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人类学应用 >

关于现实的一切,都可从中查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解放日报 刘金祥 参加讨论

    文学史源远流长。回顾时,你会发现,这个不断衍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与少数作家的文学创造密切相关。对于这些作家,我们习惯地称之为“文学大师”。
    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爱默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思想如同石光电火,辉耀全球读者的心际,也给人以温暖与力量。
    正值爱默生诞辰213年之际,重读《爱默生集》,体会这位“美国文明之父”带来的种种感悟。
    “有了爱默生美国文学才真正诞生”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古朴的教堂和公共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在沉睡谷中漫步,在四方山上游荡,都是十分惬意的事。虽然走遍整个康科德小城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当你站在沉静的瓦尔登湖旁,就会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是宽广的。
    这里,遍布了爱默生成长的足迹。
    爱默生出生于1803年,8岁时,父亲过世,他在母亲和姑母的抚养照料下长大,14岁入读哈佛大学神学院,期间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毕业后被聘为波士顿马瑟教堂的初级牧师,并于1829年以牧师的形象崭露头角。
    爱默生的生活看上去有着诸多不幸——少年丧父、青年丧偶、中年丧子,但他并没有被悲痛和凄怆所压倒,而是一直保持着豁澄达观的心态,“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都带着同样或相对有利的种子”。
    除了在教堂布道施教外,他还到世界各地游历演讲,结识了同时代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卡莱尔、惠特曼等在文学与思想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
    他抵制美国蓄奴制度,反对腐朽的心灵和庸俗的世俗观念,提倡理性、爱、责任、理想和自由,追求真理和美。爱默生的这种价值理念,一方面与其宗奉的超验主义神学理论有关,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对社会底层的真挚情感。对于正处于低迷和困惑的人们,这种真挚情感具有的正向作用,使许多惊慌的心灵能够安静且着迷地倾听他那慰人的话语,“坚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认准的东西也一定益于他人”。
    爱默生研究学者约尔·波特不久前撰文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有了爱默生,美国文学才真正诞生。从南北战争后的“黄金时代”到19、20世纪之交的“镀金时代”,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爱默生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美国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
    另辟蹊径人文历史可以这样诠释
    从“伟人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到“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整个《爱默生集》阐述着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认识。
    爱默生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来剖析他所了解的人物,从他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让读者视野更为开阔,从而知道怎样从伟人和历史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爱默生新鲜独特的视角可以说为读者另辟蹊径,了解原来人文历史是可以这样去诠释的。
    《爱默生集》由演讲、散文、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书中收录他写的《自然沉思录》,为我们打开的是一个被诗意照亮的自然。他使真正的美好、崇高从隐晦的自然中显现出来,不仅照亮了我们心灵中隐约未明的部分,而且使我们如梦初醒般地感受到阳光和青草的魅力。
    爱默生一生都有写日记的习惯,然后从日记里产生讲演词,从连串的讲演里产生散文集。1837年8月31日,爱默生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美国的学者》,宣告美国文学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他告诫学者不要有学究气,要警惕纯粹的模仿和盲从的惯性。提出“要用自己的脚走路”,“要讲出自己的思想”。这个演讲轰动一时,被誉为“思想上的独立宣言”。在这篇演讲里,爱默生认为学者是一个将自己从私心杂念中提高升华的人,是“世界的眼睛和心灵”。
    一年之后,爱默生在《神学院献辞》中批评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气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无上,提倡靠直觉认识真理。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中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跟自然学习它是人类最好的导师
    爱默生可谓是美利坚民族文化的捍卫者和世界生态文化的开拓者。《爱默生集》聚焦自然世界,关注生态发展,凝聚着对自然万物和生态伦理的深邃思考和独特理解。
    作为一个笃诚的自然主义者,爱默生的自然主义观被认为是美国生态文学与生态哲学的思想根基。爱默生倡导人们敞开心扉向自然膜拜,因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导师,只有在自然面前,才能感受到无限的爱,正如他在文集中《论自然》一文中所写的:“自然伸出她的手臂来拥抱人,只是为了让人的思想与她同样伟大。用她雄伟和庄严的外表装饰她亲爱的孩子……在我们的印象中,荷马、苏格拉底和弗希昂与希腊的地理和气候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爱默生亲近自然,崇尚自然,主张人们“归隐”自然,以期达到自然主义的纯挚境界:“草在生长,芽在萌发。天空中有无数的飞鸟,空气中飘逸着松脂、香膏和新草垛发出的清香。星星近乎神性的光辉,穿过透明的黑暗倾泻下来,星空下的人看起来像一个年幼的孩子,而他居住的这个地球,看起来像个小小的玩具……”
    爱默生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有一种精神上的对应关系,精神存在于自然之中。他把古代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与现代的格言“研究大自然”合并为一,凭借心灵的良知去发现真理、表述真理。爱默生说:“我像玉米瓜果一样在温暖的日子里长大、生活。让我们赞美自然吧!”自然象征着理性与忠诚、道德与崇高、美与爱。
    爱默生这样的一句话,就把人们引到自然的大课堂上来,人们仰头望见的不再是神秘的自然,而是一位可敬的心灵导师了。
    人类一切宝藏都深埋于心灵之中
    终其一生,爱默生没有致力于任何理论体系的建设,他只注重人的心灵。
    在这部文集中,爱默生认为人类的一切宝藏都深埋于心灵之中,诗人要学会源源不断地从自己心灵中发掘和吸取宝藏。于是,在寒冷寂寥的冬夜,爱默生俨然是一个手举火炬的精神使者,谁需要光明,他就向谁跑去。
    我一直认为,《爱默生集》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百科全书,关于现实的一切都可以从中查阅。
    在文集的《命运》一文中他指出,“我不愿意把我与这个充满了行动的世界隔开,哲人不是独立于世的,它是灵魂萎靡的队伍里一个执旗的人,他的职责是提醒人们不忘崇高的价值目标,把人引向高尚”,由此可以推断,哲人不仅是智慧的,而且应该是信心和真理的代表;在《怀疑主义者蒙田》一文中,爱默生认为做一个精神的独居者,独自面对自己的心灵,是哲人生活的最高原则:“为什么你要放弃穿越星光下真理荒原的机会?仅仅是为了获得一顷地、一座房和一间谷仓可怜的舒适?真理也有其屋顶、床第和餐桌”。在《经验》一文中爱默生还提倡简单生活的法则,他认为“文明人制造了马车,但他的双脚却渐渐失去了力量。他有了拐杖,肌肉也就松弛无力了。他有了一块精致的瑞士表,但他失去了通过太阳准确辨别时间的技能”,这其实表达了对文明作为一柄双刃剑的担忧。
    文明使人类丧失了生命的原动力,变得愈来愈脆弱,特别是居住在几十层高的摩天大楼之中,用空调将居室变得四季如春,出行乘坐汽车、高铁、飞机的人类,不但越来越远离自然界,而且越来越感觉到生命力的萎缩和适应自然能力的退化。
    重读《爱默生集》,咀嚼和品味他的观点,得知人类不仅需要高新技术提供的各种方便,还应当始终与大自然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方可承受疾风骤雨的考验、律动生活的热情。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