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绿了荒山 富了百姓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云南日报 胡晓蓉 张锐 参加讨论

    初秋的云岭大山里,当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退耕面积一点点分解落实到山头、地块、农户家中时,我们走进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区,这项被称为“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呈现出的是:昔日的荒山已被绿色覆盖,大山深处,林农退耕后种下的核桃、八角、油茶、花椒、桃李……结出了累累果实,山野里回荡着500多万退耕农民兴林致富的朗朗笑声。掬起一朵朵林海中的浪花,“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退耕还林凸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生动而真切。
    荒山披绿 生态改善
    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让云南必须直面陡坡耕地面积大,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难题。为此,我省把退耕还林作为最大的生态工程来推进,面对量大面广、难题不断的退耕还林任务,我省坚定既要生态效益也要经济效益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探索创新,走出让荒山披绿、林农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十五载春秋,瘠薄的陡坡耕地、石漠荒地,已身披绿装,满目葱茏;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孕育希望的 “花果山”。一幅幅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的美丽图景映入眼帘。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所乡新发村退耕还林的变化真不小。在2007年拍下的一组图片资料上,只见当时的新发村山坡上土地荒芜,千沟万壑,萧索的面貌让人揪心。得益于退耕还林,如今,新发村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新发村只是我省退耕还林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00年,我省开展试点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全面启动,十多年来,退耕还林这项我省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周期最长、与“三农”最为密切的生态建设工程,已累计投资121亿元,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1810.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33.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57万亩、封山育林220.5万亩,工程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惠及130万户退耕农户、544.6万人。
    历经15年的工程建设,全省在退耕还林工程区营造人工林1590.1万亩,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465.4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332.5万亩。这意味着,曾经种包谷、荞子,水土流失严重的光山秃岭,重新披上绿装,水土流失大大减少。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监测表明,25度以上陡坡耕地营造生态林,其径流量下降82%,泥沙含量下降98%,乔木林退耕地有机质比未退耕地增加41.7%,全氮含量增加37.5%。
    退耕还林工程区绿色在蔓延,生态在改善。大山深处,山里人惊喜地发现,一处处曾经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涌出汩汩清泉。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用客观的监测数据,证明退耕还林工程产生出的生态效益。报告指出: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共增加林草面积1272.1万亩,覆盖度增加2.2%;所营造的林木每年涵养水源27.72亿立方米、固土1841.85万吨、固碳233.93万吨、释氧559.75万吨,每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744.14亿元,是工程投入的6倍。退耕还林工程在云岭大地播下的绿色,将长久地守护我们的家园。
    农民增收 产业长大
    “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如何实现?关键是保生态的同时,要保林农的“肚子”。为此,各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利用退耕还林补助期长、投资高、涉及农户多的特点,扶持引导退耕农户种植核桃、油茶、八角、茶叶、桃李等特色经济林,以做大林产业代替过去的“广种薄收”,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凤庆县安石村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以“林茶”“林果”的经营模式建成茶叶基地6664亩,打造出“中国滇红第一村”的品牌。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00元,比2002年退耕前的965元增长了近10倍,成为退耕还林工程带动致富的典型。元阳县在退耕还林中,连片种植10万亩桤木,又在桤木林下套种草果,收获的是连片的桤木林覆盖大地,林下草果果实累累,工程区草果年产值达2.4亿元,退耕户户均增收23344元,人均增收5467元,草果成为当地的绿色支柱产业。鲁甸县在退耕还林中,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核桃、花椒等特色林产业。依托龙头企业、林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带动全县核桃、花椒等特色林产业大发展。截至2014年,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22.5万亩,干花椒产量7400余吨,产值达5.3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7%以上。
    穿行于广袤山乡,退耕还林的财富故事不胜枚举,昔日水土流失的陡坡地,已被特色经济林果取代。据省林业厅统计,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共建成特色林产业基地1763万亩,其中云南松、思茅松、桉树、竹子等用材林基地839万亩,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林基地792万亩,八角、茶叶、桃李等其他特色经济林基地132万亩,退耕地上崛起的特色林果已成为山区群众的“发财树”和“致富果”。
    不折不扣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多途径、多形式拓宽退耕农户的增收渠道。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区大多在偏远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退耕还林的补贴资金超过了农户从原来广种薄收耕地中获得的收益。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2000-2014年间,全省130多万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1403元,500多万退耕农民人均累计获得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722元。退耕农户从工程实施中得到了实惠,加快了脱贫步伐。与此同时,退耕还林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增收渠道。我省对100户退耕农户监测结果显示:与2001年相比,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产值分别减少12.5%、13.2%,主要林副产品、牧业产值分别增加191.8%和104.2%。退耕还林工程培育壮大的新兴产业正将山区农民带上增收致富的幸福路,更为山区的绿色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