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万城的历史追溯 (一)名称来由 统万城是我国东晋时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夏国(407~431年)赫连勃勃建都的地方,始建于公元413年,建成于公元419年,至公元427年被北魏占领,作为都城仅存在了8年。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北部,虽历经1600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气势恢宏,是我国古代匈奴族遗留的一座重要都城遗址,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记载:“勃勃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邻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都城故名统万城。都址处于奢延水和黑水之间。奢延水就是今靖边县无定河上游的红柳河,黑水则是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 (二)选址原因 一是地理环境相对优越,适宜发展畜牧经济。尽管统万城周围土壤以沙质土为主,但由于当时的天气有春夏冷湿的现象,尤以每年的春季至秋季为最好的季节,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而当时的统万城周围应是水草丰美,是大夏国最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区。此外,无定河流域的生产方式已从秦汉时期的农业经营转为畜牧业经营,而夏国的居民构成以游牧人口居多,把都城选在无定河流域的统万城,其目的之一就是考虑这种基本之需。 二是在军事上具有战略地位。从对外发展和防御来看,统万城在军事上具有战略地位。日本学者市来弘志指出:统万城位于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之上,不仅进攻陇东便利,并且如溯无定河支流而进马上便可由洛水而出,正处夺取长安的两条进军路线的交汇处。另外,若沿沙漠西行,再急转南下,又可顺高平川谷直达高平城。可以说在以河套为进退之地,视南下为争夺目标的格局上,统万城作为向外发起攻击的据点,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在袭取东晋占领长安以后,赫连勃勃留子赫连王贵镇守长安,自己仍回统万城,其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凭借黄河天堑和统万城的坚固来防御仇敌北魏。 三是交通便利。统万城正处在一个“十”字的交汇处,向西与高平有道路可通,向东有道路可以到达黄河边,向南与长安有道路可通,向北与代来城、大城等也有道路可通,因而交通比较便利。 另外,赫连勃勃曾是后秦将军,长期活跃于陕甘及山西一带,地形熟悉,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岁月,在此占地为王也是正常选择。 (三)轮廓构成 统万城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宫城内有赫连勃勃居住的皇城,内城是各级官署和王侯贵族的居所,外城则是一般居民区。内城垣保存比较完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南部的西城和东城是重心所在,外郭城墙向西北方向拉长,在外观上出现的是一个极不规则的刀具形状。东城和西城本身略呈长方形,中间以城墙为隔。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墙体残高2米—10米,墙基宽10米—16米。城墙的四角筑有方形墩台,现最高处达31.6米,城基最厚处达25米,墙体高处达20多米,周围筑有马面30余座。建筑材料主要是天然白土,据记载,城墙是以此土经蒸煮压实而成,故当地俗称白城子。 二、统万城的历史地位 统万城是匈奴族大夏国的都城,虽然大夏国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28年,但统万城却在建成之后的5个多世纪里一直是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也是扼守“草原丝绸之路”的东西交通重镇之一,有行政建制历时八百多年之久。 统万城不仅是多民族文化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朔方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交往、互渗、融合的重要桥梁,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及其农耕文化交融的例证,也是一个消逝了的民族遗留的历史见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草原民族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从建筑学看,统万城具有多种特点,是我国早期大规模使用木筋建筑的首例,也是我国早期使用三合土的范例。199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12年被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统万城遗址的现代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统万城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时代感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作为历史的见证,积淀了唐、宋时期党项西夏文化与鲜卑、西羌、吐蕃、回鹘、契丹、汉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文化古城遗址,是窥探中华沧桑历史和文化精华的一个窗口。 (二)考古文物价值。统万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遗留下来的早期匈奴古都,具有重要文物保护价值。同时它也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城内遗留文物丰富,是研究大夏和西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城市、建筑、生态环境变迁、民俗和匈奴民族的重要文物资料和第一手实物资料。 (三)建筑艺术价值。统万城是匈奴民族遗留下来的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保存较完好的都城。该城的地形和城体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城堡,城体高大宽厚且坚固硬实,是难以逾越与攻破的军事屏障。规划设计从战防的实际需要和效用出发,用三合土筑城并修筑马面,利用马面中的空间作为战备仓储,这些都匠心独具,富有创造性,对现代的筑城技术和战争防御工程设计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四)生态环境价值。统万城从“沃野千里,水草丰美”、“背名山而面洪流”,到“大风积沙”,到“堆沙高及城堞”,再到“深在沙漠”,一直到高耸于沙海之中的白色城垣与角楼残迹,反映出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它的兴废不单是一个城市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揭示了北方生态环境敏感带地区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作为反映环境变迁的一个尺度,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五)旅游观光价值。统万城虽然饱经风霜,仍卓然挺立、雄浑苍茫,残垣断壁间仍然透出雄伟气势,昔日繁华依稀可辨。这座古城遗址是一座历史文化纪念碑,可以让游客同样具有“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之慨。作为一处历史文化遗产,它体现的是千年古都深厚的人文意蕴,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重要的考古文物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及科学研究价值及重大的生态环境意义都赋予了统万城旅游观光价值。 四、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实践经验 统万城遗址的保护利用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的实践经验。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遗址保护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各国在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上又各具特色,我们要趋利避害加以借鉴。 (一)欧美发达国家的保护利用方式。欧洲是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19世纪初就已开始从搜求古物艺术品转为完整的发掘、保护、展示大遗址,并与美化城市相结合。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世界上十分出色的。法国致力于对历史地段内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对遗址的再利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并使其价值在新的时代得到提升。德国保护大遗址主要方法是建立公园和博物馆。意大利的一些大遗址则把考古遗迹的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体,尤其重视保护遗址周围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美国在遗址保护方面主要是遗址区与绿色廊道相结合,在大区域内运用遗产廊道的保护模式对遗址进行整体保护。 (二)亚洲国家的保护利用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采取保护与利用协调共进的方式,对大遗址投入较大力量进行史迹公园建设,既保护了大遗址,又发掘了新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韩国则非常注重文化遗址的原貌保存,严格保护文化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不允许盲目开发。 (三)国内大遗址的保护利用方式。目前,国内提出了许多关于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包括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与利用。整体保护与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四是将遗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等。局部保护与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展示区,二是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 对比国内外的遗址保护实践经验,统万城大遗址保护利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正确认识统万城遗址的价值。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根本,必须先保护好,才能谈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应立足于统万城遗址身处沙地的特点,科学借鉴国外可行的实践经验。三是应针对统万城遗址的自身情况,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城乡生态,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让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 五、统万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若干思考 (一)统万城遗址保护利用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长期保护原则。从长久保存遗址的完整性、真实性出发,再现统万城的基本规模和整体格局,再现统万城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气势宏伟壮观的基本风貌。 二是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从中外实践来看,大遗址保护有助于提升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优越的文化软环境,为一个城市或地域确立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坐标。因此,统万城遗址的保护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基本建设、环境改善相结合,达到以保护带动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的目的。 三是坚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原则。遵从我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注重遗址的整体风格、人文环境与象征意义,有效保护遗址本体,改善遗址周边环境,凸显遗址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环境。通过各种形式及科学的陈列手段,展示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专家,有传世价值的诗文书画,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精品,以求展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统万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强化保护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一致,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路子,依据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指向,综合考虑旅游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把握最有开发价值的文脉,注意民族文化传统的发掘、保护和提高。保持统万城特色,展示原始风格和古城风貌,再现历史情景;利用人文旅游资源稀有性、历史远久性的优势,向游客展示民族风情;突出匈奴文化与草原文化,挖掘民族内涵,强化特色化开发,展示独有韵味民族文化风采,以物化的古城遗址遗迹和凝结的民族风情去打动游客的心,让游客亲身体验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添怀旧情调,给人以探究神奇的愉悦和美好难忘的回忆。 (三)统万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着力点 一是加强科学研究,深挖文化内涵。大遗址的经济价值源自它的文化价值。要发挥文化价值的导向、取向作用,在此基础上获得应有的经济价值。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大遗址的考古调查、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力量,最大限度地掌握大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和附加值,增强其旅游竞争力。在统万城的旅游开发中主打“匈奴文化”和“草原文化”这两张牌,加强与国内知名历史研究所的合作,定期召开统万城学术研讨会。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树立科学保护意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开发,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旅游项目的名称、风格、形象策划、产品的设计、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突出特色。根据统万城的人文、自然资源特点,经充分论证后,适量恢复一批历史文化景观,综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诸如匈奴文化游、大漠风光游、沙漠探险游、考古文物游、古都建筑游、沙地人文生态游和科研教学游等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形成集历史文化、大漠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三是活化历史文化景观,抓住游客心理需求。增加统万城古建筑、古迹旅游产品的亲和力,将历史文化景观活化,如通过营造历史氛围、活化文化内涵、打造亮点项目等多种方式来激活统万城的历史文化景观。也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统万城的历史建筑、古迹进行再展现,以此来强化游人的文化体验。 四是加大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宣传统万城的形象时,应从现有的影响因子及统万城未来发展的目标值出发,用精妙和高度概括的符号勾勒出统万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粗犷豪迈的大漠风情。在宣传手段上,可举办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统万城文物及匈奴文化巡回展,使参观者对统万城的悠久历史和神秘文化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并产生心理期待;也可通过举办全国性的沙漠汽车拉力赛和骑骆驼沙漠探险等旅游项目,积极扩大影响;还可编写以统万城为题材的影视剧本,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建立发展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对统万城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在统万城总体规划的大框架下,广泛吸纳民营资本、区外资金,为统万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增添发展活力和后劲。借助延安红色旅游基地、内蒙古巴图湾旅游度假风景区、榆林镇北台、红石峡、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等景区的带动作用,将统万城景区与以上各旅游景点相互补充,打造成一条精品旅游专线,实现景点的可达性和便利性。继续加大治沙、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由于统万城距离城市较远,旅游内涵丰富,需要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综合性的旅游产品进行打造建设,可选择在距离遗迹近、水源较丰的巴图湾地区,依统万城建筑风格建立一座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同时要形成内外交通便捷的公共设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