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状元(1830—1904)小照 翁同龢状元题:“岁寒堂” 谭延闿翰林(1880—1930)小照 谭延闿翰林题中山陵纪念碑 袁励准翰林(1876—1935)小照 袁励准翰林题:新华门 众所周知,书法乃我中华国粹之一、诸艺之首,于涵养性情、增强定力、锤炼人格、升华品位,厥功至伟,无出其右。而书家杰作,其用大展;世代传承,流韵千载。不仅雄踞于宫殿庙堂,官衙学府,且张挂于店铺商号、市井牌楼,乃至民居中堂、阴宅碑志,堪称俯拾即是,不可或缺。就书体而论,虽有楷草隶篆行等多种,而应用最广者,则为楷体榜书无疑。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匾额规制完备,法度谨严。对书体之使用,皆有刚性要求,从皇家之诏书、诰封,部属之文书、榜示,到臣下之奏章、举子之试卷,民间之婚、丧、嫁、娶用联,及商铺之牌匾,皆须用标准书体即馆阁体榜书,不然会招人耻笑。归纳其特色,大致有三:一曰笔画粗匀,结字饱满;二曰笔势雄浑,起收有力;三曰中宫凝重,四向舒展。彬彬桓桓,气象万千。而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此番盛况,渊源有自焉。 一 回顾千年书法发展历程,作为标准书体之楷书,亦称正书、真书,滥觞于汉魏,成熟于两晋,定型于隋唐。虽一脉相承,然世易时移,变属常态。书界素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成论,而法度严整,莫过于唐。鲁公(颜真卿)健笔,气象超迈,端庄厚重,丰润饱满,凛凛雄风,望而起敬。少师(柳公权)尝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信然。 时至两宋,士子尚意趣,重情怀,而气象趋弱,法度不彰。有元一代,赵孟頫以毕生追求,纠正宋人之弊,重新树立法度之威严,使古典书风重登正位,不仅主宰元代书坛,且直接影响到明清以降乃至民国之书法取向。而孟頫曾任翰林学士承旨,相当于明清时期之翰林掌院,属翰苑前辈,名士翘楚。其标格成法,肇明清时期馆阁书体之基。自此,书界执牛耳者,多出自翰林;而科举取士标准书体,得名曰“馆阁体”或“台阁体”,乃因翰林院别称“馆阁”、“台阁”之故。 “馆阁体”始创于明永乐朝之翰林侍讲学士沈度。考其渊源,简言之曰“欧底赵面”,即欧阳询之底蕴,赵孟頫之面目。讲求“乌、方、光”,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精准,运笔沉实;线条轻重有法,收笔落笔依度;无论是撇捺、转折、勾挑,皆中规中矩,贴切自然。明清制诰,必用此体,庙堂气象,千秋凛然。 然细究之,明清馆阁体风格,亦有所不同。清初,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榜眼沈荃,曾书坛领风骚。就家学渊源而论,沈荃乃明代馆阁体创始人沈度十世孙,属正宗馆阁体传人。而沈荃书体,又兼融董其昌。康熙深爱董体,故御制碑文,多出其手。上有好,下必甚焉。且因科举书法以“中规中矩”为尚,“馆阁体”之正统地位更获加强。此种情形,一直持续至乾隆朝。 乾隆后期,书风大转。而起关键作用者,乃翰林钱沣。其所处时代,正值满朝上下皆学董体之时,而惟钱沣对颜体情有独钟。他平生仰慕颜鲁公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清代学颜第一人。大楷临摹《颜氏家庙碑》、《告身帖》、《中兴颂》、《麻姑山仙坛记》、《东方朔画像赞》;晚年则以颜为本,参以欧、褚笔法,行笔颇为沉着畅快,有八面出锋之势,笔力遒劲,苍劲雄浑,力透纸背,自成一家。在清代,学颜书之人,必先从习钱南园入手,于正雅朗润基础之上,复融入凛凛雄风,而开馆阁书体一变之先河。 其后,清代翰苑中学颜书家甚夥,其中,尤以何绍基影响至大。绍基,字子贞,嗜金石,精书法,初以刻苦研习钱字,复直接取法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过,运肘敛指,心慕手追,遂成一家。入颜鲁公之室,为世所宝。后世尊绍基为清代颜体第一。 其后,馆阁中人书体重气势、尚雄强之辈代不乏人。而集大成者,乃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翁同龢。其曾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官至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同龢出身翰林世家,父翁心存,道光二年(1822)入翰林,品学兼优,颇善书法。同龢自幼饱受熏陶,由研习董其昌入手,上溯至米芾、颜真卿,书风淳厚宽博。归田以后,纵意所适,潇洒自如,笔意得鲁公者尤多。通而观之,颇具颜书面目,取何绍基等前辈“习颜而出已意”之法,用笔奇肆率意,结体宽博开张;同时融汇赵、董,而不受羁缚,在晚清学颜者诸家中,颇具影响。 二 民国初期,由于历史惯性之强大作用,制作匾额,题写碑铭,首邀翰林,一仍旧贯。出于对文化极品之敬畏,司事者必用尽解数,延请名家,不惜重金;而受邀者则尽力倾心,不辱使命,一笔不苟,方可有神品之叠出,佳作之不断。而袁励准、谭延闿,则为时代豪英,典型代表。二位均为翰林世家子,承潜德幽光,积深厚学养,故鲜有人及。因相去弗远,故所留真迹,吾辈有幸得见焉。 袁励准,字珏生,号中舟,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翰林。励准乃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榜眼袁继懋翰林之孙。以品学兼优,光绪三十年入值南书房;旋出任京师大学堂监督。入民国,曾任清史馆编纂、辅仁大学教授。性嗜书,精篆籀,取法李阳冰,端方典雅,气势森然。故其馆阁体榜书,具金石之气。新华门匾额,即其所作。 新华门本是乾隆为香妃专建之“宝月楼”。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辟中南海为总统府,遂以宝月楼为正门,更名曰“新华门”。而匾额之题写,事关重大。世凯虽无功名,然其叔父袁保恒,乃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翰林。于词林翰苑,世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故其微时,既曾专程拜望励准,并攀亲认为本家,颇为恭敬。世凯任大总统后,数请励准出山,均遭婉拒。此番题写匾额,世凯以励准出身翰林,尝充帝师之任,且书法冠绝,故认定此任,非励准莫属。故而多次诚邀,并以五百元光洋为润笔。励准虽极力推辞,但最终碍于情面,不得已而命笔挥毫。匾宽1.6米,高0.64米,为正宗馆阁体,雄劲有力,气势森然,几无懈可击。百年之间,历经变故,有幸尚存完璧,至今尚悬此门,华夏荣焉。 谭延闿,字祖安、祖庵,号无畏,清代末科即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翰林,为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翰林谭钟麟之子。其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少年临池,颇有笔力。三十岁后,致力颜书,借鉴何绍基等前辈笔法,终生浸润,遂以名世。楷书宗《麻姑山仙坛记》,笔力弥满,气势壮伟。论者谓,其临池一丝不苟,“横”若千里之阵云,隐然有形;“竖”必停而后下注,恰如悬针;“撇”必搓而后出锋,劲挺利落;“捺”则厚朴端重,“点”则沉如坠石,尽得雍容挺拔之旨。一生临《麻姑》凡二百余通,颇多得意之作,有时半日可得一通,其精熟如此。四十岁后,笔法更趋成熟,俊迈豪放,洞达自在,宽博温情,于雄浑博大之中,更有清气弥漫,得力于颜真卿、翁同龢,卓然兀立于民国书坛。后国民政府成立,延闿出任行政院长,乃相位也;兼执书坛牛耳,擘窠大字、蝇头小楷,俱称精妙,而尤擅榜书。南京“中山陵奉安纪念碑”,即其手笔。庙堂气象,令人折服。当世颜字书家,能出其右者,至今未见。恢弘气象,斯文在兹。 余 论 时光飞逝,转瞬百年。其间种种变故令人目不暇接。于震荡纷乱之中,还是可以感受到时代前进的细碎步伐。然于取得诸多进步之同时,我们也付出了伤筋动骨、暴殄天物、玉石俱焚、失魂落魄的惨痛代价。而法度缺失,当居其首;书法失范,即其一斑。其体现着数千年来间我炎黄子孙对崇高之敬畏、对卓越之追求,对名家逸品之神往,对博大气象之营造;凝结着无数前贤之殷殷心血,万千先哲之苦心孤诣。然不出数十春秋,竟毁之殆尽,面目全非;恢弘难再,瓦釜雷鸣;落差之大,别似天渊。更堪忧虑者,吾辈不仅尽失辨别优劣之初级标准,亦不懂对自身水平之基本判断。乃至殿陛之间,涂鸦满眼;庙堂之上,墨猪高悬。长此以往,是否退回结绳记事、画影图形之蛮荒时代,实未可知也。岂不哀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