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要精神,是当前全国各行各业的头等大事,是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我们多次组织专题学习会,及时学习讲话精神,深入交流学习体会,积极研究落实举措。 通过学习,大家深刻认识到,习总书记近期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加速实现职能转变、推动民族工作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我们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提升处理民族问题能力的实践指南,是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下一阶段,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持之以恒、毫不懈怠,切实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学习深、学习透,把握准、贯彻好。 今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以历史的深邃眼光和世界的宽广眼光,全面深刻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他特别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总书记的演讲,对于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特别是对于当前做好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化因多姿而多彩 人类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在于其多样性。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是人类文化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丰厚土壤和不竭源泉。同样,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魅力无限,就在于她包含了56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绚丽多姿,犹如漫天繁星,汇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星辰。发展中华文化,就必须发展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的繁荣,需要通过56个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来实现。多个民族、多元文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各民族不论历史长短、人口多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写下了自己独特的篇章、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历史上,少数民族大多数生息在中原王朝的四周,他们最早开发边疆地区。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最早是以汉族先民为主开发的,而我国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北部地区、青藏高原以及南方的岭南地区,最早主要是由少数民族开发出来的。我国历史上有三个主要文化生态区,其中除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区最早为华夏族所创造外,北方牧业文化区和南方稻作文化区最早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先民和南方少数民族先民分别创造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少数民族独具特点和特色的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少数民族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曾风靡一时;源自蒙古族的《草原夜色美》、藏族的《北京的金山上》、维吾尔族的《达阪城的姑娘》等大批少数民族歌曲,流行全国,经久不衰。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至今仍是我国民族乐器中不可或缺的常见乐器。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美丽神奇的丽江古城,更是中华建筑的杰出代表。 二、文化因交流而丰富 封闭的文化,犹如死水一潭;开放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充满活力。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自古至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少数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巨大,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牢固而不可分割。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一度处于低迷迟滞状态,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才激发了中原文化的新生机,才有了后来隋唐文化空前的辉煌,铸就了影响深远的“盛唐气象”。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今天我们熟知的重要农作物,如高粱、棉花、花生、芝麻、葡萄、胡萝卜、胡椒等,最早就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战国时代中原地区惯着宽衣博带长袖,不利于骑马和劳作,赵武灵王向胡人学习他们的短打服饰,以及骑马、射箭等武艺,这就是“胡服骑射”的典故。著名的黄道婆的织棉技术就是向黎族人民学习的。现在流行大江南北的火锅,最早源自蒙古族。清代的“满汉全席”,又称“五族共和宴”,是各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典范。 当今世界已经进行了地球村时代,发达的交通和便利的信息手段,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更拉近了各种文化之间的距离。文化交流,已经拓展到了世界这个大舞台上。这个时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需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从而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唱响自己的声音、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更应加强对外交流,通过交流展示风采、借鉴经验、开展合作。 三、文化因平等而无界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无论哪个民族或宗教,文化都是平等的,既没有高度之分、也无优劣之别。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的共识,也是开展交流互鉴的前提。正是因为文化的这一特性,在世界各国的交往中,文化交流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或是攻坚克难的急先锋,或是畅通无阻的通行证,或是屡试不爽的万金油。在世界历史上,当两国关系出现恶化或陷入僵局时,往往最先启动和发挥作用的都是文化交流。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文化交流,一些国家更是把文化输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国家文化,传播迅猛,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中非合作论坛,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都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逆差”,处于绝对输入国地位。西方国家、周边国家的文化输入,特别是随之输入的价值观,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民族文化认同,甚至威胁到了我国文化安全。因此,当前加速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尽快扭转文化交流的“逆差”,已成为一项时不待我的重大历史使命。 四、文化因包容而繁荣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工作体系、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由此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些举措,在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更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当前,我国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喜人局面。这既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展示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阔胸径,更张显了当前的盛事气象和大国荣光。 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资源;民族领域的对外交流,更应重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世界,既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中国政府在文化建设、保护少数民族人权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这是对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指责我民族政策的指责、攻击我民族问题,最生动的反驳和最有力的回击。 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特别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已形成了“多彩中华”这一固有品牌,至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举办了400多场展演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占到全国出访演出团组的三分之一强。在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以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更是多次绽放光彩,有力服务了国家外交、民族工作两个大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特别强调的,“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我们的民族工作,同样也需要在物质、精神两方面着力,就是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作为一名民族工作者,我深信,只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坚持心中的梦想、踏实脚下的道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就一定会圆,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梦就一定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