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西藏研究 >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西藏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玛旁雍错的蓝天、冈仁波齐的白云、土林的夕阳、班公湖的鸟群……
    面积达30余万平方公里的阿里地区,人口只有10万,平均每3平方公里才1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
    作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也是我区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地区之一,集中连片贫困的发生率较高,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阿里地区扶贫办主任达瓦平措说,按照地委、行署脱贫攻坚“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总体部署,实施“打造两点、贯通一线、统筹东西、全域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以农区、牧区、农牧结合部、边境地区4个重点区域,2个重点贫困县、15个重点贫困乡(镇)、53个重点贫困村(居)为精准扶贫重点,实施“点状开发、旅游兴区、双向开放、边贸富民、品牌强区”五大战略,采取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等“十项行动”,重点以易地搬迁和产业开发为抓手,以旅游开发和生态补偿为载体,引导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实现到2019年,在国家现行标准下,全地区6508户、21419人如期脱贫,实现贫困人口“三不愁”“三有”“三保障”目标。
    观念一变天地宽
    日前,热布加林村的小水利工程竣工了。看着一股清亮的水流从闸门里倾泻而出,滋润着青稞地和草场,札达县香孜乡热布加林村农牧民施工队负责人索南多吉心里乐开了花。
    索南多吉是札达县的“能人”之一。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在县扶贫办有关扶贫资金的支持下,身为村委会副主任的他带头组建起一支农牧民施工队。
    以20余人的施工队为基础,由小到大,从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一步步开始参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短短6年来,已经带动香孜乡171户、631人脱贫致富。
    利用施工队的积累,索南多吉带领村民在札达县城建了一个招待所,前后自筹资金达400多万元。指着招待所小楼,索南多吉自豪地对记者说:“这个招待所,我们没花国家一分钱。”
    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是精准扶贫工作能不能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阿里地区许多群众习惯了游牧生活,不少群众贫困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加央次仁说:“这是导致阿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地委、行署高度重视贫困群众思想教育工作。”
    阿里地委提出,要把贫困户思想引导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贫困户思想引导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性工作加以落实,并置于扶贫攻坚全过程,自始至终加以坚持。
    围绕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引导工作,阿里地区从各县抽调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在群众中威信高的干部40名,成立了思想教育引导组,开展动员说服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思想教育。
    加央次仁告诉记者,在狮泉河镇“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政策颁布实施之初,只有个别贫困群众愿意搬迁。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逐户开展政策宣传,使扶贫搬迁政策家喻户晓。宣传后,500户的指标却又满足不了有搬迁意愿、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群众的需要,贫困群众的思想从“要我搬”向“我要搬”转变。
    加央次仁还说:“结合阿里实际,我们把‘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放在脱贫攻坚重要位置。在今年的转移就业工作中,阿里地区以县为单位派遣了专门的扶贫干部跟班开展教育引导,目前已有37名贫困群众在集中供暖工程项目中就业。”
    “年初,我们还组织了由20名致富带头人组成的宣讲组,向群众宣讲自己脱贫致富故事。”加央次仁说,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引导,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更多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开始向“我要脱贫”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德汝村的班典多吉和索南达瓦都是班公湖边上的牧民,早已见惯了这里的蓝天碧水、沙鸥翔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竟能靠着这里的自然环境,吃上“生态饭”。
    每个星期,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员,班典多吉都要在负责的区域里转上一圈。平地乘车,两三个小时才转完;山路骑摩托车,时间就更长了。
    索南达瓦在班公湖湿地2号保护站工作,这里有野保员4人,2人负责巡逻,另外2人负责捡垃圾和绿化。谈起班公湖一带的生态环境,索南达瓦说:“以前,鸟见到人就飞,现在越来越不怕人了。以前,冬天的风沙很大,现在刮风沙的日子少多了。野保员的责任很大啊!”
    靠着野保员的工作,班典多吉和索南达瓦每人每年有1万多元的现金收入。
    阿里地区的自然生态都保持了最原始的状态,在精准扶贫中,如何有效调动贫困群众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吃上“生态饭”,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土县被称为“湖泊环绕的地方”。日土县林业局副局长洛桑告诉记者,日土全县湿地不计其数,仅县城周围,就有班公湖、热帮河、多玛、过巴等湿地。以班公湖湿地保护站为例,这里有野保员40人,其中德汝村有20人。他们每人每月有600元的工资,如果参加植树造林,每人每天还有100元的收入。目前,日土县有湿地保护员、野生动物保护员、沙化土地保护员共615人,其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管护人员有129人,这样可带动615户贫困家庭脱贫。每年,日土县落实生态补偿基金1128.7万元,今年还将落实大约3000万元的羌塘自然保护区基建项目。
    达瓦平措告诉记者,围绕“把开发者变成保护者”的思路,阿里地区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优势产业进行打造,通过重点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最大限度增加贫困群众政策性收入。在精准扶贫中,共开发生态保护岗位13599个,实现了4551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还争取落实野生植物保护员公益性岗位和更多的生态功能转移支付资金和更加普惠的生态政策等,使更多贫困群众通过生态补偿实现脱贫。
    保护生态,搬离生态脆弱地区,搬迁到更加容易生活的地方也是很好的方式。革吉县雄巴乡巴措村牧民索朗曲珠就即将搬往狮泉河镇新建的“康乐新居”。在雄巴乡,和索朗曲珠一样,即将搬迁到狮泉河镇的,共有6户26人。
    今年,在自治区下达的299户800人搬迁指标基础上,阿里地区自我加压,增加811户3484人的搬迁任务,达到1110户4284人,占“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目标总数2225户8175人的49.9%和52%,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资源优势助脱贫
    “哇!一伸手就能抓到!”四川游客赖文华一手拿着手机拍照,另一只手指着一群群从头顶掠过的棕头鸥,惊喜地向同伴喊道,但班公湖鸟岛上无数棕头鸥的鸣叫声将他的声音淹没了。
    赖文华与两个同伴,开了两辆车由昆明出发,走滇藏线进藏,途经林芝、拉萨、日喀则来到阿里。饱览了包括阿里在内的西藏美景和独特文化后,他们将前往新疆。
    阿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渊源、神秘的文化传承,这些都是丰厚的资源,都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的有利资源。
    札达县是古代象雄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吐蕃灭亡后古格王国的政治中心。在享誉世界的古格遗址下,札布让村里静悄悄。烈日下,风吹过白杨,沙沙作响。村民旦增正焦急地在家门口等待儿子格桑旺堆送钥匙。
    身有残疾的旦增开了一个家庭旅馆,21个床位一年最少也有5000元左右的现金收入。
    旦增说:“我身体不好,也没有什么技术,所以就靠古格遗址开了旅馆。每年‘十一’黄金周,县里住不下,许多游客就住到我们村里。以前靠政府帮助,现在靠的是自己对游客的优质服务。”
    今年4月,旦增的妻子旺姆到拉萨参加了由县里组织的厨师培训。
    “主要是为了多学点技术,以后致富路子更广些。”旦增微笑着说道。
    据了解,仅在2015年,札达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612人次,旅游总收入4156.15万元。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业人数达1054人次,开办家庭旅馆及民俗村实现创收180万元,人均增收近2000元。
    讲千万条道理,不如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群众得到实惠,脱贫致富就有了主动性。
    实施旅游扶贫,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是阿里地区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抓手。“我们建立了旅游扶贫发展专项资金,结合各县实际,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实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增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开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性产业,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提升旅游品质,集中打造地、县、乡(镇)、公路村四级游客服务中心,共建设15个自驾车营地和30个黑帐篷营地,为游客提供休憩、餐饮、住宿、车辆维修等服务,促进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的各个环节来脱贫增收。”达瓦平措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