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拉萨8月20日电(扎西、杨庆军)今年,噶玛噶赤画派80后唐卡画师洛追巴珠在拉萨举办了个人画展,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技法吸引了大批游客。“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西藏唐卡的未来一片光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勉唐派传承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丹巴绕旦激动地说。 不仅是唐卡艺术,西藏的非遗传承人遍及文学、音乐、舞蹈、医药等众多领域。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保护传承,西藏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遗普查工作,12支非遗普查工作队走遍全区123万平方公里土地,摸清了西藏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据统计,中央和自治区10年间累计投入1.3亿余元用于非遗保护。如今,已有格萨尔说唱艺人次仁占堆等68人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350名传承人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西藏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西藏古文物建筑是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古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大规模起步。截至目前,中央和自治区先后投入20多亿元,对西藏100余处重点文物进行了保护和维修。 2013年6月30日,拉萨大昭寺广场一片欢腾,为期半年多、总投资约15亿元的拉萨老城区保护工程顺利竣工。“过去道路狭窄、污水横流,私拉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冬天水管经常会冻住,取暖更成问题。现在这些难题都解决了。”居民普布扎西一脸幸福。 保护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藏文编码国际标准于1997年获得国际标准组织通过,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藏文手机也被广泛应用。西藏大学副校长、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教授欧珠告诉记者,由中心研发的“岗杰”藏文输入法大大提高了手机在西藏群众中的普及程度。如今,“岗杰”藏文输入法在西藏手机用户中的使用率已超过7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