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上,反弹琵琶的女子曼舞婆娑,缤纷花雨冉冉飘落…… 看完国家级精品舞剧《丝路花雨》,安徽籍90后大学生蔡小文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她来到了敦煌,在沙丘状的莫高窟游客中心,《梦幻佛宫》球幕电影让她惊艳:佛像衣服的褶皱,人物的细微表情都看得一清二楚,仿佛触手可及…… 莫高窟“数字体验结合实体洞窟”的双重参观模式,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屡被“点赞”的莫高窟数字化工程,正是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内容之一。 顶层设计,规划高屋建瓴 坐拥7000多处古文化遗址和7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富集的文化资源让人羡慕,但落后的现实却令人扼腕。 基于对省情的考虑,甘肃开始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科学发展新路子,助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13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战略,成为迄今为止国家批复的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平台。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既是响当当的牌子,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把传承创新区建设好,谱写中国梦的甘肃美好新篇章。” 这样一盘前无古人的文化大棋,如何来下?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迅即成立由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亲自挂帅的协调领导小组,着手顶层设计,下设14个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组。 在多次“头脑风暴”之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浮出水面。 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和以敦煌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做好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古籍整理出版等13板块重点工作,将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 摸清家底,精心保护传承 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首个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几处遗址记载着丝绸之路发展繁荣乃至鼎盛时期的风貌。 “要保护、永续利用和展示这些文化资源,先得搞清楚家里有些啥,盘清了文化资源,心里也就有了底气。”具体负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工作的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介绍说。 为摸清“家底”,甘肃探索建立文化资源分级名录。2013年5月,甘肃省全面启动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8大类,400多个项目。截至目前,这一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18600多项省级以上文化资源记录在册,文化资源普查平台也已上线。 这还远远不够。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说,甘肃有300多处文物遗址与丝绸之路有关。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定位中,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底线。同时,要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借助高科技和模拟复原等手段,丰富展示内容,增添遗产魅力,充分发挥其综合价值。 文化建设,成果惠及百姓 11月11日晚,兰州黄河剧院内,国家级精品舞剧《丝路花雨》演出结束后,市民小魏和许多观众一样,把掌心都拍红了。 小魏不知道,这场《丝路花雨》舞剧中英娘的扮演者,前一天刚在北京APEC峰会上为各国来宾表演了同一台节目;《丝路花雨》还多次出现在美洲、欧洲等地顶级剧院的节目单上,“掌声经久不息,演员反复谢幕”的场景,跨越时空交替上演。 以往“高大上”的演出,如今“接了地气”。由甘肃演艺集团与兰州银行合作组织8家省级文艺院团推出传统优秀剧目“惠民演出年”,由兰州银行对演出进行补贴,让观众以比市场价格低得多的价格观看演出,得到实惠。 城里有好节目,农村也没落下。在白银市白银区强湾乡强湾村,尽管天寒地冻,但村民们仍凑到一起,欣赏着村子里“乡村舞台”上表演的地方戏。 甘肃省乡村舞台自2013年启动后,作为城乡一体化工程建设内容,全省1228个乡镇都有一个行政村试点,整合了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为群众搭建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仅演节目,还提供政策咨询、科技培训、卫生保健等服务。 到2018年,甘肃将建成1.6万个“乡村舞台”,实现“村村有舞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基础设施也将得到完善。 创新发展,盘活文化资源 平台搭起来,文化企业建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 “敦,大也,煌,盛也。”甘肃省将敦煌作为首位示范区,积极推动敦煌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在“保护第一、有限容量、内容为王、田园城市”四大原则的基础上,以园区建设为主题,实施敦煌国家级“一会四区”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敦煌市在建亿元以上文化旅游项目共34个,续建和新建项目总规模双双过百亿,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被列入全国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候选名单。” 旅游和文化在这里深度融合。今年1至10月,敦煌市旅游接待人数达468.08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实现旅游收入44.38亿元,同比增长26.6%。 “栽下梧桐引凤凰”,甘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文化金融”战略平台陆续搭建起来,给文化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水。 万龙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主要做老坑洮砚,今年公司又开发了新的品牌:“丄书房”,做国内书房的整体解决方案,囊括老坑洮砚、家具、陶瓷、文化创意品等,系统地体现中国文化元素。 但资金紧缺,使企业的抱负难以施展。“我们跟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汇报后,集团来我们公司考察,认可了我们的项目,帮我们提供了1000万的融资担保,并帮我们一起协调银行方面。”总经理何砚告诉记者。 迄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已快两岁了。2013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重大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93亿元,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增长38%;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已达到2.32%,超过了全年目标。 可以预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之路还将延伸,甘肃文化蓬勃发展的势头还将继续,古老的陇原大地将因文化的繁荣璀璨而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