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以下简称鄂前旗)是一个纯牧业旗,有着丰富的草地资源。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使鄂前旗属于典型的荒漠化草原类型。如何在荒漠化草原建设性的种搞养殖业,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发展效应呢? “我们通过多年实践发现,在荒漠化草原类型区虽然通过对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传统生产方式得以大幅度的改变。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个逻辑矛盾,就是着重保护生态时,农牧民增收受影响;着重抓农牧民收入时,生态植被受到破坏,有时甚至形成以生态为代价的增产增收,这一矛盾一直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瓶颈。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以科技创新,将这一矛盾辩证统一,基本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改善‘三赢’的生产格局。”鄂前旗农牧业局局长奇阿日并介绍说。 科技转换效应 生态养羊模式,是由鄂前旗本土科技工作者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研究所发明的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把放牧和人工舍饲养殖有机结合的养羊模式。2010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该模式根据荒漠化草原、半荒漠化草原及草原化荒漠类型区研究的一种遵循自然规律,一年四季根据气候的变化和牧草生长成熟以及枯草期情况,进行养羊的新型模式。放牧时间较传统养羊每天缩短了8个小时,草场压力减轻50%以上。据初步确定,同一类型的草场项目区与传统饲养方式相比,平均植被盖度提高13个百分点,平均高度增加10厘米,平均多度增加103株/平方米,平均亩产鲜草量提高71公斤左右。该技术模式又以绒山羊增绒技术和三元杂交技术两种生产模式体现效益。此两项技术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三元杂交技术,是将本地羊的适应性和具有多胎性、性早熟、四季发情的小尾寒羊杂交后代为母体,再与纯种肉羊进行杂交后生产育肥羔羊。此种品种改变了本地羊单胎、肉少、质差等缺点,具有一年三季配种、两年三茬羔、一茬多胎等性能。实现了一年四季出栏,大大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以前我根本不信一只羊一年能产3—4个羔子。用了三元杂交技术后,现在我家有基础母畜肉羊150只,每年产羔450只,年纯收入8万多元。收入增加了3倍。而且按照生态养羊模式养羊,草场上草的数量增加了,草的品种也多了。”昂素镇牧民示范户达楞巴雅尔深有感触地说。目前,此种模式已在全旗肉羊养殖区普遍推广,形成鄂前旗百万只宝日套亥肉羊羔羊生产基地。据初步统计,养殖户户均增收6.4万元,人均增加收入1.8万元。 绒山羊增绒技术以人工改变绒山羊日照时间,促进羊绒生长,使绒山羊每年春季抓一茬绒,增至一年春秋两季抓两茬。年产绒量提高70%以上。鄂前旗昂素镇受益牧民白·苏亚乐图说:“以前我养400只绒山羊,一年纯收入6万多元。现在我用这种技术养了200只绒山羊,每年纯收入达9万多元。而且绒的质量也很好。”目前,该旗推广的示范户,秋季每只羊增产绒351.58克,示范户年户均增收11232元。并出台“三补政策”,按照试行技术规程每年以100户的规模推进。 另外,鄂前旗科技人员研发推广的全日光节能温室,有效解决了北方冬季蔬菜安全生产问题、环保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科技贡献率。目前,在全旗建立了5个推广示范点,建设全日光节能温室450多座。还有他们研发的大田种植、超大行距高低套高产栽培技术,跨越了增产技术在作物种子上作文章和超量使用化肥的传统束缚,探索出一条农业增产的新途径。这两项技术成果的研发应用,得到了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的认可,并为鄂前旗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旗”;“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旗”牌匾。 他们推行的按方种植、配方饲喂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实现了饲草料按方种植、配方饲喂、机械加工、自动投料、营养调控的牧区舍饲补料养殖管理。满足了牲畜在补饲期的营养平衡,实现了科学种、养。 “近年来,我们以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转化贡献率,建立了以保护生态植被为前提,以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在给生态减压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产出实现二次增收的新的生产方式。实现“草原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现代农牧业生产新型模式。目前,我旗建设的三段地农牧业科技示范园,科技贡献率达到70%。被自治区科技厅命名为‘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奇阿日并说。 生产方式变革效应 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是以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提高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在市场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对于这些,鄂前旗认识和发展思路非常明确。 鄂前旗在发展现代农牧业进程中,不断总结摸索,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顶层设计”上,减少行政干预和包办强制,不搞“大包大揽”,探索完善政府引导性投入补偿机制和约束性机制,引导农牧民转变发展方式,主动寻求发展生态型、质量型、效益型现代农牧业。充分尊重民意民愿,激发农牧民参与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扶着农牧民走路”为“引导农牧民自己走路”。 他们对具备发展条件且积极性高的地区和农牧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喷灌、棚圈、农机具等生产设施“以奖代补”政策。尤其牧区机械化作业模式,大大提升了牧区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在降低农牧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农牧民自谋发展的激情。2008年,昂素镇阿日赖嘎查在旗政府“以奖代补”政策的引导下,农牧民户购进了各种农机设备,开始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农牧民的收入不断增加。随着草产业不断发展,紫花苜蓿草的产量不断增加,2009年,阿日赖嘎查32户农牧户注册成立了亦禾农牧业合作社。说到合作社的作用,阿日赖嘎查嘎查长孟克吉日嘎拉给我们算了一笔很有意思的帐:“以前卖草一亩收入2000元左右。成立合作社后,我们在发展草产业的同时,搞养殖,草通过牛、羊肚子加工一下,收入就能增加三到四倍。2013年,我们合作社社员户子最低收入20多万元。目前,我们的种养殖产业已逐步形成规模,年出栏育肥羊10000头只。农牧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今年,我们又和一家企业合作建了一个肉联加工厂,计划9月份投产。到时我们的收入还要增。这都是机械化和组织化改变了我们的生产观念所带来的好处。” 截至目前,鄂前旗共发放农机具4398台套,有各类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147个,其中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9个,全旗水浇地机耕率达到85%以上。全旗基本实现了饲草料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节水灌溉、施肥、除草全程智能化、机械化;饲草料加工、配方搅拌、投料全程智能化、机械化。 信息化管理效应 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鄂前旗将各项政策补贴标准、市场动态、安全管理、效益测评、草原防火、疫病防控、追溯体系、草原管理特别是草原植被3s动态监测监管等各类信息通过建立信息服务中心,随时传递给农村牧区千家万户,广大农牧户借助网络平台随时反馈信息,形成高效、快捷的数字化管理信息体系。 尤其,“ 3S”现代信息技术,按照荒漠草原一年四季明显气候特征和牧草萌芽、生长、成熟、枯草规律,以系统处理数据为依据,制作出牧户为单位的暖季放牧草场植被状况参数和冷季换算参数,进行适时以草定畜,实施天然草原草畜平衡监督管理。以此取代了一年一度的繁琐的人工测产、运算等复杂过程。草原监管由人治、法治走向数字化水平。 他们通过“ 3S”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实施了“三化”草原快速治理模式。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特别严重的“三化”草牧场,采用短期禁牧、多种牧草种加密免耕混播、大型喷灌补水等措施,快速恢复植被。在主试验区哈日色日嘎查,经4年治理后,项目区地上植物种类由7--8种增加到24--26种(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高度、盖度、多度显著增加,提高载畜量近十倍。其中补水区植物种类增加更显著。 严重盐渍化的地面盐碱逐渐消退,并开始生长牧草。 近年来,鄂前旗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惠牧政策的基础上,在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大背景下,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为主线,建立的以保护生态植被为前提,以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标的新生产方式,使鄂前旗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走在了全自治区前列。使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惠农惠牧及生态补奖机制项目效益最大化,取得了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家农业部有关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总结提出“现代农业鄂托克前旗创新模式”。 鄂前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13年达12862元,连续十年位居全市第一。今年5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玉明在鄂前旗考察工作高兴地说:“你们很了不起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