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废墟上的坚强堡垒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云南日报 本报通讯员 向辉 参加讨论

    炊烟袅袅、牛羊成群,勤劳的村民在山间田里打核桃、摘花椒、挖土豆……地震过去一个月,火德红镇的创伤正一点点愈合。
    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乌蒙铁军”的陆军第14集团军炮兵某团700名官兵第一时间抵达鲁甸县火德红镇、巧家县包谷垴乡两个重灾区,以“互建、互学、互帮、互促”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军地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活动,在废墟上铸起了一道道坚强堡垒,推动了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面对灾难 军地基层党组织实现无缝对接
    “地震了……”8月3日下午,在昆明出差的火德红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小虎,突然接到地震的消息,立即驱车往镇里赶。
    与此同时,在曲靖野外驻训的陆军第14集团军炮兵某团迅速集结,分两个梯队分别赶往火德红镇和包谷垴乡。
    由于下暴雨,加之一路堵车严重,王小虎直到次日凌晨两点才赶到镇里。和镇党委书记臧尔方一碰头,他差点瘫软在地:全镇6个村(社)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遇难54人、失踪13人、受伤197人;房屋倒塌14000多间、严重受损10000多间。
    大街上,救护车来回疾驰,受灾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哭声、喊声撕裂着镇党委“一班人”的心。
    “‘乌蒙铁军’来了……”4日4时,贴有“乌蒙铁军”标志的车队驶入镇里。王小虎连忙迎了上去,和政委朱江握手的那一瞬间,他感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摊开地图、介绍灾情、明确任务……不到10分钟,朱江作出部署:兵分三路,由镇村领导当向导,立即深入受灾最为严重的王家坡村、李家山村和南筐村展开紧急搜救。
    深夜,一天的紧张救援结束,军地领导坐到了抗震救灾指挥帐篷里,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军地救灾各有优势,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实现救灾效益的最大化?
    “抗震救灾,关键靠党。特殊时刻,军地基层党组织必须联起手来、融合进去,实现无缝对接,实行统一领导。”军地领导达成了共识。
    经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军地相关领导批准,他们开展了军地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创活动:采取编外任职、挂钩兼任、业务嵌入的方式,团5名常委分别到受灾最为严重的5个行政村党总支任副书记、28名营党委委员担任各自然村党支部副书记,207名党员加入151个村民党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形势分析、帮难解困、责任问效等制度。
    党旗下,军地双方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并肩战斗 军地基层党组织联动抢险
    第一次联席会议在8月5日凌晨召开。会上,军地双方明确了工作重点:抢救生命、打通道路、转移群众。
    目光,首先聚焦在情势危急的牛栏江堰塞湖上。
    “政委,你们参加过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有经验。”挂钩该镇的副县长胡小兵向朱江表态:我们都是你的兵,听从你的指挥。经过周密计划,朱江大胆拍板:挺进堰塞湖,展开大搜救。
    堰塞湖暗流涌动,湖面漂浮物横冲直撞,两边山体像被斧头劈开一样陡峭,不时还有滚石滑落。在朱江和胡小兵的带领下,16名党员骨干搭乘2艘冲锋舟,沿江搜救。
    避开漂浮物,绕开高压电线,冲过漩涡急流、躲开滚石……奋战了整整一天,他们成功转移出16名群众,从堰塞湖中打捞出3具遇难者遗体。
    军地协同的战斗,一场更比一场激烈。
    堰塞湖对岸的红石岩村,还有10名群众被困。面对地图,拿出指北针,团长陈勇对村委会总支书记蒋先林说:“书记,请你把这些群众的居住地和途经路线在地图上标绘出来。”随后,他们一声号召,12个村里的壮小伙站了出来,30名官兵出列。科学编组后,官兵和村民手拉手翻过3座大山,闯过6处塌方体,靠背背肩扛,将被困群众转移了出来。
    同样是转移群众,在南筐村下大坪社,指挥连连长杜海涛一筹莫展,向社长夏举波请求支援:7名空巢老人不愿意走,说落叶要归根,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
    “大叔大妈,解放军是来救你们命的。”夏举波和女兵班长候玉玲挨家挨户做工作:“解放军为你们搭好了帐篷,做好了饭菜,还安排了军医为你们治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82岁的邓继平老大爷扔下家当,拄着拐杖号召:走,跟着解放军走。
    军民齐心,其利断金。据统计,“黄金72小时”内,军民携手共抢救轻重伤员150余名,转移安置群众3400多人,挖掘、处理遇难者遗体9具,抢运、卸载救灾物资1000余吨。
    爱民为民 军地基层党组织合力捧出赤子丹心
    挂掉电话,火德红镇副镇长李文才背过身就嚎啕大哭:“我实在不忍心,但我没办法。我对不起‘乌蒙铁军’啊。”
    原来,为了卸载物资,让老百姓尽快领到生活所需,官兵们已经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没有吃饭休息了。但是由于人手缺乏,不得已,他还是拨通了电话。官兵到时,暴雨如注,但他们立即投入了战斗。
    地震中,像这样为了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军地党员拼了命的例子,数不胜数。
    根据命令,军地要合力组建“红旗社区”,确保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的生活更舒适。“要建,就建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社区,让受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联席会议上,军地领导统一了思想:要钱出钱,要人出人。
    经过多次“自我否定”,“红旗社区”终于完成了选址,地点确定在银厂村和镇上的结合部。镇领导动员土地户主割收庄稼、征集大型机械平整场地;官兵搬运水泥、沙石硬化地基,搭建帐篷……缺乏土木工具,团党委专门拿出2万余元的专项经费,集中采购。
    仅2天,一座占地2400平方米,集集中居住、生活保障、办公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红旗社区”拔地而起,163名原来分散居住的受灾群众搬了进来。6天后,一对新人在“红旗社区”举办了婚礼。目前,已建好的“红旗社区”共有8座,集中安置了3000余名受灾群众。
    8月18日,是 “乌蒙铁军”撤离灾区的日子,副镇长李文才顾不上自己的“形象”,带着群众拦下军车,把苹果、土豆一筐一筐往车里倒……分别之际,双方相约:3年后,官兵将重返灾区,共同见证更加红火的火德红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