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一根挂面的“创业新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妇女报 王军 参加讨论

    
    村民正在制作挂面。(王海容 张永强/摄)
    地处陕北绥德、佳县、吴堡三县交界处的吴堡张家山镇寺沟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陕北小山村。吸引我们前往张家山镇的并非柳青故里的缘故,而是这个镇的家庭妇女,几乎人人都掌握一门绝活——手工空心挂面。凭此手艺,她们不断创新工艺,居家创业,走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在一户看似规模不小的院子里,主人老霍正在技术指导,400平方米的厂房里一尘不染,成品、半成品挂面井然摆放,几个工人正在娴熟地按照程序加工挂面。张家山镇党委书记王德烽给记者介绍,加工挂面需要12道工序,每天下午4点左右,挂面加工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从和面、饧面、切面、搓条等六七道工序一直忙到深夜,再从第二天早上4点多开始,继续完成盘条、阴条、分筷子等工序,直到中午11点多,经过反复加工的挂面才开始晾晒了。
    “这是祖传的手艺,在张家山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加工手工挂面,但各家都有细微的区别,这其中的奥妙全然在盐分的比例、饧面时间的掌控以及手工搓面劲道的拿捏。”老霍自豪地说,张家山镇现在行情特别好,一斤卖到7块左右,加工一袋面就有两袋面的利润,加工手工挂面已经成为我们的主导产业。
    据村民讲,吴堡人民制作手工挂面起源于汉唐时期,距今已有千年传承的历史。然而,却曾面临失传的危险。10年前,吴堡县生产的手工挂面一斤只能卖到2块多钱,费工费时,一年下来落不了几个钱,村民们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加工挂面。2006年,时任张家山镇党委书记的王德烽在下乡中,看到了一架架挂面挂在窑洞前,场面十分壮观。得知这一现状后,经过深入了解和市场调研,他觉得手工挂面产业大有可为。从此,王德烽每到一处都要鼓励、宣传张家山手工挂面,当地人都叫他“挂面书记”。2009年,张家山镇举办首届手工挂面研讨会,出台关于鼓励挂面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奖励了挂面生产大户、销售大户。该镇对年销售收入5万元以上的挂面加工户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到1万元;对年销售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挂面加工户一次性奖励1万到2万元,并评出当年的产品质量一二三等奖。2010年,吴堡县出台手工挂面产业扶持政策,根据投资规模及建设标准按照比例给予扶持资金。生产规模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最高扶持资金达40万元,对取得QS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发明专利等证件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
    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吴堡县还注重挂面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扩大宣传。2010年,吴堡县张家山镇手工挂面被列入榆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吴堡县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全镇农户的创业热情点燃了。镇上的许多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今年38岁的村民张彦兵自己和妻子都在家里从事空心手工挂面的生产。两个人一天能生产100斤,每斤可卖五六元。张彦兵妻子说,“前些年我俩一直在外打工,每年能挣四五万元,家里娃娃根本顾不上。如今在家里做手工挂面,一年收入可达20万元,虽然累点,但是比打工强多了,最主要是一家人在一起,娃娃的学业不会落下。”
    面对吴堡挂面走俏全国的大好机遇,吴堡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挂面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和品牌创建工作。该镇已创建了3家较大规模的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挂面生产户及时注册了“柳青故里”“ 高家塄”“ 老霍家”等手工挂面品牌商标。今年4月份,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以来,张家山空心挂面品牌效益凸显,市场需求倍增。
    高家塄村位于吴堡县最北端,与佳县绥德相邻,共有136户468人,是吴堡县空心挂面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舌尖上的中国之手工挂面”和央视农民春晚拍摄地和《赶牲灵》电影外景拍摄地。
    2011年以来,该村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同时加入了张家山手工挂面协会和手工挂面工会联合会,目前,该村已办证的手工挂面加工户103户。2014年手工空心挂面总产值500余吨,实现人均纯收入1.3万元。
    25岁的杨丽娜是山东枣庄人,嫁到这黄土圪梁梁,在婆婆手把手地指导下,她很快就掌握了空心手工挂面的窍门,在政府和妇联组织的帮助下也挂起了挂面。“我和婆婆做得少,一年下来收入只有1万多元,但足够一家人的零碎开销。”她告诉记者,挂面生意好了,丈夫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高家塄手工挂面从单一的传统面发展到如今的菠菜面、胡萝卜面、鸡蛋面、苦菜面、藜麦面等系列面。据初步估算,今年产量将达960吨,产值1150万元,户均收入5~6万元。采访当中,我们发现挂面生产不仅带动本村村民就业创业,而且还吸引周边群众前来打工,甚至还有城里人,今年50岁的白大姐是吴堡县城的一位下岗职工,半年前她就来到村上包装挂面。“我来时间不长,手法也不快,一天也就包个七八百把(挂面)。”她认真按照程序称重、跺齐、包装,头也不抬地回答着。主家老霍告诉记者,包装一把挂面手工费2毛钱,白大姐一天能收入150元左右。
    短短几年,在吴堡县“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带动下,张家镇手工空心挂面户由1户发展到480余户。截至目前,全镇手工空心挂面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3200多万元左右,挂面产业户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带动村民就近就业数百人。
    吴堡县委书记王华说:“老百姓要真正富裕,我们推广张家山镇经验,不断深化以‘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全民创业活动,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扶持涉及农产品加工、养殖、农业示范园、品牌建设等各类项目,促进了农民增收就业。”据了解,自吴堡县全民创业活动实施以来,累计拨付专项扶持资金2263万元,撬动创业户完成投资2.6亿元(是扶持资金的14.7倍),扶持涉农项目574个,创业带动就业2870余人。财政扶持资金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达到了县委、县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户居民家中,好客的主人给我们下了一锅空心挂面,热气腾腾,浇上一勺臊子,再放点葱花和香菜,一碗诱人的挂面就成了。劲道、滑爽是挂面的本质,更是吴堡老百姓的生活好滋味。
    专家点评
    家庭小产业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小小挂面,为什么在过去值不了多少钱?村民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愿意生产加工,现在却纷纷返乡,昔日的空心村一下子红火起来,家家做起了挂面生意,生产空间也由一个村向一整个镇扩大。
    这首先得益于镇政府的宣传、鼓励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空心挂面生产被农民接受而且逐步发展起来的有力推手。
    其次是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增收,及时出手、添油加力的结果。2009年,当镇政府举办首届手工挂面研讨会,出台关于鼓励挂面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2010年吴堡县就推出了手工空心挂面产业扶持政策,从资金扶持、绿色认证、专利申报等方面进行了支持,为空心挂面的迅速发展添了柴、加了火,极大地推动了空心挂面的发展。
    再其次就是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产生,为统一挂面生产标准、形成品牌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社会各界都在进行研究和探索,但从理论上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农产品受生产成本的抬升和国际低廉价格的限制这两个“天花板”的挤压,农民增收仅从生产环节上找出路已经没有什么空间,只有从生产领域向外扩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是未来唯一的出路。寺沟村空心挂面的发展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子。我们相信,在今后一个时期,吴堡县一定会大打挂面牌,充分挖掘空心挂面的文化内涵,开发出更多多元化的品种,让空心挂面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作者系陕西省委农工办综合调研处处长 王 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