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宗喀﹒漾正岗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万平,兰州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原文标题:《藏边社会的族群互动:空间、路径及结果——基于迪庆藏区的调查研究 原文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2期 文章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迪庆藏区的族群互动进行的民族志研究,迪庆藏族自治州在地理、社会、文化上都具有边缘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边缘空间中,除了有讲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的藏、傈僳、纳西、普米、白、彝、怒等民族之外,还有会讲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语言的苗族和讲汉藏语系汉语的汉族等,族群之间通过语言、婚姻、宗教等路径不断地“越界”,实现着族群互动和文化创造,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呈现“杂合性”和“混生性”的特征。族群互动的结果是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共生”。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迪庆藏区族群互动的概貌,即族群互动是在怎样的空间中进行的?族群互动是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实现的?族群互动创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作者认为,迪庆藏区地处边缘,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族文化和以藏传佛教为代表的藏族文化都没有完全主导这一地区,族群互动的空间是开放而多元的。各个族群在这个空间中互相交往、相互影响。 族群互动则是各族群通过语言、宗教、婚姻等途径来实现的,包括语言的互通、宗教信仰的相互包容和婚姻的结合,实现了迪庆藏区各族群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断互动。 同时族群互动的结果是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共生”,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况,族群的意识被相对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增强了地域认同,以至于各族群的地域认同超越了族群认同。 迪庆藏区的族群互动,带来了族群和谐、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构建了和谐、多元、发展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在同一社会中和平共处的典型案例。迪庆藏区的社会事实表明,边疆可以是安全和平的,这需要各族群之间加强交流和互动,不能自我封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