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效法先贤 任重道远”系列之七:学易一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原创 邸永君 参加讨论

    
    阴阳先天八卦图
     
    明监本《易经》
     
    2012年12月11日,永君在海口“易学理论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
     
    众所周知,《易》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内涵宏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工程、医学等诸多领域。从学术角度而论,则涵盖哲学、史学、文学、数学、逻辑学等不同学科,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自古及今,先哲往圣,争相引为经典;晚辈后学,莫不推崇备至。先师孔子尽管“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但对《易》却十分青睐,且认真领悟,倾力解读,韦编三绝,老而弥笃。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系辞》、《象》、《说卦》、《文言》,为后世学子读《易》构建津梁,指引路径。史有明书,斑斑可考;贡献之大,毋庸置疑。
    圣人垂则,后昆效之。作为学者,往往习惯于从自身专业的角度看问题。本人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兼涉古典文学与民族文化领域,自读研究生开始,十几年间,曾几度研习《易经》,时断时续,收获不彰。其间,辄被无知所震撼,亦常因鲁钝而懊恼。近几年来,突然若有所悟,难免沾沾自喜。正如孔子所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诚高论至理也。现就本人数年来读易之所思所感,汇集成文,拟就“吉光片羽”与“千虑一得”等两方面分述,匆匆奉上,以就正于同道方家。
    一、 吉光片羽
    在读史过程中,每当我发现《易》所留下的吉光片羽、蛛丝马迹,都会兴奋不已,但却无法准确认定具体是哪位先贤做出的贡献。这是因为古人与今人取向大异,或不求显赫于当世,只求将书稿“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或崇尚“微言大义”,断不会为赚取稿费而东拼西凑,胡言乱语。如两千年来学界《易经》作者之争,便是因古人无以著述而留名之欲,而成后人饶舌之资。另一方面,其哲理之深邃与价值之巨大,则堪称无量,令我辈叹为观止。
        仅以《易•乾•卦辞》与《易•乾•彖传》为例,《卦辞》只有元、亨、利、贞四字。但寓意深邃,浩阔无垠。四字即已表达出阳气(乾)在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元者,春天阳气之始生初萌;亨者,夏日阳气之通达盛畅;利者,金秋阳气之尽竭利物;贞者,严冬阳气之含藏守正。而彖者,断也;《彖传》乃进一步解释卦辞之寓义。其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立意高远,寓义精深。首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代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始生之象;“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则表示夏季云雨润物之德、品物生长繁茂之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则象征金秋万物有成之获;“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代表隆冬万物守持正固,休整以待来年之势。“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则表示阳气周流不息,又将统领万物重新萌生,天地四方皆顺昌和美。实令人遐想无限,回味弥穷。
    除文字优美,文笔流畅,给读者有行云流水般审美享受外,区区五十七字所发散承载的文化含量之大,实难用文字来形容。而仅从我国历史上国号与年号之出于此者,便可略见一斑。
    在我国历史上,国号与年号之选择,乃正名弘运之头等大事。《易•乾•彖传》中“大哉乾元”与“大明终始”,成为我国“大元”(西元1271-1368)、“大明”(西元1368-1644)两个朝代之名,行于中国达374年。而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就寓意而论,年号一向考究,在择字方面,尤偏重《易经》。再以《易•乾•彖传》为例,计有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贞、咸宁等六词曾分别被用作年号。其中大明一次[南朝宋孝武帝(西元457-464年)],乾道二次[南宋孝宗(西元1165—1173年)、和西夏惠宗(西元1068—1069年)];保合一次[南诏国劝丰佑(西元825-?年)]太和五次[三国魏明帝(西元227-233年);十六国后赵石勒(西元328-330年);十六国汉李势(西元344-346年);东晋废帝(西元366-371年)北朝孝文帝(西元477-499年)],利贞一次[后理段智兴(西元1173-?年)],咸宁二次[西晋武帝(西元275-280年);十六国后梁吕纂(399-401年)]。《易经》对后世影响之巨,痕迹之深,可见一斑。
    年号发源于中国,却不止于仅我所用,而是向周边辐射拓展,传至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邻国。日本国选择年号极为郑重,多取自《易经》、《尚书》和《史记》等汉文经典,而《易经》是其首选。如“明治”(西元1868-1912年)取自于中国《易•说卦》中“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嚮明而治”;“大正”(西元1912-1926年),取自《易•无妄•彖传》•中“大亨以正,天之命也”,足见《易》对其影响之大。
    《易•益•彖传》有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清代满族统治者因有翰林培育,汉学功底精深,深谙损益之道。为不伤汉族士人自尊,特定“满不点元”之策,即满族士子例不点状元,颇合“损上益下,民悦无疆”之理;而为提高本族总体文化水准以适应统治需要,自皇帝、皇子至普通旗人,皆如饥似渴地学习汉文化,使一个文化层次原本较低、与汉文化体系差异巨大的关外民族,在数十年内便完成了知识主体的根本转换,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上书房的建立,乃专为皇子读书而设。因有培养未来皇帝之责,特延请翰林官为师傅。在皇室表率下,满蒙贵族及官员乃至平民纷纷移樽就教,文风大盛,重师重教成为时尚,对提高满蒙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颇合“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旨。有清一代,满蒙文人辈出,名士如云,正是“名师出高徒”的结果。表明我国历史上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亦多深通易经达道,且践行不怠者也。
    我在撰写《“文化”一词由来考》一文时,曾认真搜寻过“文化”这一超强势名词的出处。最终确定,其意旨最早出现于《易》。《易•贲•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此处文与化虽未连结成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足以表明“易”的文化含量之大,更可体味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二、 千虑一得
    我深深服膺儒家“学以致用”之理念,力求结合自身境遇与追求,体味经典内涵,并自觉运用于指导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我认为,最应认真研读并深切体味者,乃乾、坤两卦。
    首先,两卦是分别给每个人的人生角色定位之卦。乾卦探讨主导者之所为,而坤卦探讨从属者之所作。对每个个体而言,实际上都充当着多重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且在不同人生阶段,充当的角色也一直在变化之中。
    就男子而论,在父亲、长辈与上司面前,属于从属者,而在儿子、晚辈与下属面前,又是主导者;由于《易经》形成于传统时代,男人的确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因在体力、智力、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占有优势而起主导作用,“男主女从”之理念大行其道,深入人心,所以在家庭生活领域,夫重乾道,妇重坤道。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男女平等”之观念日益盛行,阴盛阳衰之现象屡见不鲜。但由于生理差别、性格特征和历史惯性等多种因素等多重因素之作用,我仍认为男子欲思成功,必须主研乾道,兼通坤道;女子欲想幸福,就必须精通坤道,兼涉乾道。反之则无异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易•乾•爻辞》,则按六爻之顺序,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长的普遍规律,以龙成长于水中为喻,一步步成长为遨游天地之成功者的六个人生阶段之提炼与总结。如初九:潜龙,勿用。是在讲在人生初期,如同幼龙生长于水,主要任务是学习、成长,而不需亦不能用事,象征着一个人的学习阶段;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是指龙之羽翼初丰,崭露头角,可露出水面,登上陆地,适当做些小事以积累经验,象征着人生的实习阶段;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指阅历经验均已具备,应兢兢业业,努力进取,象征着人生的创业阶段;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则指人生已达到德才兼备,游刃有余,进入一种得心应手之境,以巨龙纵横驰骋于深水为喻,象征着人生进入成功阶段;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以龙腾出江河,飞离陆地,遨游九天之自由境界为喻,象征着人生追求与成就已到极致;上九:亢龙有悔,则揭示出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铁律,既有对成功者“高处不胜寒,越处顺境,越应谨慎”之训诫,亦暗含着“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的深刻哲理。乾卦乃强者之卦,鼓励人生追求应似上天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甘沦落者,不可不察也。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人生阶段性任务清晰明确之规定,表明事物包括人之成长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为所欲为。无论是外力外援之揠苗助长,还是自力自营之未学爬而思腾越,皆会导致欲速不达,德不胜威,损人害己,凶咎必至。
    《易•坤•爻辞》,则是对处于从属地位者成长阶段之归纳、提炼与诠释。初六:履霜,坚冰至。是教诲居下位者尚不能自己掌握自身命运,在成长初期就更是如此。所以要像履霜一样谨慎,在冰上行走一样小心。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教导我们要像大地一样,善于承载,修身齐家,砥砺人格,使得形体方正,品性正直,宽容宏阔,无物不养。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意为蕴含美德,不事炫耀,要善于辅佐,且不以成功自居,最后必有善果;六四:括囊;无咎,无誉。意为紧束其口,少言多做,则无灾祸灾害,也不要注重名誉。六五:黄裳,元吉。意为穿着不显眼的黄色下衣,乃以柔处尊之道,必得吉祥。上六:战龙于野,其血玄黄。意为阴盛之极,从属者转变为主导者,难度很大,代价亦大,要有充分的心理与应变准备。考虑到除最高统治者之外,任何人均不可避免于从属者之地位,所以对坤卦爻辞之研习、领悟与尊奉,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坤卦旨在教诲人应仿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不仅是立身之本,护身之符,也是自强不息之起点与依托,不然,成功之追求便会成空中楼阁,可于瞬间便轰然坠地,毁于一旦。
    当然,人生千姿百态,远近高低不同。《易•乾卦》为我们展示的是理想层面的崇高追求与完美境界。其实,人生极似艰难之长跑,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少人因不同原因而弃赛退出,能接近高远目标者终究是少数。就每个不同个体而言,大有一直低迷与“潜龙勿用”而未得“见龙在田”便匆匆离去者,多有尽管坚持“终日乾乾”却未能达到“或跃在渊”之劳苦者;却少有能达到“飞龙在天”之成功者。而达于“飞龙在天”却又无“亢龙之悔”之大智大慧者,更属于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能至“飞龙在天”之成功者,在感激上苍厚爱与惠顾之同时,要谨记“亢龙有悔”之诫,这便是《易经》为成功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对于弱小无依的我等而言,坤卦往往更加有用,更加亲切。
    孟子有云: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孟子•梁惠王下》)。老子有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道德经•章第二十八》);利而不害,为而不争(《道德经•章第八十一》)。”儒道两家,皆源于《易》。两家相通互补,倡导人人都应成为仁者与智者,而又确信人人亦均可成为仁者与智者。立足于坤,而致力于乾,是《易》为我们指引的光明之路。而成功者,易经中往往以“大人”之名表述之。我对“大人”的理解,是有不懈追求、高远境界、且有德有位之人。
    《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之句,亦对我启发甚大,感触颇深。所谓大人者,有德有位之人也,即所谓当今所云之成功人士。天之大德在覆育万物,地之大德在承载众生,与天地合德,即爱护、包容、宽厚与利他;日月之德在光被四表,直驱阴暗,与日月合明即光明磊落、正直无曲;与四时合序,即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规律,做事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与鬼神合吉凶,即在面对各种机遇与变故时,准确判断,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因势利导。前三句已给每个人之行为设定了框架,划出了底线,在不犯界的前提下,方可在具体机遇面前当机立断,有所作为。否则尽管用尽心机、其结局必凶也。就当今社会而言,“位”之蕴涵已非仅局限于爵位与官位,亦可理解为职位、岗位之指。任何一个有修养、有岗位者,读此训诫皆当有所启发,有所忌惮。否则尽管可有眼前之小得小吉,未来必有大失大凶之报。前车之鉴,不可胜数,大雅君子,不可不察。
    在书法、绘画与篆刻领域,乾坤之道、阴阳之理亦作用至大。以篆刻为例,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具备书法所拥有的笔法、字法、章法、气势及韵味等全部要素,而肖形印则与版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依本人理解,铁线篆与圆朱文虽流畅养眼,但线条纤细,笔力柔弱,张力大受限制。若想形成视觉冲击与震撼,则须以书法笔意入印,尤其应借鉴颜体书法之笔法结字布局特色,营造大气磅礴、坚挺开张之万千气象。官印虽多采朱文即阳文,然白文即阴文乃篆刻之最高境界。尤其是汉印风格之白文,布局平正,字体丰满,线条流畅,阴极而阳。当字间距离无限缩小,几成细细朱线之时,明代篆刻大家博士文彭首倡之寒山凝雪意境则飘然而至也。寒山凝雪乃理想境界,观古今印样,鲜有能达此境者。最近一年,本人倾心揣摩,不断探索,似已参得其中三昧,渐悟易经“阴极而阳”之境,畅达爽利,气势开张,有数方似有些许气象也。
    当今时日,传统文化式微、人文教育滞后,与喧闹繁荣之表象形成鲜明反差。此状况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最高领导层已发出“文化强国”、“守护传统文化”之强烈信号,诚“物极必反”之铁律。我们欣逢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快捷之时期,现代化提速,整个社会得到全方位提升。三十年间,几乎重演并跨越了西方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种种变故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当今已“飞龙在天”的五零后,一方面享受着政治日益开明,经济发展迅猛,文化声势浩大,国势明显增强所带来的信心爆棚、生活改善;但另一方面,贫苦与饥寒的记忆却深深印在几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不少人精神空虚,百无聊赖。所以在眼前小利诱惑面前,往往难以自持、贪欲无度。若不时时自儆,深研乾理,严守坤道,则难免有亢龙之悔,其血玄黄,上演前功尽弃,甚至毁家丧身之悲剧。
    蓦然回首,感慨万千。《易》成熟于被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所定义之“轴心时代”。我国孔孟老庄等往圣布道东土,与西方古希腊诸先贤贤遥相辉映,日月同光。转瞬之间,已有两千余年。而秦汉以后形成的文化遗产,几乎皆是对先秦时期所成经典之解读、稀释与阐发,难免有见仁见智之歧;而有自学能力者,当在参考众多前贤解《易》成果的基础上,注重自身感悟,精审冥思,日积月累,必有收获。
    按当今学界定论,《易》乃起源于“卜筮”之哲学著作。而“卜筮”之本质,是对未来事态发展之预测,而将预测规律之过程进行记录、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周易》乃成。表明我们炎黄子孙很早就已懂得,客观事物之发展完全能够预测,是因为事物之运动有其固有规律。遵循规律,即可预测未来;运用规律,即可把握未来。世间万物千奇百态,渊源有自,各具规律,大不相同,而要想掌握普遍适用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建立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整体性认识,即当今学界所云之超越于所有学科之上的哲学。此事至难,而大道至简。读《周易》且慎思,无疑是认识现在,把握未来之达道与捷径。
    凡间万事,心诚则灵;若思欺人,自欺必至。《史记》有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以上本人读《易》心得,无一句虚言妄语。最后,我想用晚清翰林曾文正公之信条予以诠释:“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家书》)。”我坚信,只要立足当前,把握现在,终日乾乾,遵循规律,澹泊敬诚,便可终吉无咎,君子道长;便可利见大人,民悦无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