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产业自觉发展
文化产业即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和管理。文化只有产业化,才能形成规模效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基本民生,文化密切联系着人民群众的福祉。因此,关心民生,不仅要让民众过上小康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为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满足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同时还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动力。 中国文化产业落后于经济发展 在学术界,一般把基于文化资源积累及科技发展,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及才华,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利用,经过创作、生产、流通等环节,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称作文化产业。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也可把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等同于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通常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按照一般的分类,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文化不仅有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其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也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不但已经形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参与国际化程度等,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文化产业日益深刻地融入市场经济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经济和文化作“二元化”割裂的做法,不仅妨碍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会制约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 正因为文化具有上述作用,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都十分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文化产业仅次于其军事工业,在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日本也是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其文化产业产值早已超越电子业和汽车业,仅动画产业就占据了世界市场的62%,而游戏则占世界市场的1/3。韩国也在1998年就确立了强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国策,从2002年起,战略性进入中国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曾一举夺去中国整个网络游戏市场总份额的75%。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大大落后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起码高于15%,而我国还未达到3%。按照国家统计局新的统计标准,到2011年度,全国只有北京市的文化产业达到了支柱性产业的标准,即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5.6%。即使按照以前的标准统计,全国也只有北京、上海、湖南、云南和广东这五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了5%。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出口持续顺差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比例,逆差幅度却惊人。以图书为例,与欧美的逆差比高达100∶1以上。有人作了这样的统计:1999年到2002年,我国接纳了俄罗斯285个艺术团体来演出,而同期中国只有30家团体到俄罗斯演出。2000年到2004年,我们进口影片4332部,而国产影片真正具备出口概念的不足百部。近年文化产品出口的总量有所扩大,逆差有所减少,但依然巨大。这对于一个文化传承深厚的国度,委实是一个尴尬的现实。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文化产业的落后,也就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大有发展潜力、大有发展前途。从需求来看,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相关性。计算得出,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是44%,文化消费应在个人消费中占到18%,总量应是10900亿元;照此算法,如果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为33%,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实际消费总量应为20100亿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了1700美元,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50亿元左右,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亿元以上。2010年我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文化消费总量应达到5万亿元才正常,但实际只有1.1万亿元。换句话说,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还不到1/4。 当然,也要看到,尽管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近两年来由于各方面的重视,文化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创意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一些地方,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正在迅速形成规模不等、风格各异的创意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近年发展较快的原因一是基础比较好。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文化会展、广告策划、文化演出等众多领域已崛起了一支新队伍,他们适应市场快,战略灵活,是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军。像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人文积淀厚实,这是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所在。二是政府扶持文化产业的许多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的效应已开始显现。从门类来看,在比较传统的文化产业门类中,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这部分存量资产开始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出现了一批发展较快,甚至上市融资的市场主体。在新兴文化产业等增量部分,特别是与高科技有关的新兴产业门类,其发展势头和速度更值得我们关注。有学者估计,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极有可能在未来的3年到5年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因素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增长最快、市场最大,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体制上延续计划经济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着包括所有制壁垒、部门壁垒、行业壁垒、地域壁垒等在内的一些有形无形的壁垒;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计划体制与市场方式的矛盾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多年来,我国也在文化领域进行改革,但由于文化部门的制度改革和产业改革相对封闭,往往是在行业和部门内翻来覆去,自我修补,很难走出开创性的大思路。同国内成熟的经济行业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总体决策、产业管理的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缺乏成熟的经济行业中所拥有的强大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相应地,同国内经济和高科技行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经济运作方式、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文化长期以来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比较敏感,因此其开放的风险比经济领域要大,改革也就相对更谨慎。 其次,政府过多介入文化产业的运作实际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其实与第一个问题有关。计划体制的背后实际上是政府以有形之手来推动甚至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创意产业是最需要发挥人的独特创造性的。以融资为例,大量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要高度重视金融杠杆的作用,充分发挥资本运作对于产业增长的推动作用,尤其要通过各种因地制宜的有效手段,推动大批中小企业转轨,进入文化产业的创业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但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用大量的资金,而且风险比较高,企业特别是私人企业一般在初期承担不了高额的创意投入。有些企业尽管可以投入,但考虑到风险因素,也不愿意投入。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初级阶段,必须有大量的政府投入,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是有好处的。尽管如此,政府投入文化产业的时间不应该太长,因为太长就会形成垄断,而且不公平,导致低效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太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是唯一的投入主体,而且政府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文化产业的资源。当然,这与我们长期过分看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而轻视文化的服务和娱乐功能有关,这使得政府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规制十分严格,进入门槛很高,从而导致民间资本的进入受到很大限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领域内,还无法公平地分享文化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很不充分。 再次,创意人才的缺乏,特别是将内容通过产业化方式转化成市场需求的创意人才的不足,也严重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除了要有好的政策和机制外,关键还在于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最缺两类人才:一是内容创意人才;二是将内容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没有内容,创意免谈,所以首先要有内容创意人才。内容创意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原创;第二是创新。但在有了内容创意后,还必须把内容转化为产业发展,将文化创意与科技有机而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内容,这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目前,人才市场中,拥有创意的人才不少,可绝大多数创意都没有落到实处,更没有形成市场化、产业化。究其原因,主要是那些创意不切合实际。创意要面对市场,关键在于它必须拥有能将无形变有形的经理人。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自觉发展 文化产业要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克服上述不利因素,在观念上来一场思想大解放,在政策和措施上放开对民间资本的限制,让文化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关键是要做到在文化发展上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借用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话说,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而其中的关键,是政府要做到自觉。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所说,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为此,就必须从体制上、机制上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革, 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市场环境,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 一是要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加以思考和规划,稳步有序地向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放开文化市场准入限制,努力锻造在内外两个市场上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文化企业。特别是,像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等在经济改革中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应在文化领域积极推行和实践,经济、管理领域各个环节的成功经验和大量人才应全方位进入文化创新领域。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管理上的经验,逐步消除准入壁垒,在市场经济的主导框架内推动体制改革。 二是加快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尤其是要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政府要在项目立项、用地、财政税收、投融资、资产处置、工商管理、进出口等方面尽快出台政策措施,引入民间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意成果的重点扶持、保护以及自主品牌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启动扶持方面实行政策引导。创设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培育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和创意成果等提供便捷、高效、权威的评估服务。要创新人才政策,健全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评估激励机制,造就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 三是界定好政府的作用,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在这方面,首先政府在思想观念上,要打破各种束缚,敢于将文化创意与商业模式相结合,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文化生产力;其次在运作模式上,从主要通过计划配置过渡到主要依赖市场化手段配置文化产业资源;第三在政府功能定位上,要积极有为但不越位,从宏观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引导扶持,但坚决不参与市场具体运作。目前,中国政府在许多领域承担文化产业主要的投资,这种状况必须克服。实际上,文化产业是一个竞争性领域,但中国的许多文化产业变成了政府垄断领域,政府成为主要投资者,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为此,第一步,政府应该改革文化产业的规制,放开投资的限制,使文化产业成为竞争性领域;第二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让民间资本大规模进入文化产业,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总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政策,加强对文化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焦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