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六盘山下栒子沟》:另类乡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宁夏日报 王玉平 参加讨论

    我们都是故乡放飞的一只只风筝,乡愁温暖地根植在我们每个人心头。乡愁,对于鲁迅来说是思乡的蛊惑,在先生的记忆中,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最著名的乡愁当属余光中的,先生的乡愁是一枚邮票,是一张船票,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也是一剂解药,萧红所有的哀怨,遇到汩汩流淌的“呼兰河”时,变得甜蜜起来,美丽起来。文学中的乡愁大多是远离的,是记忆中的回归。而宁夏李儒学笔下的乡愁是走进的,是可以伸手触摸的。他置身于故乡栒子沟,以赤子之心收录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以史家笔法急迫地挽留着故乡民风民俗,舍不得让故乡的点滴传统文化被城镇化洪流卷走。
    小村落大文化
    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栒子沟,六盘山褶皱里的一个小村落,是李儒学寄放乡愁的地方。
    栒子沟很小,面积只有232平方公里,仅110户650口人。然而这个小村落却是六盘山乡土传统文化的略缩图,蕴涵很深厚。
    在这个小村落里,传统的孝道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以及自然地理文化、农耕气象风俗文化等,像山泉水一样,滋润着在这里生活了千百年的村民,教会了他们生存之道,支撑着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这些文化,已是植入村民骨子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儒学在这里出生,深厚的乡贤文化滋养沐浴着他。无论是他后来为官为政,还是他退养大城市,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老一少,一女一男,一点一滴,都成了他梦牵魂绕的乡愁。
    据统计,中国每天大约有300个村落在消失,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有500万个村落消失了。李儒学的栒子沟正遭遇着城镇化席卷的大潮,在这里流传了几十代古老传统村落文化、村落文明、村落习俗正在渐行渐远。李儒学舍不得让心头的乡愁离去,10年来,他奔波在银川城和栒子沟之间,访访、问问、记记、写写,一部再现故乡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出版面世了。“正是因为这些挥之不去的记忆,挥之不去的乡愁,催促着儒学先生操笔著述,使之让后人能够了解村子里曾经拥有的美好和感动。”自治区党委讲师团办公室主任宋武平如是评价李儒学先生的远见卓识。
    一部农村生活百科全书
    李儒学的《六盘山下栒子沟》非文学体裁,以史志形式成书。全书12章55节,涉及农耕、气象、节日、节气、民俗、民风、传说、方言人物等乡村生活方方面面。
    彭阳县红河村民王俊虎农闲时间最喜翻看《六盘山下栒子沟》,他说:“‘惊蛰过后不停牛,乡村农人春播急’‘农人要吃米,伏里三场雨’‘立秋雷声响,损失百担粮’‘十月初一霜侵民,重阳无雨一冬晴’等谚语口诀,容易记住,能帮我掌握农时,挺管用的。”该书努力挖掘、搜集、整理和记载了民间民俗文化。千百年来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农事谚语即将被发达的农技取代,在书中李儒学予以抢救性收集保存。
    《六盘山下栒子沟》介绍了六盘山区的饮食文化,详细记载了“酿皮子”“麻浮”“荞面鱼鱼”“浆水面”等小吃的做法,色香味俱全,勾起了进城农村人舌尖上的乡愁。详尽介绍了木匠、瓦匠、毡匠、皮匠等方面传统手艺,尽管这些手艺失去了实用价值,退出了历史舞台,却沉淀在六盘山区的历史记忆中,让人不由地想起,当年在油灯下热气腾腾擀毡的场面,以及熟皮子做皮衣等等那些美好的日子。
    书中还搜集了民间曲艺、谜语、民谣、花儿、民间传说、社会文化等。通过讲述44名栒子沟“爱亲敬老好明星”的故事,大书特书农村传统的孝道文化,讲栒子沟回汉团结故事来说明回汉一家亲,以及栒子沟农村改革开放的经验。
    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巡视员海军作诗点赞《六盘山下栒子沟》:“梦绕魂牵是乡关,山之骄子诉笔端。炊烟幻化飞天际,溪水潺潺溢胸间。畅叙民俗邻里事,诚书田野豪情篇。胆肝热血报桑梓,留照汗青亦心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