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如今,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民族地区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应该如何发力,才能让更多的贫困人口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从今日起,本报特别推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时》栏目,重点讲述“十三五”时期发生在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故事。 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2016年年初,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现行标准下,确保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即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解决,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 为此,西藏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通过落实精准扶贫举措、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打造大扶贫格局,确保如期实现贫困人口“三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三有”(有技能、有就业、有钱花)、“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经过一年的努力,目前,西藏的精准扶贫工作初见成效。 易地搬迁: 搬出幸福新生活 走进西藏拉萨市林周县卡孜乡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干净整齐的藏式风格二层小楼令人眼前一亮。 据林周县住建局副局长索朗次仁介绍,林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82户,其中,2016、2017两年将有1200户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脱贫。在2016年已搬迁的514户中,安置在林周县境内的有300户,卡孜乡安置点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38栋1号院子,新房内各种家具电器一应俱全。73岁的藏族老人罗吉高兴地说:“过去,一家4口挤在24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生活起居非常不便。如今搬进这150平方米的新房子,真是太开心了!” 据介绍,安置点新房实现了“拎包入住”,家具电器等都由政府统一提供。政府为此投资700多万元,让村民“住上新房子、用上新家具、盖上新被子”。 除了生活区之外,安置点每户还有50平方米的生产区。生产区可用来圈养牲畜等,人畜分离的设计进一步提升卫生水平。由于位于地震多发带,安置点的房子可抗8级烈度的地震。 为了让搬进来的村民能“可持续发展”,林周县提出了“每个安置点要有两方面支撑”的总体规划,即增加收入和民生改善。以往全靠几亩地为生的村民,通过参加合作社项目,可获得“三重”收入:土地流转收入、辖区内务工收入及项目分红。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可收入两万元。 以在建的拉(萨)林(芝)高等级公路为契机,林周县政府计划在此安置点南部打造一个集镇,为该地区的长期发展提供动力。 除了这些较大的项目外,政府还提供包括护林员、草监员、保洁员等在内的8种工作岗位,村民可以身兼多职。作为一项兼职工作,一个岗位一年工资3000元。罗吉的儿子扎西次仁就身兼护林员和草监员两职,一年可增收6000元。 “以迁脱贫”和“以业脱贫”相结合,村民们的收入已经显著提升。 民生方面,安置点设计了学校、医院,确保在5公里范围内解决村民的上学就医问题。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部费用都由政府负担;老人通过社保,一年可拿到2000元左右的养老金。 易地搬迁的好处,使得搬迁户的态度发生了巨变。“过去,大家都不愿意搬,我们还要上门做思想工作,带领一些贫困户来参观。如今,看到了搬迁之后的美好生活,大家抢着想早日搬过来。”林周县副县长米玛说。 “能人+贫困户”模式: 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达孜县距拉萨市20公里,平均海拔4100米,素有拉萨“东大门”之称。一场“一年脱贫,四年巩固”的脱贫攻坚战已在这里打响。 佛像制作手艺人念扎在他的工厂里忙碌着。他说,这座佛像工厂的前身是他的父亲和爷爷打理的小作坊。两年前,政府投资200万元,企业出资72万元,把当初仅有350平方米的简易手工作坊,变成了如今这个近1500平方米的集加工车间、员工宿舍和展示厅于一体的现代工厂。 念扎的父亲拉巴举着小锤快速地击打铜片,工人们正在赶制从青海玉树一座寺庙发来的合同金额170多万元的订单。 据念扎介绍,工厂现有工人17名,其中7名工人是贫困户。工厂包吃包住,平均每个工人每天收入200元至380元不等。如订单量全年饱和,工人每月至少能拿到6000元。 这种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出资,打造“能人+贫困户”脱贫致富新模式,在达孜县还有不少。 走进达孜县雪乡扎西岗民间传统手工艺合作社,“互联网+”概念在这个小山村的热度很高。这个合作社主要开发制作布塑羌姆面具、布塑佛像、红珊瑚面具和藏戏服饰等旅游纪念品。项目总投资24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180万元,合作社自筹60万元,建有800平方米的厂房,展示厅、食堂和员工宿舍等设施齐全。合作社员工由5人发展到现在的33人。通过政府营销和微信营销,他们已接到不少订单,现在正准备开设淘宝店。 达孜县扶贫办副主任童晋美介绍说,这个“能人+贫困户”的项目,带动了6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解决了7名工厂贫困户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每人月工资2000至3000元不等。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连续两年给60户贫困群众分红24万元。 达孜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68户、3945人,其中,低保贫困户346户、1350人。“十三五”期间,达孜县规划产业项目40个,总投资11亿元。2016年,江孜县已实施产业项目14个,投资2.43亿元。这些产业项目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586人脱贫。2016年10月,产业项目首批集中分红已经发放,10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了产业分红,总金额达265.05万元,人均增收2500元。 此外,达孜县结合县域实际,积极开发就业措施,目前已转移就业553人,月收入2000至4000元不等。 “固边富民”扶贫 藏南边境小城扶贫创新之策 而在山南市洛扎县,固边富民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任务的一项创新之策。 为了解决边境一线群众的生活困难,洛扎县落实山南市固边富民政策,对边境一线的边民实行每年每人2900元补助。补助的发放不仅让群众安心守边,还帮助大批贫困户摘掉“贫困帽”。 洛扎县色乡曲西村村民其美卓嘎一家,是被列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其美卓嘎今年47岁,她家有两位老人、3个子女和一个外孙,生活压力较大。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惠及后,按照规定,其美卓嘎家年龄16岁以上的5口人,单是边民补贴一项,每年就能拿到1.45万元。 除了边民补贴之外,政府还通过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帮扶其美卓嘎一家。在她展示的存折上,清晰地记录着这个家庭存款余额已达2.9万多元。“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帮扶,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其美卓嘎感激地说。 其实,不仅在洛扎县,在整个山南市,像其美卓嘎这样通过固边富民等综合扶贫措施摘掉“贫帽”的家庭还有很多。根据山南市2016年精准扶贫固边富民情况的统计,目前,该市已完成边境小城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49个,涉及4704户、1.28万人。 “产业链式”扶贫: 让残疾人也有自己的舞台 残疾人贫困发生率很高,也是西藏脱贫攻坚的重点之一。洛扎县共有因残致贫的家庭135户、346人。2016年5月,洛扎县筹资160多万元,在县城建立了一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目前,培训基地首批培养的32人已全部就业。 走进培训基地,门口是一张大剪裁桌,上面还残留着碎布头。屋内坐着十几个人,有手持针线的,有操作缝纫机的,还有编织篮子的……坐在墙角的一位小姑娘拿着两块黑色的氆氇,认真地穿针引线。 山南市扶贫办主任扎西达娃介绍说,这个女孩小时候做过两次眼部手术,双目视力不好。一个月前,她来到这里学习手艺,除包吃包住外,每天还能拿到50元补贴。“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的深层意义是能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关注。”扎西达娃说。 首批残疾人技能培训顺利完成后,学员们负责为县里的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缝制男士藏装和女式藏袍。洛扎县采取这种“产业链式”扶贫后,之前被列入重点扶贫对象的残疾人,如今每月收入最多能达到3000多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