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9日电 德国18日发生火车袭击案。一名17岁阿富汗男子在维尔茨堡附近的一列火车上突然用斧头和刀具袭击乘客,造成十多名乘客受伤,闻讯赶到的警察将这名试图逃跑的袭击者开枪击毙。 截至发稿,德国官方尚未对这起袭击定性。从媒体报道看,对事件有几个关注点: ——凶手是一名难民。 ——他的凶器主要是一把斧头。 ——凶手在无人陪伴情况下到达德国,起先住在难民安置所,之后转到一个寄养家庭。 ——凶手似乎是单独行动。 ——一支特警小分队就在事发地附近,得以迅速赶到击毙凶手。 ——2015年德国已经接收安置了110万难民,是欧洲最大的难民接纳国。默克尔政府因此承受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 这起袭击是否一次孤立事件?会不会在德国引发舆论反响?德国种族矛盾严重么?德国警方出警效率如何?防暴形势怎样?难民问题、反恐问题会怎样影响德国政治?新华社前驻柏林记者吴黎明、韩墨就此解读。 关于德国的种族歧视,韩墨认为,经历过反犹屠杀犹太人的丑恶历史,德国人对于种族歧视有着天生的敏感。多年来,公开表达种族歧视是一种严重的禁忌,也是公众人物不能碰触的禁区。但是,这不代表普通民众在私下里对少数民族没有歧视,只是他们不敢明确表达而已。 “对有色人种的不友好,可能很多在德国旅游和工作的人都遇到过。不过这种情况仍要客观看待。一是这种歧视不是德国所独有,法国、意大利等国也或多或少存在,二是有些案例也只能作为个案,不能无限上纲上线,”韩墨说。 德国警方对于社会犯罪的管控还是比较高效的。特别与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相比,韩墨认为,人们对于德国警察的工作效率和处置能力还是较为信任。 “特别是一些大型群体活动,德国有一整套比较成熟的管控模式。至少目前来看,还是比较奏效的,”韩墨说。 他认为,难民危机使德国种族矛盾这一话题从“隐形”走向“显性”。对于本国向难民的开放包容政策,德国民间从最初的支持到走向质疑与反对。一方面是因为难民接受能力已达到或者超出一些地方的极限,另一方面媒体对难民违法犯罪事件的大量报道,不可避免地起到放大作用,引起民众对于“他者”的恐惧。 吴黎明认为,相对西欧其他国家,德国的种族歧视没有那么严重,原因是二战后对纳粹实施彻底清算以来,种族歧视是一个政治和社会禁忌。在公开场合,没有任何政治家敢流露种族歧视的言论,不过在私底下,还是能够感受到本地人对外来移民的歧视。 以他驻外的经验,吴黎明说,德国警察的能力在西欧国家比较突出。特点是外松内紧,在情报搜集、在出警效率上,都很突出。 德国是允许私人拥有枪支的国家,八千万人口中有180万人持有枪支执照、拥有约800万支枪,不过德国的枪支管理非常严格,而且,将个人枪支置于十分安全的状态下是德国枪支法的另一个特点,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吴黎明说,德国存在从巴尔干等地区走私枪支的情况,这也让政府头疼。 对这起斧头袭击案,吴黎明认为可以看成是孤立的事件,会产生舆论反响,但应该不会太大,“不过,这一事件再次凸显难民问题对德国的影响”。 就政治影响而言,吴黎明说,如果没有难民问题,默克尔第四次连任总理几乎没有问题,但是难民问题引发社会深层矛盾,对选举的影响就需要观察,如果难民危机演大,任何当政的领导人都有可能被愤怒的选民抛弃。 韩墨认为,默克尔的移民政策近期遭受很大压力。3月份的地方议会选举,她所在的政党基民盟连续失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民不满意她的移民政策。 “事实上,默克尔政府近来一直在收紧移民政策,只不过她更想低调地做,而不愿高调地说。特别在欧盟层面,过度强调德国要收紧移民政策,不符合其欧盟领袖的形象,更不符合欧洲一贯自居的所谓人文主义、人道主义高地的形象,”韩墨说。 吴黎明认为,从现在看,默克尔还是有胜算的,关键看她如何应对难民问题,不出现闪失,比如防止德国发生重大恐袭事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