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在17世纪中叶前一直繁衍生息在东北地区,后来随着历史变迁、民族内部移居和国家调迁等原因,形成目前分居辽宁和新疆两个东西省区的格局。 锡伯族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公元48年,匈奴第二次分裂后,拓跋鲜卑自大兴安岭南迁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继续南迁。公元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则以“室韦”为称号,于北魏初年开始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尔河等河流域活动。 唐朝时期,绰尔河等河流域的锡伯族归属于唐,唐政府曾在此设立都督府进行管辖。当高丽势力向东北扩张时,部分锡伯族先民被征入唐军,与薛仁贵军一起到扶余、前郭一代与高句丽军作战,为东北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到辽代,锡伯族先民处在契丹统治之下,多数人在绰尔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辽亡金兴,锡伯族先民又处在了女真统治之下,多数人仍在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 元代,锡伯族开始被蒙古族统治。1636年至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族军民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之内,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之王、台吉等,将所属席北(即锡伯)、卦尔察、达虎尔等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八丁进献,内可以披甲当差者一万一千八百五十余名,分于上三旗安置。”从此,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兵内,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又将黑龙江、吉林地方驻防锡伯兵分别迁入盛京、北京。此后,又有一些锡伯兵被分遣到直隶保定、山东德州等地,以充实满洲八旗军力。 乾隆二十年(1755年)和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政府派出大批军队先后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之乱,最终统一天山南北。为了维护新疆地区的政治稳定、保卫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和开发新疆,清朝政府陆续从内地抽调满洲、蒙古(察哈尔部)、锡伯、索伦(今鄂温克族)、达斡尔等八旗官兵携带家眷到天山北部长期驻防屯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