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对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性质、内容、形式及状态的最好概括和形象描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新视野。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民族团结现状,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辩证地看待民族团结 石榴果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其内部有着十分独特的结构:石榴籽被包裹在一起,各自有着边界,但彼此共生共长,彼此离不开;它们按特定的顺序排列,有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独特的果仁,使之能够成为一个独立单元;它们被固定在石榴果内部,紧紧抱在一起,确保其整体稳定。 习近平同志关于石榴籽的比喻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生共长、共同发展,从而壮大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民族团结。 第一,民族是一种社会存在,是客观的。民族是民族团结的基本单元,我们要摒弃那种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行不通的人为地去民族化的做法,遵循民族发展规律,把民族团结建立在承认民族客观性的基础上,使民族团结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二,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各民族是可以互动和共存的。互动和共存是民族团结的基本特征,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团结的自然过程。因此,要通过民族团结巩固和促进中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齿相依”的依存关系,推动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第三,民族因差异而存在。民族的存在是因为彼此还有差别、有特点,民族的最终消亡有赖于其差异和特点的泯灭,人为地消灭之,容易犯超越阶段的错误,不仅给各民族造成精神上、心理上乃至肉体上的痛苦,而且可能导致民族分裂。因此,应在承认各民族差别、特点的基础上来巩固和推进民族团结。 第四,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的一种良性状态。民族团结使各民族结合得更加紧密,但并不必然是相互融化,并不一定是相互取代,特别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各民族,因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很难一夜之间就能彼此融化或取代。因此,把和谐共存确立为民族团结的价值取向是必然选择。 民族团结是一个发展过程 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长期积淀,是社会进步的深深印迹。民族团结从来既是反对民族分裂、战胜民族分裂的持续行动,也是各民族彼此尊重、互助和谐、共同发展的前进足音,还是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交往交流交融的自然过程。总之,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笔者认为,民族团结绝不是少数人的所谓意念,绝不是乌托邦的所谓构想,绝不是可拆可分的所谓加减法。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民族团结是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稳定结构,是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强化的意愿,是各民族间在彼此包容对方差异、特点基础上形成的相近相亲、密不可分的良好局面。民族平等是多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共同繁荣是民族团结的动力和方向。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族团结。 第一,民族团结不是天生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各民族在历史上是不团结的。因为历史上的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不希望也不可能实现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团结了,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各民族已经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各民族地位和权力平等了,一个民族不再压迫另一个民族。也就是说,各民族的利益达成了一致,因而民族团结有了可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各民族拥护的民族政策,把各民族团结起来了。可见,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民族政策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第二,民族团结是动态的。民族团结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里,民族团结有不同的表现,其任务和目标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民族团结要随着自身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经历了各种大风大浪的考验,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近年来,一些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时有发生,使个别人开始怀疑中国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和举措,进而否定中国民族团结的伟大成就,这就脱离了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在发展过程中,民族团结与其他事物一样,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不应该大惊小怪,更不能随意放大或借题发挥。 第三,民族团结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境界。社会主义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民族团结因此也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在笔者看来,民族团结的高级阶段,目前可以设想的就是所谓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各民族文化汇聚成新文化的过程。这种新文化是属于各民族的,而不属于某一特定民族。民族融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区分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反对强制同化,也就是不赞同超越被同化民族意愿的融合。 第四,民族团结依靠各民族共推共建。在民族团结的框架下,各民族仍然是独立的文化个体,这一点是敌对势力最想利用的。他们破坏民族团结,就是要放大这种文化个体效应。因此,各民族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筑牢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不加强民族团结,就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不打击敌对势力,就会动摇民族团结的根基。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要靠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来实现。作为一个民族工作者,这个梦就是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梦,就是56个兄弟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 。”各民族只有始终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圆好团结梦、追寻发展梦、实现中国梦。 共享民族团结的甜蜜果实 201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全体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民族团结意味着中国能够统一各民族的思想和行动,使各民族不再是一盘散沙或四分五裂,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意味着中华民族能够把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激发出来,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和非凡的才智;意味着中国人民能够超越语言、风俗习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构建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团结体现在诸多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民族团结。 第一,评价民族团结要秉持客观态度。民族团结不等于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是以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的。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团结也是历史上最彻底的,其覆盖的社会生活的范围和领域也是最宽最广的。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民族团结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民族团结显然也只能是相对的。我们不能把民族团结看成是完美无缺的东西,而应公正、客观、历史地对待它。 第二,推动民族团结要以民族平等为基础。民族团结的方向是既定的,即在民族平等基础上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但民族团结的路径是多样的。习近平同志倡导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始终坚持以民族平等为基础,明确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确定为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与正义原则,因而是可行的、正确的。一些人只抓住交流交往交融的形式来谈民族团结,忽视平等与正义性的一般原则,也就不能把握民族团结的真谛 。而那种将交往交流交融夸大为民族政策代际转换的所谓“标志”,更是对这一倡导的误读和不恰当的认识。 第三,巩固民族团结要有必要的制度保障。我们应看到,巩固民族团结需要有适当的体制机制,需要有科学的社会治理,不能幻想民族主义论者或自然无为论者能够带来民族团结,应通过制度建设构筑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既为各民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又能明晰各自界限以避免人为越界、导致摩擦,使民族团结事业健康发展。 第四,增强民族团结需要予以持续培植。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民族在不断共同奋进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是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精神依归。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行,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民族团结这个根本。同时应该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坚持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牢固树立各民族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大限度地团结依靠各族群众,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们相信,只要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就一定能够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铸就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此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项目《网络社会与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BMZ006)、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项目《“中国梦”引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JS13--011)和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4XWD-S1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