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4日起,贵阳市启动新一轮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整治专项,严防严控空气污染现象发生。过去的几年,这座城市已经成功打造出“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旅游品牌,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生态”成为它的靓丽名片。而让人感叹的是,几年前贵阳还是“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国三大酸雨城市”。“爽爽的贵阳”,究竟是如何爽起来的? 生态成果依赖于机制创新 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门口,还挂着其他几块牌子:贵阳市环境保护局、贵阳市林业绿化局、贵阳市园林管理局。2012年11月,贵阳正式挂牌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专门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机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 贵阳人习惯把这一新组织机构的架构简称为“四局四办”,即将原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绿化局、市园林管理局、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的原有职责整体划入市生态文明委;并将市精神文明办承担的生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等职责,市发改委承担的资源节约、循环经济职责,市工信委承担的节约能源、淘汰落后产能职责,市城管局、市水利局承担的节约用水职责,市住建局承担的生态环境改善职责等划转并入市生态文明委。 贵阳市生态委副主任刘昌权表示,近年来,贵阳以生态文明统领城市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而贵阳所有生态文明成果都依赖于机制创新。他拉出了一条时间线:2007年起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2012年组建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2013年组建全国首家“生态保护检察局”和“生态保护公安局”。有这样一个比喻,过去生态文明建设是“九龙治水”且相互“掣肘”,而现在的生态委如同一支“联合舰队”,环境约束力显著提升。 4个月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将在贵阳举办。在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后,2013年,这个会议被批准为中国唯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 两湖一库 5年,从劣五类到三类水 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简称“两湖一库”,每天向贵阳市区提供55万吨水,占贵阳市城市供水量的70%,被称为贵阳的“三口水缸”。不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面源等方面污染影响,“三口水缸”水质逐步恶化,局部曾一度爆发蓝藻,严重危及贵阳市民的饮水安全。 2007年底,为解决两湖一库污染问题,贵阳成立了两湖一库管理局、市中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和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从行政、法律和经济三个方面提供保障。记者在两湖一库管理局宣教中心主任魏德平的电脑上,看到了2008年他拍摄的红枫湖取水口旁的照片:垃圾遍地,水面上的蓝藻依稀可见,附近还有煤矿在开发。就是从那时起,魏德平和他的同事开始进入准军事化管理。同行的队伍中,还有从经营水转变成为保护水的清镇人,花费巨资治理水污染的沿湖企业,从暴力抗法到主动拆除违章建筑的小河村民…… 从2007年到2012年,贵阳共投入资金12.5亿元,实施治理工程129个,组织专项行动208次。治理成绩如何呢?红枫湖2007年以Ⅴ类和劣Ⅴ类水质为主,2010年至2012年以Ⅲ类水质为主;百花湖2007年以Ⅳ类和Ⅴ类水质为主,2010年至2012年以Ⅲ类水质为主;阿哈水库水质稳定在Ⅲ类。 小车河 申报建立国家湿地公园 从贵阳市中心到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市民曹先生专门留心过行车距离:6.5公里。这个免费开放的湿地公园,位于贵阳中心城区西南部、南明河城区段上游、二环四路城市带上,总面积6平方公里。“地无三里平”的贵阳,用湿地来满足城市休闲旅游的需求,让人对其刮目相看。 公园一位工作人员说起建设周期颇为自豪,“只用了5个月”。2012年4月启动建设,9月建成开放。湿地公园在原南郊公园、苗圃所等山林地带基础上改建而成,集山、水、洞、林、泉于一体,有300多种动物、400多种植物。还增设充满地域民族风情的侗族风雨桥,保留农田、水磨等农耕文化元素,形成以河谷风光、城市湿地为特色的高品质景区。开园以来,单日最高入园人数超过8万人次。 站在这个“大氧吧”,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让人头疼的棚户区:农房及职工宿舍乱搭乱建突出,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开创了一个多赢的局面:保护生态,提升景观,棚户区改造,城市功能补充,建设、管护由社会资金投入、运营。 贵阳的湿地建设脚步还在大步向前,去年,整合小车河公园和阿哈水库,向国家申报建立贵州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久前,贵阳阿哈湖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含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其总规划面积达1218公顷。 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一度难以为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双重压力下,贵阳创新机制,探索出在经济“洼地”上“绿色崛起”之路。近5年,贵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4.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12年,贵阳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4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节选) 原文标题:看看贵州怎么做(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从3月14日起,贵阳市启动新一轮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整治专项,严防严控空气污染现象发生。过去的几年,这座城市已经成功打造出“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旅游品牌,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生态”成为它的靓丽名片。而让人感叹的是,几年前贵阳还是“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国三大酸雨城市”。“爽爽的贵阳”,究竟是如何爽起来的? 生态成果依赖于机制创新 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门口,还挂着其他几块牌子:贵阳市环境保护局、贵阳市林业绿化局、贵阳市园林管理局。2012年11月,贵阳正式挂牌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专门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机构: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 贵阳人习惯把这一新组织机构的架构简称为“四局四办”,即将原市环境保护局、市林业绿化局、市园林管理局、市两湖一库管理局的原有职责整体划入市生态文明委;并将市精神文明办承担的生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等职责,市发改委承担的资源节约、循环经济职责,市工信委承担的节约能源、淘汰落后产能职责,市城管局、市水利局承担的节约用水职责,市住建局承担的生态环境改善职责等划转并入市生态文明委。 贵阳市生态委副主任刘昌权表示,近年来,贵阳以生态文明统领城市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而贵阳所有生态文明成果都依赖于机制创新。他拉出了一条时间线:2007年起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环保审判庭”,2012年组建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2013年组建全国首家“生态保护检察局”和“生态保护公安局”。有这样一个比喻,过去生态文明建设是“九龙治水”且相互“掣肘”,而现在的生态委如同一支“联合舰队”,环境约束力显著提升。 4个月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将在贵阳举办。在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后,2013年,这个会议被批准为中国唯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 两湖一库 5年,从劣五类到三类水 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简称“两湖一库”,每天向贵阳市区提供55万吨水,占贵阳市城市供水量的70%,被称为贵阳的“三口水缸”。不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面源等方面污染影响,“三口水缸”水质逐步恶化,局部曾一度爆发蓝藻,严重危及贵阳市民的饮水安全。 2007年底,为解决两湖一库污染问题,贵阳成立了两湖一库管理局、市中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和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从行政、法律和经济三个方面提供保障。记者在两湖一库管理局宣教中心主任魏德平的电脑上,看到了2008年他拍摄的红枫湖取水口旁的照片:垃圾遍地,水面上的蓝藻依稀可见,附近还有煤矿在开发。就是从那时起,魏德平和他的同事开始进入准军事化管理。同行的队伍中,还有从经营水转变成为保护水的清镇人,花费巨资治理水污染的沿湖企业,从暴力抗法到主动拆除违章建筑的小河村民…… 从2007年到2012年,贵阳共投入资金12.5亿元,实施治理工程129个,组织专项行动208次。治理成绩如何呢?红枫湖2007年以Ⅴ类和劣Ⅴ类水质为主,2010年至2012年以Ⅲ类水质为主;百花湖2007年以Ⅳ类和Ⅴ类水质为主,2010年至2012年以Ⅲ类水质为主;阿哈水库水质稳定在Ⅲ类。 小车河 申报建立国家湿地公园 从贵阳市中心到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市民曹先生专门留心过行车距离:6.5公里。这个免费开放的湿地公园,位于贵阳中心城区西南部、南明河城区段上游、二环四路城市带上,总面积6平方公里。“地无三里平”的贵阳,用湿地来满足城市休闲旅游的需求,让人对其刮目相看。 公园一位工作人员说起建设周期颇为自豪,“只用了5个月”。2012年4月启动建设,9月建成开放。湿地公园在原南郊公园、苗圃所等山林地带基础上改建而成,集山、水、洞、林、泉于一体,有300多种动物、400多种植物。还增设充满地域民族风情的侗族风雨桥,保留农田、水磨等农耕文化元素,形成以河谷风光、城市湿地为特色的高品质景区。开园以来,单日最高入园人数超过8万人次。 站在这个“大氧吧”,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让人头疼的棚户区:农房及职工宿舍乱搭乱建突出,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小车河城市湿地公园开创了一个多赢的局面:保护生态,提升景观,棚户区改造,城市功能补充,建设、管护由社会资金投入、运营。 贵阳的湿地建设脚步还在大步向前,去年,整合小车河公园和阿哈水库,向国家申报建立贵州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久前,贵阳阿哈湖湿地公园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含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其总规划面积达1218公顷。 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一度难以为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双重压力下,贵阳创新机制,探索出在经济“洼地”上“绿色崛起”之路。近5年,贵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4.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12年,贵阳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4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原文标题:看看贵州怎么做(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节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