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身经百战,有一匹最得意的骏马“白口骝”,快如闪电,勇猛异常。 薄骨律镇,宁夏古地名,赫连勃勃所建。具体地点在今吴忠市西,永宁县望洪镇东的黄河边上。如今遗址已无存。 由“白口骝”到“薄骨律镇”,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缘分呢? 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 “河水又北,绕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郦道元《水经注》) 看了郦道元的这段记述,当今的人往往一头雾水,不甚明了,这转来转去的到底说了些什么? 《括地志》记载:“薄骨律镇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故曰灵州。” 今人不知古人,更不知北魏时期永宁县黄河的状况。北魏时期,永宁县的黄河是“东移”的,当时的黄河主河道在小坝堡—永宁鹤泉湖—银川鸣翠湖—贺兰县潘昶东—平罗县渠口乡—惠农区庙台乡一带。黄河在主河道西还有两条岔河道,当时也称之为“河”。当年的古河道湖沼遍布,常年积水,是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湖泊、湿地和沼泽。故而郦道元在记述这些河流时忽而转北,忽而转向东,忽而又转向西,他是根据当时永宁县的主河道和两条岔河道如实记述的。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写道:“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河渚”,永宁县当地人叫河滩、河岔,说明郦道元在考查地形编写《水经注》时,黄河已西移了,将原在河西的薄骨律镇“移”到了“河渚”上。实际上,赫连勃勃也不可能将一座城建在岔河分流的“河渚”上,是黄河西移,才使薄骨律镇陷入“河渚”之中。 神乎其神的“白口骝” 薄骨律镇的地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指出得很明白,在“南典农之东北”,在“上河城之南”,具体地点在今吴忠市西(利通区古城湾一带),永宁县望洪镇东的黄河边上。因黄河在历史上左右冲刷、改道,如今遗址已无存。 薄骨律镇,是南北朝时期大夏国的国王赫连勃勃建的。何为“薄骨律”?赫连勃勃身经百战,有一匹最得意的骏马。此马快如闪电,勇猛异常,因全身油黑发亮,只四蹄、脑门、嘴唇处分别有小块雪白,赫连勃勃就给它起了个名字“白口骝”。这里的少数民族虽然后来都“汉化”,但是发音还是和汉族有区别。赫连勃勃常叫他的战马“白口骝”,在别人听起来就是“薄骨律”。 当地老人把赫连勃勃的“白口骝”说得神乎其神,说此马是青海骢,号称龙种,日行千里。说有一次敌人把赫连勃勃追到了黄河边,“白口骝”昂首奋蹄,“滋溜”一声就从黄河东岸飞到了西岸,敌人干瞪眼没办法。还有说,在一次战争中,赫连勃勃的脊背被敌人射中一箭,受了重伤,从马背上滚了下来。敌人伸着一排长勾子要擒他。但白口骝“唿”的一声把头扭过来,咬住主人的衣裳,把他放到马背上,“腾”地从一排房子的顶上窜过去跑了。 骏马之名与古城之名 传说毕竟是传说,这么神奇的马后来怎么会死在薄骨律镇呢。据当地老人说,在一次战争中,赫连勃勃被围攻,打到最后赫连勃勃才明白,他们原来是为了逮他的白口骝。为了逃命,赫连赫赫抱住马头流了一阵泪,就朝马屁股上抽了一鞭子,马就朝敌人冲了过去。赫连勃勃逃脱了,但他的白口骝被敌人逮住了,谁知他们把马牵到船上渡到黄河主河道时,白口骝朝赫连勃勃逃走的方向嘶鸣一声,奋起前蹄,“噌”的一声跳入黄河中,溅起数十丈高的浪花。敌人都惊呆了,他们直等到河面平静后,白口骝再也没浮上来。 赫连勃勃一生征战南北,只是他“接班人”没选好,几个儿子为了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当他华发如霜时,又回到了当年浴血奋战的地方,他怀念和他一起风雨同舟的战友,更怀念保护他出生入死的“白口骝”。是他为了纪念自己的战马给这个地方取名薄骨律镇的呢,还是后人称他苦心营造的这个地方为薄骨律镇的呢? “摇头摆尾”的黄河,将赫连勃勃连同他创建的功业,一起冲刷得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美丽动人的传说。然而,没有白口骝骏马,就没有薄骨律镇的名字,当薄骨律镇被黄河吞噬后,才有了后来刁雍在王弘堡东建薄骨律仓城(刁公城)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