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是党和政府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已经在减贫和反贫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也稳步推进,贫困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与非贫困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缩小。尽管如此,我们仍要不断探索扶贫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4月19日至20日,在昆明举办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小珉以贵州省凯里市为研究个案,对进一步做好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与防灾避灾相结合;第二,针对不同的农户,分类指导、分类扶持;第三,扩大扶贫到户和扶贫到人的政策范围;第四,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加大以及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要继续加大扶贫资金规模,对项目进行追踪支持,并且在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给予项目综合配套支持;第五,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第六,加强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建设;第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协调城乡发展以及各农村乡镇之间的发展,消弱因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带来的新的致贫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之一,也是巩固减贫成果,防止返贫困的有效路径之一,被形象地喻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来自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的王国贤等专家认为,在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云南新农村建设必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信心加快发展;二要拓宽筹资渠道,整合资金投入;三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四要紧扣总体目标要求,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五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六要培育载体完善机制,激活农村发展要素。 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方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若干哲学思考,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准确把握多样性与整体性,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处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云南农业大学工会副主席杨建荣以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为研究个案,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形式,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状况作了专题调研。他认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做大支柱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农村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举措,是云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