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西藏研究 >

和谐劲风吹遍华锐:天祝藏族自治县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纪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民族报》2014年1月 刘铁军 文占军 参加讨论

    天祝藏语称华锐。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也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近年来,天祝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甘肃省、武威市重大决策部署,紧扣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强县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3年,天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1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0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8亿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2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48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9%。。近两年是天祝历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工业经济逐浪高
    2009年,距离天祝县城不远的一块撂荒地在沉睡中苏醒。随后,一项项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工业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天祝宽沟工业园区建成,并成为四面八方的投资者创业发展的沃土。
    近年来,天祝县委、县政府把构建工业园区作为加快天祝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引进外资搭建平台,筑巢引凤,推动工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12月底,园区全年共开建各类项目183项,总投资226.7亿元,实施工业项目74项。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2.3亿元,上缴利税2.54亿元,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了使全自治县工业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天祝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中央、省、市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沿海部分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
    天祝宽沟工业园区是金强工业集中区的一处功能区。5年来,该县在园区建设中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亿元,主辅道路、供水系统、排水管网、110千伏开关站等工程全面建成,基本实现“四通一平”,入驻企业30户,建成投产15户,园区的承载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同时,立足天祝的资源优势,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节约、功能集成和循环利用的思路,天祝将园区规划建设成为以新兴碳材、特种合金为主,原材料工业和精细化工等为重点的工业园区。为鼓励企业入园,天祝在用地、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加快了企业的入驻步伐。
    招商引资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近年来,天祝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当地区位、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推出和获取招商信息,强化争抢意识,引进了一批投资量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优、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并结合全自治县产业发展需求和承接能力,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领导挂带责任制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行项目帮办制,实行领办、代办、督办等服务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力度,让企业在良好的环境中投资兴业,让天祝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实现跨越。2013年,该县积极组织赴外招商,签约项目125项,签约额351.26亿元。在建招商引资项目102项,落实到位资金113亿元,同比增长37.95%。
    短短5年时间,工业经济在天祝迅速崛起,一个个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一条条生产线相继竣工投产,为全自治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改变天祝的落后面貌、推动自治县转型跨越发展找到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生态建设涌春潮
    天祝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经济、生态补偿”等重点工作,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造林绿化,保护生态,积极构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体系,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天祝始终把森林资源保护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落实政府和部门“双线四级”负责制,坚持深入持久的生态宣传教育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火源管理、林政执法和林政管理,实现了森林资源由被动守护型向科学预防型转变,取得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森林面积由1970年的23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10.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1.95%提高到38.26%。稳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工作,完成集体林改面积4.52万亩,支持群众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对生态保护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和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进人工造林、通道绿化、封山育林、义务植树、城乡绿化等造林绿化工作。2008年以来,全自治县累计完成造林12.29万亩,封山育林20.23万亩,通道绿化428公里,义务植树635万株,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0多万亩。为切实加强石羊河流域源头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天祝着力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封山禁牧、双龙沟植被修复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先后建成了朵什乡旱泉沟石羊河流域源头综合治理示范区、哈溪小脑皮沟石羊河流域源头植被修复技术示范区和大红沟南泥沟综合治理示范点,示范治理面积达到4.65万亩。特别是近两年来,天祝完成人工造林6.37万亩,封山育林10.23万亩,通道绿化231公里,义务植树186万株,建成高质量的造林绿化精品样板50多个,造林绿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林业建设坚持走科教兴林的路子,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生态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突出高新技术引进、科技培训服务、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科研攻关五位一体,实现了林业发展由传统型向科技型的转变。近年来,结合林业生产,天祝先后开展科技试验示范20余项,完成大型规划10余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5项、先进6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0余项。建立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1处,引进高新技术2项,引进新树种(品种)15种。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生态效益。依托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建设,天祝先后完成了水源涵养林流域经营与综合培育技术示范、祁连山东段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与构建配套技术推广示范、祁连山退耕区植物新品种引进和乡土树种扩繁技术研究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科技支撑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了全自治县林业事业的长足发展。
    为了夯实林业生态建设基础、减轻生态压力、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和推进石羊河流域源头重点治理,天祝结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生态移民”、“下山入川”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和发展以林木种苗培育和设施葡萄栽培为重点的林业产业体系,全自治县育苗面积达7000多亩,在全自治县10个乡镇48个村组建成红提日光温室6000多亩,全自治县累计生产红提600万公斤,总产值达9600万元。在“2009中国(广州)国际果蔬、加工技术及物流展览会”上,天祝生产的红提葡萄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天祝也因特殊的产地条件和生产品质优良的红提葡萄被誉为“中国优质红提葡萄之乡”。在2011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暨第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以及“全国设施葡萄科技研讨会暨评比颁奖活动”、“全国设施延后葡萄产品评奖会”上,天祝红提葡萄荣获多项荣誉。
    特色农业铺富路
    近年来,天祝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高原夏菜、设施果蔬、马铃薯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出了一条高原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强乡富民的新路子。
    
    天祝县松山镇阿岗湾村农民马德银正在采摘红提葡萄。今年来天祝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13年底,全县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8.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08万亩、养畜暖棚6.35万亩。
     
    依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总体规划,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菇则菇、宜畜则畜”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动员、资金扶持、科技支撑等措施,天祝日光温室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先后建成了高原农业科技示范园、林业科技示范园、友爱科技扶贫示范园、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四大示范园区。
    为把金强川打造成天祝一流的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区和设施农业隆起带,到2013年底,金强川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8.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08万亩、养畜暖棚6.35万亩。以日光温室生产人参果、红提葡萄、食用菌等为主的设施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已成为天祝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天祝充分发挥地域比较优势,坚持打绿色无公害特色牌,着力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努力向牛羊大县、畜牧大县的目标迈进。2013年,天祝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新建养殖小区550个,进棚大小畜33.9万头只,发展规模养殖户1.35万户,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70%。全自治县大小畜存栏122万头(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到35.8%和51.85%。不断推进牛羊改良工作,新建绵羊、黄牛改良站20处,改良牛羊27.6万头(只),良种化率达70%。积极培育发展特种养殖,建立白牦牛核心群20群1000头,选育群70群5000头;建成岔口驿马示范村4个,存栏7386匹;开展獭兔养殖试点,建成示范点8个;引进马鹿、银狐、貉子等特种动物,初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多品种、高效益”的养殖格局,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55亿元;争取资金620万元,置补农机具6214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9%。
     “下山入川”奔小康
    下山入川,是一项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德政工程,是一项还一方绿水青山的生态工程,是一项惠及最困难群众的民生工程。
    为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推进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工程、加快石羊河流域源头生态保护与治理步伐、加快扶贫开发进程,2012年,天祝对居住在祁连、旦马、毛藏等多个乡镇的10043名农牧民通过市区农林场安置、城镇安置、县内易地安置、新疆农场安置、劳务移民、教育移民等渠道,进行整村整组集中搬迁。2013年,天祝继续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到12月底,天祝共完成投资2.78亿元,搬迁移民2180户。
    天祝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藏区扶贫攻坚片区。有农业人口17.28万人,近1/4的农牧民还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生态核心区、林缘区,环境恶劣是他们生活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走出大山是他们的夙愿。对此,中共甘肃武威市委、武威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共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多次到高海拔山区农牧民家中调研,还带着农牧民一起到农场,让他们解除心中的顾虑。火荣贵说,下山入川,不仅要让我们这一代人过上好日子,更要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
    
    整洁美丽的天祝县华藏寺镇黄草川移民新村从2012年开始,天祝大力实施“下山入川”工程,截至2013年12月底,该县通过市区农林场安置、城镇安置、县内易地安置、新疆农场安置、劳务移民、教育移民等渠道移民20646人。
    为了彻底改变全县高海拔地区4万余人的生存问题,天祝始终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县域内国土资源,依托金强川经济综合发展核心区建设,规划新建和续建8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利用武威划转的市区农林场,分配耕地果园,建设移民新村。依托“两后生”培训项目,签订协议,招录输送,通过教育移民就业安置。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强整合易地搬迁等各类项目资金,凡能靠得上的项目都向移民安置区倾斜,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
    通过政府引导支持,有近5万多林缘区、生态脆弱区、高海拔区的农牧民群众走出大山,搬迁到条件较好的武威市区农林场、自治县内平坦地区以及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实现了易地脱贫致富。众多农牧民的迁出不仅缓解了当地生态压力、减少了人畜对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保护了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林,而且从根本上为这些贫困人口走出生存困境找到了有效途径。实践证明,生态移民工程是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现状和恢复生态双赢的光明之路。
    民族团结谱华章
    天祝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团结和带领全自治县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天祝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
    为了不断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天祝着力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把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采取集中辅导、进村入户、巡回宣讲等形式,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全自治县各族群众和广大党员进一步树立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充分营造了“两个共同”的良好氛围。天祝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力度。目前,全自治县有少数民族干部3285人,占干部总数的41.77%;少数民族县级领导干部19名,占同级干部总数的40.3%;科级少数民族干部411人,占41.98%。
    天祝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等下乡服务活动,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有593个集体和255名个人受到国家和省、市、县的表彰。
    2010年,天祝以打造全省“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样板县为目标,明确提出“五项创建标准”和“六大目标任务”,确定3个省级试点乡镇,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筛选上报示范县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9个,两年共落实资金1.04亿元,组织实施了华藏寺镇黄草川生态移民暨易地扶贫搬迁、打柴沟镇小城镇道路及农贸市场附属设施建设、华藏寺镇村卫生室建设、天堂镇文体活动中心等项目。积极加强与“1414”对口支援单位的衔接,先后争取甘肃省水利厅、环保厅、电力公司以及西北师范大学等单位投入资金6165万元,对推动全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在崛起的天祝县城北新区。近两年是天祝历史上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两年。
    同时,天祝十分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2011年以来,天祝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70元和1907元,低保对象分别扩大到8215人和55274人,为干部职工增加了生活补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提高到99%、98.58%,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天祝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建成保障性住房6684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15万套,游牧民定居工程2133套,解决了5.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实现了从小学到普通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投入资金1.95亿元对全自治县71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改扩建。普通高考录取率由2010年的67.95%提高到2013年的81.47%。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卫生业务技术综合服务楼、县医院住院部大楼、藏医院门诊综合楼和藏医药浴住院楼以及15所乡镇卫生院、33所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天祝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全自治县建成17个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行了全覆盖;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和藏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加强,“华锐藏族民歌”和“土族格萨尔”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祝县委、县政府始终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着眼于实现天祝长治久安,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建立了领导联系学校、寺院、村组责任制,靠各级党组织一把手抓稳定的责任,不断建立和完善县乡维稳机构,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力度,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天祝3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回顾过去,令人鼓舞;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发展中,天祝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围绕“一心一川两翼”,扩张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扶贫攻坚,强化发展基础,着力改善民生,狠抓生态文明,全力维护稳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