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管理模式演变研究——以魏晋时期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事为中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 赵红梅 参加讨论

    摘 要: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神爵三年(前59)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永平十七年(74),东汉王朝击车师,恢复了西域都护的设置。曹魏、西晋时期,对汉代西域长史与戊己校尉所在地改设高昌郡,由郡太守统辖。《三国志》中未曾见有曹魏政权设置西域长史府对西域派出西域长史进行管理的记载,十六国时期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政权都对西域都行使着一定的管辖权。曹魏、西晋时期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及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的设置与两汉时期有所不同,统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戊己校尉,不再是西域都护与西域长史。戊己校尉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屯田,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兼管领护西域,将军政权力集于一身。
    关键词:两汉;魏晋;北朝;西域都护;西域长史;西域校尉;戊己校尉
    中图分类号:K234;K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5)08-0157-04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资助项目“东北古代民族的社会发展研究——以秽貊族系为中心”(吉教科合字[2013]第45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10JZD0008)
    作者简介:赵红梅(1977—),女(满族),副所长,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与东北地方史研究。
    周秦以降,隶属于中央王朝朝贡册封体制下的各少数民族、部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燕昭王时期命秦开击东胡、伐朝鲜,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为东北最早之郡县。至秦始皇并天下开36郡,郡县统辖区域逐渐扩大。《汉书》卷九六上《西域列传上》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西域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即今新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西包帕米尔、东接甘肃省的广大地区。从广义上说,西域还包括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地区。汉朝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是广义上西域的一部分。”[1]75西域各国与匈奴、乌孙异俗,都曾役属于匈奴。
    一、机构设置:从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到西域都护营的转变西汉武帝时期国库殷实,积极开疆拓土、平定边患。元光二年(前133),武帝改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为武力征伐,公元前108年先破楼兰,后灭姑师,开屯田,设西域都护,将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再平诸羌,设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诸羌;定百越,将闽越、东越之民徙于江、淮之间,将西南夷纳入中央行政管辖体制之内,使西汉西南疆界达到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汉书》卷七三《韦贤传》中记载:“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右肩。”为配合反击匈奴的需要,汉武帝致力于经略西域,以“裂匈奴之右肩”,而对卫满朝鲜的征伐则是“断匈奴之左臂”。其后,西汉在北方设置边郡的区域空前扩大,“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汉书》卷六四《贾捐之传》),这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提供了历史契机。
    《史记》《后汉书》《晋书》等史书记有西汉至魏晋时期中原王朝的治边政策与治边思想,郡县制在西汉东北、北方、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之嬗变。已有学者将边郡归为西汉时期的“第三类政区”,即“统一封建国家的第三类政区,就是边郡,它们是属于凉州刺史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属益州刺史的武都、汶山、沈黎、越巂、牂牁、犍为、益州等7郡;属交州刺史的有郁林、苍梧、南海、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等9郡;属于幽州刺史的有玄菟、乐浪2郡,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郡即达22郡之多。” 木芹:《两汉民族关系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125页。木芹在其后所著《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论》(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69页)中将边郡扩展到24个,加上了“真番、临屯”2郡。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大月氏始通西域。“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汉书》卷九六上《西域列传上》)太初三年(前102),大将李广利降服大宛,“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书》卷九六上《西域列传上》)置使者校尉领护西域。
    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仅就《汉书》记载而言,关于西域都护府的初置时间有地节二年(前68)与神爵三年(前59)不同说法。《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宣帝地节二年(前68)初置,“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前68)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西域都护是西域都护府的最高军政长官,属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西域都护与副校尉的俸禄均为二千石。西域都护府,宣帝地节二年(前68)初置,管理西域36国。西域都护的职责主要是“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汉书》卷九六上《西域列传上》)西域都护治乌垒城,距离阳关2 738里,土地肥饶,位于西域中部,将西域都护治设置于此地,便于掌控西域诸国。
    永平十七年(74),东汉王朝击车师,置西域都护。“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后汉书》卷一九《耿恭传》)“及明帝崩,焉耆、龟兹攻没都护陈睦,悉覆其众,匈奴、车师围戊己校尉。建初元年春,酒泉太守段彭大破车师于交河城。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二年,复罢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时军司马班超留于阗,绥集诸国。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二年,宪因遣副校尉阎槃将二千余骑掩击伊吾,破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又置戊部候,居车师后部候城,相去五百里。”(《后汉书》卷八八《西域列传》)废除西域都护后,东汉王朝设立了西域长史掌管西域事务。永初元年(107)六月“壬戌,罢西域都护。先零、种羌叛,断陇道,大为寇掠”(《后汉书》卷五《安帝纪》)。从此,延光四年(125)秋七月,“西域长史班勇,击车师后王,斩之。丙午,东海王肃薨。”(《后汉书》卷五《安帝纪》)从此,东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便为西域长史。
    有研究成果表明,“楼兰城是魏晋时期中原王朝设置西域长史府的治所。这一地区是屯田重地,汉族居民(包括军队、官吏等各类人员)的比例很大”[2]81。但是,在《三国志》中未曾见有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西域长史府对西域派出官员进行管理,长官为西域长史的记载。魏晋时期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及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的设置与两汉时期不同,统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再是西域都护与西域长史,而是戊己校尉。曹魏、西晋时期,在原汉西域长史、戊己校尉所在地设置高昌郡,由郡太守统辖。十六国时期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政权,都对西域都行使着一定的管辖权,“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东去长安四千九百里,汉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并居于此。晋以其地为高昌郡,张轨、吕光、沮渠蒙逊据河西,皆置太守以统之。”(《魏书》卷一○一《高昌传》)前凉(307—346)张骏时期,将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设置为三营,与敦煌、晋昌、高昌三郡一并为沙州,西胡校尉杨宣为沙州刺史。《魏书》卷九九《私署凉州牧张寔列传》记载更为清晰:“敦煌、晋昌、高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为沙州,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
    关于鄯善与西晋的关系,有观点认为:“从现代出土的楼兰汉文文书来看,不少文书的纪年都采用西晋武帝的‘泰始’年号;并且,除了数见‘泰始’纪年文书外,自泰始八年(272)后再未见到以西晋其他年号纪年的文书。显然,鄯善仅在西晋王朝的最初几年内较大程度地受制于中原政权。”[2]79楼兰文书还显示,鄯善则有“长史、司马、主簿、功曹、录事、兵曹、书佐、门吏诸称”[2]80。前凉在张骏(307—346)时期设有西域都护营,而非西域都护府,驻地不详。“张骏分武威、武兴、西平、张掖、酒泉、建康、西郡、湟河、晋兴、广武合十一郡为凉州,兴晋、金城、武始、南安、永晋、大夏、武成、汉中为河州,敦煌、晋昌、西域都护、张茂以校尉玉门大护军三郡三营为沙州。张骏假凉州都督,摄三州。”(《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西域都护与敦煌、晋昌等郡合为沙州,与郡同级。西域长史为前凉西域都护营最高行政长官,“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帮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余品。西域长史李柏请击叛将赵贞,为贞所败”(《晋书》卷八六《张骏传》)。
    二、从军政长官到封号:西域都护、西域长史、西域校尉职官与职能转变《汉书》卷九六上《西域列传上》记载:“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神爵三年(前59)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到了前秦时期,西域都护成为封号。《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上》记载:“先是,王猛获张天锡将敦煌阴据及甲士五千,坚既东平六州,西擒杨纂,欲以德怀远,且跨威河右,至是悉送所获还凉州。天锡惧而遣使谢罪称藩,坚大悦,即署天锡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西域都护、西平公。”由此,凉州刺史领西域都护。建元十九年(383),“吕光发长安,坚送于建章宫……加鄯善王休密驮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域诸军事、宁西将军,车师前部王弥寘使持节、平西将军、西域都护,率其国兵为光乡导”。此时,都督西域诸军事为鄯善王休密驮,西域都护则为车师前部王弥寘,与吕光一同西征。
    《晋书》卷一三《天文志下》中记述了曹魏时期设有职官西域校尉。青龙四年(236)九月,“凉州塞外胡阿毕师使侵犯诸国,西域校尉张就讨之,斩首捕虏万计。”(《晋书》卷一三《天文志下》)张就领兵讨凉州塞外胡,斩杀俘虏万余人。《三国志》中没有关于西域校尉的记载。《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记载:“时(384),吕光讨平西域三十六国,所获珍宝以万万计。坚下书以光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进封顺乡侯,增邑一千户。”吕光讨平西域诸国,苻坚便任命吕光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并进封顺乡侯。吕光成为前秦派驻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及军事长官。
    北魏时期西域校尉为封号。拓跋焘“以阳平王熙之第二子浑为南平王,以继连后,加平西将军。……徙凉州镇将、都督西戎诸军事、领护西域校尉,赐御马二匹”(《魏书》卷一六《道武士王列传·阳平王熙》)。《魏书》卷七上《孝文帝纪》记载,延兴元年(471)冬十月丁亥,“沃野、统万二镇敕勒叛。诏太尉、陇西王源贺追击,至桴罕,灭之,斩首三万余级;徙其遗迸于冀、定、相三州为营户。庚寅,以征东大将军、南安王桢为假节、都督凉州及西戎诸军事、领护西域校尉、仪同三司,镇凉州。”以南安王元桢为征东大将军、假节、都督凉州及西戎诸军事、领护西域校尉,镇守凉州,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三、戊己校尉:从主屯田到掌西域的职掌变化
    戊己校尉在汉代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屯田事宜。在戊己校尉设置前,由伊循都尉主掌屯田事务。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西汉政府设立了伊循都尉,伊循都尉的设立与楼兰归附汉朝有关”[1]77。楼兰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汉书》卷九六上《西域列传上》)西汉王朝派遣了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伊循以填抚鄯善,后更置伊循都尉,则伊循都尉的主要职责为镇抚鄯善,兼理屯田。
    屯田不仅可以解决边郡驻军的粮草问题,更可以稳定军心。边郡大多远离中原,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曰: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拾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情况下,戍边将士背井离乡,通过屯田,使边郡将士在和平时期能够安于耕作,在戍边的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西汉时期在敦煌郡的广至县境内设有宜禾都尉,治昆仑障(《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东汉永平十六年(73),“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阗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明年,始置都护、戊己校尉。”(《后汉书》卷八八《西域列传》)在伊吾庐地置宜禾都尉主屯田,其后不久,在车师设立戊己校尉掌屯田事宜,《汉书》卷九六上《西域列传上》记载:“至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王庭。”西汉王朝在车师设置戊己校尉,受西域都护节制。《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记载:“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颜师古注曰:“甲乙丙丁庚辛壬癸皆有正位,唯戊己寄治耳。今所置校尉亦无常居,故取戊己为名也。有戊校尉,有己校尉。一说,戊己居中,镇覆四方,今所置校尉亦处西域之中抚诸国也。”(《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中出现了戊校尉与己校尉分置的问题,西汉时戊校尉与己校尉并存,在悬泉汉简中分别见有戊校尉与己校尉[3]。存在戊校尉与己校尉分置,则可解释为戊、己标识方位,在西域都护府辖境范围内的不同地区管理屯田事宜。
    《汉书》卷九六下《西域列传下》车师条中记有:“是岁,元康四年(前62)也,其后置戊己校尉屯田,居车师故地。”由此可见,东汉时期恢复了戊己校尉的设置。《后汉书》卷一九《耿恭传》记载,永平十七年(74)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有学者认为,设置戊己校尉可以抵御侵扰,安辑西域诸国;屯田积谷,可以减少中央耗费;保障“丝绸之路”北道——北新道畅通等[4]。
    汉桓帝末,董卓曾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关于曹魏设置戊己校尉的时间,史籍记载不一,一说黄初二年(221),一说黄初三年(222)。《三国志》卷一八《魏书二·张恭传》记载:张恭“黄初二年,下诏褒扬,赐恭爵关内侯,拜西域戊己校尉。”曹魏设立戊己校尉,驻守高昌,张恭为首任戊己校尉。黄初三年(222)“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诏曰:‘西戎即叙,氐、羌来王,《诗》《书》美之。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其遣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三国志》卷三《魏书·文帝纪》)《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则记载:“魏时复分以为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如汉故事,至晋不改。”由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则统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再是西域都护与西域长史,而是戊己校尉。西晋建立之后,于咸宁元年(275)六月,“鲜卑力微遣子来献。吴人寇江夏。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晋书》卷三《武帝纪》)戊己校尉马循征鲜卑。咸宁二年(276)七月,“鲜卑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晋书》卷三《武帝纪》),西域戊己校尉马循领兵征讨鲜卑阿罗多。
    由此可见,戊己校尉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屯田,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管护西域,将军政权力集于一身。除西汉建始河平年间有过短暂的戊校、己校分设,东汉永平末年有过短暂的同官分任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都是一职一官。历代王朝屡经更迭,如果《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记载属实,则从曹魏时期至西晋,对西域的统辖变化较大,戊己校尉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职官,职能不再局限于主掌屯田,而是由凉州刺史兼任领护西域。
    参考文献:
    [1]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余太山.西域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3]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2.
    [4]马智全.戊己校尉的设立及其属吏秩次论考[J].丝绸之路,201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