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文化精准扶贫如何“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人民政协报 newdu 参加讨论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在随后的这几年中,“精准扶贫”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并形成以齐鲁文化为精神依托的文化大省。在“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下,山东省充分发挥文化在扶贫中的优势,开始了一场以文化人、以文化脱贫的精准扶贫新行动。据山东省文化厅介绍,省厅将聚焦全省7005个省定贫困村,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实施“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
    那么,文化精准扶贫怎么扶、如何做到精准扶贫以及扶贫的初见效果如何?6月21日至24日,文化部组织记者团奔赴山东济南、临沂、胶州等地,就文化精准扶贫情况进行考察采访。
    “社区+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打造文化管理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在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山东省文化厅印发了《山东省文化厅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的通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以文化人”的重要依据和实质内涵所在。那么,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使传统文化走进民众生活,真正实现以文化人?记者走访了几处文化精准扶贫示范点。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山东济南历下区姚家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标语。姚家街道党工委书记曾素燕介绍,在以“建、管、用”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外,以文化人是姚家街道努力的目标。
    姚家街道是2007年由姚家镇撤镇建办成立的,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姚家街道过去的农村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现代化社区,村民们原有的生活秩序也随之发生转变。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姚家街道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开展大量文体活动,比如把“孝”文化带入民生课堂,使社区居民在提高道德观念的同时,还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
    时至今日,姚家街道已形成一整套以文化人的治理方法,从建立使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再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等,努力实现文化善治。曾素燕表示,以前村民文化活动匮乏,精神世界空虚,造成了各种社会矛盾,而今他们在社区文化中心可以免费学书法、音乐、国学等,传统文化正通过一项项活动深入人心,这不仅建立了一支社区文化队伍,也渐渐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
    在姚家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以“记住乡愁”为主题的民俗博物馆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在民俗博物馆里,从影壁、生活、生产、收获等7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有关农村生产、生活的风俗习惯,收集了大量村民过去使用过的农具、农村生活用品,打水的辘轳、做饭的炉灶、犁地的耙子……一件件实物映入眼帘,那些乡愁记忆成了村民的精神寄托。据介绍,建立“记住乡愁”民俗博物馆的目的,不仅供村民观赏回味,而且以此保留、传承农村的传统文化。
    无独有偶,在临沂市盛庄街道十里堡社区文化中心也正践行着以文化人的管理理念,并成为山东省文化建设的示范点。
    2014年5月,为了实现社区居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目标,十里堡社区建成了集乡村记忆馆、村史博物馆、居民文体娱乐中心、孔子文化广场为一体的社区文化中心。其中,以“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乡村记忆馆,从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令生活、历史名人四部分全面再现和还原了源远流长、淳朴厚重的
    乡村民俗和民风。临沂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李庆军说:“十里堡社区的乡村记忆馆展示的不仅是一种民俗风情,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印记,这种文化印记将会代代传递下去。”在村史博物馆,各种老照片、老物件展示了十里堡600多年的历史。居民文体娱乐中心,融儒学讲堂、夕阳红驿站、柳秦剧团活动室、3D电影厅、图书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健身房等为一体,在不断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的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得以延续。
    “互联网+传统手工”:
    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扶贫新模式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找准自身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文化扶贫,也成为山东各地探索的路径。
    “金条银条不如柳条,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这是临沂市庙山镇薛庄的村宣语。临沂市为实施文化精准扶贫,特制定了《关于推进文化精准扶贫七大工程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非遗传承、手工艺助力扶贫工程,选取草柳编、乐器制作、中国结等10大非遗传承、手工艺门类,100家以上有一定规模的非遗衍生品、手工艺电商,带动1000个贫困户成为非遗衍生品、手工艺加工户,并结合小微文化企业扶持政策,扶持创业。
    据了解,薛庄一村有“两大品牌”:一是民族乐器,二是柳编。其中,柳编在当地已有600多年历史。薛庄依据自身优势,开发柳编工艺品产业,通过“互联网+”,产销全国各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率先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柳编手工艺品的薛村村民刘约胜告诉记者,从2011年起,他就开始在淘宝上销售柳编用品,其种类繁多,包括水果篮、收纳筐、婴儿篮、宠物窝等,定价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一年净利润可达20多万元。
    这种以“互联网+传统手工”的形式在薛庄已成“燎原”之势,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薛庄已有柳编加工组26家,吸引了周边200多名柳筐编织工来此打工,日薪上百元;一个家族中某一户做得比较好的,还会带动家族其他成员,这使本村一部分在外务工青年看到了发展前景,返乡创业。
    青年返乡创业的现象不止出现在薛庄。距薛庄不远的红花镇,是有名的中国结电商销售镇。其中,红花镇的临沂巧艺电子商贸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中国结电商销售企业之一,其法人代表王超就是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代表。
    红花镇有着悠久的编织中国结传统,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结这一文化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在红花镇发展起来。王超谈到,为了将红花镇中国结的品牌打出去,自己先后创立了三个品牌,分别为“福源祥”、“聚宝”和“家和福顺”,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以上,直接或间接从业人数已达12万,带动贫困户594户。
    今年,当地政府还专门制定出台《红花镇中国结电商产业规划》和“两免两补”等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目前已有224名贫困人口通过从事编织、加工等解决基本生活,实现初步脱贫。”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薛庄的柳编和红花镇的中国结都是在选择特色项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手工艺制作技艺,并采取“互联网+”的销售方式,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正逐渐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胶州秧歌:
    实现文化传承新突破
    在胶州市胶东街道东小屯村的秧歌展馆里,60多岁的李在会正和丈夫一起表演胶州大秧歌,即使没有乐器伴奏,也没有上妆华服,两人在自己的节拍中跳得不亦乐乎,这“三弯九动十八态”赢得了来访者一阵阵的掌声。
    胶州秧歌也叫“大秧歌”、“秧沟戏”,有3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东小屯等村庄,以“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艺术魅力著称于世,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2006年,胶州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76岁的胶州秧歌非遗传承人李在新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秧歌之路。因为喜爱秧歌,李在新从小就开始学习秧歌,都是师傅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渐渐学习了有关秧歌的文化知识,这更加深了他对秧歌的理解。李在新表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胶州秧歌发展现状总体不错,特别是在传承人培养上,当地村委会办了幼年、中年和老年3个年龄段的培训班,现在自己最小的徒弟也在9、10岁左右。
    尽管如此,胶州秧歌的部分经典舞蹈、唱段还是面临正在衰亡或是已经失传的境遇。李在新介绍,在他小的时候,秧歌还是以唱为主,因为这些唱段大多是口传心授,也没有专门的乐谱,随着老一辈懂唱法的人逐渐离世,很多唱段也因此失传。“现在,胶州秧歌更多的是以舞蹈为主,基本上没有什么唱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精彩的东西就这样没啦。”说到这,李在新老人感到分外心痛与惋惜,“原来有70多款小戏,现在只剩下3到5款”。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东小屯村村委会为了做好胶州秧歌的传承工作,专门成立了秧歌传承基金,不定期地举办秧歌培训,聘请专家进村指导、挖掘,还通过举办秧歌节、各种形式的比赛,激发村民关注、参加秧歌表演的热情与动力。放眼东小屯村的文化广场,在当地投资350万元打造的秧歌大舞台上仿佛能够看到节日里当地居民在上面表演的喜庆热闹场面。据当地人介绍,每年都会有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来到这里学习,与当地居民共同研究胶州秧歌。
    据了解,为了传承保护胶州秧歌,除举办秧歌节、各种形式的比赛之外,从2008年起,胶州市政府每年设立100万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组织专人对胶州秧歌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整理收录传统剧目。此外,胶州秧歌还作为胶州市文化艺术的精髓在中小学普及学习,相关文化部门时常派出专职辅导教师巡回传授技巧。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周边村庄的中青年也积极参与到传承与保护胶州秧歌的热潮中,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做着积极的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舞蹈理论家冯双白曾在考察胶州秧歌后说道:“胶州秧歌特别令人欣慰,它依然活在整个胶州人民的生活当中,活在胶州人民的心中。像胶州秧歌这样的艺术保存了这个地区的人们的深沉记忆,它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审美价值及追求的浓缩和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