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绵延1700公里的天山,不止是西北边陲的地标,更是人们心中至纯至高的向往。 60年前,为了追寻生命的高度,585名从浙江各地选拔出来的初中、高中和卫校毕业生,响应党中央“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奔赴万里之遥的新疆,从此与这片广袤的土地同风雨、共命运,谱写了一曲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壮丽诗篇。 援疆60年,甲子一轮回。60年前的10月10日,是这批青年学子抵达乌鲁木齐的日子。回望漫漫长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然铭刻在边疆建设发展的历史中,也融入浙江、新疆两地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里。 西出阳关,绽放青春 金秋十月,乌鲁木齐天蓝云白,即将建成的高铁新客站在阳光下格外夺目……望着这座将在今年底通车、新疆迄今最大的火车站,原新疆摩托车销售总公司总经理黄立诚感慨万千。他仿佛又看到1955年的那个秋天,一群青年学子满身风尘却笑容灿烂,长途跋涉初到乌鲁木齐汽车站时的情景。 那时的新疆,正是百废待兴的特殊时刻,急需各类高素质人才。应中共中央新疆分局要求,浙江组织505名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全省各地卫校毕业的80名女生,奔赴新疆工作。 1955年9月7日一早,这批青年学子壮志满怀,乘火车离开杭州,跨长江、驰中原、奔赴大西北,又从甘肃武威改乘敞篷汽车,迎风沙、送夕阳,奔波逾1个月后抵达乌鲁木齐。 这群在烟雨江南成长的青年,从此远离慈爱的父母和温暖的家乡。陌生的语言、不便的交通、恶劣的环境……他们能成长起来、完成使命吗? 这份疑虑,很快就被戈壁滩上的大风吹散。在国家使命和热血青春激荡下,他们像胡杨树一样扎根沙漠,艰难却顽强地生长。 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兰溪县中毕业的唐生珏夜宿帐篷、顶风冒雪,参加乌鲁木齐重大引水工程青年渠的建设,他们用十字镐、钢钎开挖冻土,徒手搬运50公斤重的大卵石; 在沙尘弥天的兰新铁路“百里风区”,从西子湖畔赴疆的金月珍,见到狂风刮得油桶满地跑,曾吓得把头缩进衣领,但当她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沉重的货包时,变成了步履坚实的“铁姑娘”; 当克拉玛依第一次冒出石油时,19岁的江山青年周则文送来生活用品,搭起木棚,开出第一家百货商店,为5000名石油工人提供物资保障。 回首当年,今年已77岁高龄、曾任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高级经济师的宋宝根百感交集。他说,当时大家一心只想把新疆建成塞外江南,吃这些苦算什么。若说遗憾,就是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17岁离家后,在母亲健在的近20年里,只回去探亲两次,甚至母亲临终前都未能及时赶到她身边。 拓荒戈壁,玉汝于成 10月的阿克苏恒丰酒业有限公司,又一批特色葡萄酒梅赛来斯成熟定性。 已经77岁的原乌鲁木齐酿酒厂总工程师劳于根,仍奔走在一线指导。 看着杯中翻腾的红稠液体,闻着沁人的酒香,恍然间,劳于根想到自己在新疆工作奋斗的60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过往岁月,何尝不像这果酒一样,虽然经历一番磨砺、煎煮,但历久弥香。 这几乎是这批浙江援疆学子的共同经历和人生感悟。 进疆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入国营商业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分布在全疆15个地州市和60多个县,参与了各级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的创建、运作,成为新疆发展的拓荒者和见证人。 西出阳关,如今已经有了高铁。然而,原新疆百货公司总经理助理谢钟绍不会忘记,1955年至1961年,兰新铁路建设飞速西进,他们正是跟随入疆第一条铁路建设工程的推进,不断搬迁、建设中转站,将商品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新疆。 在这场戈壁滩上的大迁徙中,包括谢钟绍在内的20多名浙江青年,一年四季吃住在帐篷、地窝子。在荒漠戈壁、百里风区,不管酷暑严寒还是风沙走石,他们肩披麻袋,手拉架子车,既当干部,又干装卸工。火车一到,他们就不分昼夜地干十几个小时,每人每天平均搬运4吨货物。 筑路大军不断西进,他们跟着拆建中转站,先后在兰州、武威、玉门、红柳河、尾垭、哈密等10个地方驻扎,直到1961年铁路修到吐鲁番大河沿。那六七年间,这些年轻人用双手和肩膀,将数亿吨当地急需的商品物资转送到天山南北,为各族人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来自江山的新疆友好集团原董事长蔡仁山,进疆后参与并亲眼见证乌鲁木齐友好商场从一座四合院式的小平房,发展成新疆商业零售龙头企业,1996年又带领团队创办新疆首家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全国百家最大规模、最佳效益的商业零售企业之一。来自东阳的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党组原副书记黄祥荣,出版《维汉语读本》和《汉维语会话500句》,为民族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为了重振丝路经济,来自绍兴的伊宁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原主任杨佰泉,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充分利用西北边疆霍尔果斯陆路口岸,广拓渠道,在我国东部和中亚国家间进行商品物资和原材料输送,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新疆“东联西出,外引内联”战略的实施,默默奉献着。 来自义乌的新疆蔬菜饮食业服务公司原副经理童文海,进疆后在商业系统机关和基层工作40年。他创立当时被称为“新疆第一店”的新疆饭店,并担任首任总经理。1989年分管蔬菜生产供应工作后,他又引进、推广温室、塑料拱棚技术,改变了新疆冬春季吃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的历史。 正如哈密三道岭国税局退休干部吴之伟在回忆录中所记:“我们奉献了青春和血汗,但我们也亲历见证了这片处女地上平地而起的第一座百货大楼、医院,第一幢办公大楼和剧院,第一条柏油马路,第一辆公交车,第一辆进疆列车……” 无怨无悔,扎根边陲 从乌鲁木齐到伊宁的特快列车一路飞驰,51岁的薛华攥着回家探亲的车票,窗外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边城不时掠过。在戈壁绿洲和高原山区,通路、通水、通电的新村与日俱增,播绿草木逐年扩张。“爸爸要是还在,肯定会感到欣慰的。”薛华说。 只是,他父亲薛文杰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1987年仲夏的一个早晨,时任伊宁市沙伊布依街道书记的他,不顾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路途劳累和身体抱恙,带着两个烙饼和一壶开水,就投入到当地紧张的抗洪抢险工作中。在抬石头的过程中,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地上,殉职时年仅49岁。 他们从灵秀江南而来,就这样把生命融进了西北的风沙中。 1958年8月,库车县发生有史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来自衢州的库车县人民医院护士叶曼娇不幸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来自兰溪的李秀棣,进疆后分配到温宿县医院从事医护工作。她经常深入农村、牧区,有时骑着毛驴送医上门,诊治了成千上万的患者,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戈壁滩上的红柳”、 “毛驴车上的‘都乎托’(维语医生)”。她的爱人是老家公安部门的骨干,李秀棣曾有调回浙江的机会,但她说服丈夫调到了阿克苏工作。16年前,丈夫离世,长眠在塔里木盆地北缘。 截至1999年,500多名当年奔赴新疆工作的浙江学子,已全部退出工作岗位,如今有121人已长眠在天山南北。然而,他们的奉献精神依然闪耀。 哈密地区政法委原副书记朱孝铭,在地区政法部门工作近40个春秋,处置警情、案件上万起,为哈密地区社会长期稳定和边防安宁立下功勋。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因公殉职。 库尔勒市卫生局原副局长王夏兰,在30多年的妇产工作中,亲手接生婴儿两万多个,还抢救了300多例危急孕妇和窒息婴儿的生命,被当地各族人民称为“新生儿的保护神”。现在她的儿子继承她的事业,成为巴州蒙古医院的一位医生。 “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当年的浙江学子,用一生兑现了这句口号。目前,共有2000多名他们的后辈,耕耘在天山南北各个岗位上,继续父辈未竟的事业。 此刻,这批少小离家、满头华发的浙江儿女,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重托和期望,为浙江人民争了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