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共同繁荣发展不掉队——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探索与实践(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民族报》2014年8月 李寅 参加讨论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542.2万少数民族群众中,有这样4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他们的人口加起来不足12万,最少的鄂伦春族才4184人。他们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市建有3个自治旗和1个民族乡: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以及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乡。
    发展滞后、生活贫困曾一度是这些少数民族群众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这是内蒙古做出的庄严承诺。
    日前,记者来到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家园,感受到了他们幸福的生活。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呼伦贝尔大草原,白云朵朵飘在我心间。”如歌中所唱,在一路如画的风景陪伴下,7月12日,记者来到了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村,这里生活着69户、155名鄂伦春族群众。
    新中国成立以前,鄂伦春族世代漂泊在茫茫的林海,靠游猎为生,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人口濒于灭绝。解放后,鄂伦春族走出大山、放下猎枪,他们面临着“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跨越。
    从传统的狩猎方式向多种经营过渡,鄂伦春族适应了吗?
    村民关雪琴的家,就在多布库尔村的村口。这是一座70平米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外观是鄂伦春族群众喜欢的“撮罗子”形状。走进关雪琴家,屋子里整洁明亮,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等布局和城市楼房的设计一样,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
    1958年,鄂伦春猎民从游猎生活实现了定居,而鄂伦春族群众真正放下猎枪,是到1996年。
    从1996年到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鄂伦春族缘何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鄂伦春自治旗民宗局副局长高慧珠给出的答案是:“感谢党的民族政策。”
    高慧珠道出了鄂伦春族群众的心声,事实的确如此。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鄂伦春族是首批扶持对象。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帮助下,多布库尔村村民住上了由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支持修建的新居。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由19个厅局对口帮扶鄂伦春族加快发展。自治区在多布库尔村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的“民俗生态园、特色养殖区、立体农业生态园”使多布库尔村有了新的产业和生产方式,也有了发家致富的经济来源。
    不仅如此,内蒙古还对鄂伦春族群众发展出台了扶持政策,鄂伦春族群众及家属享受城镇职工和新农合“双医保”,看病医药费全部报销,同时享受特殊低保政策,不分老幼,每人每月都可以领到630元补助,当地群众形容:“鄂伦春族人,一出生就可以领工资。”
    多布库尔村村委会主任关苏海由衷地感叹:“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不光是鄂伦族春族群众赶上了好时代,生活在呼伦贝尔的4个人口较少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沐浴下,如今也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居住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滕克镇特莫呼珠村的500多名村民中,95%是达斡尔族,这个建村已有300年历史的小村庄,世代以农牧业为生。由于收入来源少,村民以前住的是土墙茅草房,村里不通电、不通公路,特别是遇上大雨和严寒天气,村民无法正常生活。
    2007年,当地政府对全村154户进行了危房改造,村民们搬进了砖瓦房。住了40多年茅草房的鄂刚明老人,特意把自家的旧茅草房留下做对比,“忆苦思甜,要让后人加倍努力。”老人说。
    据内蒙古自治区民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扶持内蒙古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9775万元,实施项目305个。内蒙古还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规划》,自治区3年累计投入资金16140万元,落实项目516个。如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本实现“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一半或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或以上水平;1/2的民族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或以上水平;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民生保障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美丽与发展共赢
    蓝天白云,绿草如茵,这就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同胞需要发展,更需要守护好这美好的家园。如何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呼伦贝尔通过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了这一目标。
    从额尔古纳市区驱车前往恩和俄罗斯族乡,先是一片片翠绿的草原,逐渐地草原不见了,桦树开始多了起来,到达恩和,则是一片片树林。
    村子里,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一些到恩和旅游的人们把列巴(面包)当做必带纪念品,村民比德霍娃家的列巴生意异常火爆。
    这里的旅游如此之火,其实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作为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乡,2008年以前,恩和的发展仍然步履蹒跚。当扶持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出台后,额尔古纳市党委政府对恩和的未来发展有了新定位——依托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旅游,让美丽与发展共赢。
    一个边陲小镇,能吸引游客吗?起初,这样的质疑不绝于耳,但额尔古纳党委政府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利用人口较少民族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资金,额尔古纳民族工作部门帮助恩和俄罗斯族群众建起了特色民居、民族博物馆,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改造。
    酒香不怕巷子深。几年的功夫,恩和俄罗斯族乡名声大震。如今,很多到额尔古纳旅游的人,除了看大草原,还会选择到恩和欣赏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族文化。借助旅游,恩和俄罗斯族群众摆脱了贫困。
    与恩和一样把村庄变为景区的,还有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居住着62户鄂温克族同胞。记者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看到,一排排北欧风格的褐色房屋,就像童话般的木屋一样,这是鄂温克族群众的新居。每一栋都住着两户家人,上下两层、砖瓦结构。
    依托独特的狩猎文化和民俗资源,2008年,根河市聘请芬兰专家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投入近亿元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功能,实施景区综合建设工程。2010年,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成为呼伦贝尔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2012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人均收入达到12745元,超出了自治区平均水平。
    重点支持,差别化对待
    今年6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主持召开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十八次主席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进一步支持“三少”(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民族自治旗发展和改善民生有关事宜。
    4天后,巴特尔来到“三少”民族自治旗所属的呼伦贝尔市,实地调研“三少”民族自治旗发展状况。
    6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主席办公会议纪要》,决定对“三少”民族自治旗的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财力补助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差别化政策。
    这个被“三少”民族自治旗干部称为“条条都是干货”的大礼,明确了支持“三少”民族自治旗建设机场、铁路、公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而在民生改善方面的投入更是大手笔。
    在财力补助方面。自治区将原定2015年到期的、对每个自治旗安排的4500万元特殊财力补助和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安排的各2000万元专项补助,纳入转移支付补助基数,三个自治旗长期享受此项政策。同时增加税收返还,对三个自治旗上划自治区税收实行增量返还政策,即以2013年为基数,按2013年上划自治区税收增量3500万元核定返还三个自治旗。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资金,除国家投入外,地方配套部分均由自治区承担。
    此外,《主席办公会议纪要》明确,争取将鄂伦春自治旗列为革命老区。支持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发展,今年增加一次性专项补助2000万元。
    6月10日在呼伦贝尔的调研中,巴特尔说,今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少”民族自治旗的发展,采取了对口帮扶、倾斜支持、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三少”民族自治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充分证明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