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是散文大省,有着悠久的散文创作传统。2015年湖北散文创作续写辉煌,专业作家、业余作家齐发力,为湖北散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 刘醒龙在2015年出版了两部散文集《抱着父亲回故乡》《重来》。如同他的小说和先前出版的散文集,他的散文仍然表达了“爱”的主题。刘醒龙的散文对于父爱、母爱、亲子之爱有着全方位的表现。散文《抱着父亲回故乡》《母亲》《老爸头》叙写了对于父亲、母亲、岳父的深切之爱。《抱着父亲回故乡》《重来》不全是书写亲情,还有诸多篇章抒写了人和城市、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愫。刘醒龙的散文细腻温润,行文摇曳多姿。谢伦的《读画手记》是由一系列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感悟而构成的散文。不过,与专业画家和艺术评论家所写的画评不一样,谢伦不刻意在“艺术”鉴赏上做文章,而是品谈绘画寄托的情感——对于爱情、亲情的歌颂,对于人性美的赞颂。朱朝敏的《虚构舅舅在高丽的若干切片》是一篇记人散文。从舅舅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坚守自己良知的老人形象。2015年马竹、周莹等的散文也在表现亲情、人生感悟等方面上有诸多可取之处。 书写抵抗“现代文明病”的精神追求,也是2015年湖北散文的主要主题。在传统社会,人们更看重的精神层面,是所谓“重义轻利”。而现代社会以追求物质利益、崇拜金钱、膜拜技术为基本价值追求。现代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的同时,道德沦丧、精神萎靡等现代文明病威力巨大。抵抗物质欲望、抵抗技术崇拜,因而成为众多有责任感作家的精神追求。2015年湖北散文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许多的成绩。 2015年陈应松出版了《写作是一种搏斗——陈应松文学演讲集》。陈应松的这本文学随笔更加关注写作的伦理而不是写作的技术层面的问题。陈应松围绕“文学是什么、文学何为、文学如何为”展开伦理层面的思考。作为一部文学演讲集,陈应松主要围绕当下社会环境中文学的伦理展开深入思考:要维护文学作为“中世纪文化遗产”的尊严。席星荃的散文《东湖之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于充满喧嚣的当下社会生活的不满,对于当年远离尘世的东湖的怀念。《归来的梦》所写不过是常见的春节期间游子返乡这一习俗。不过,作者把古代社会游子返乡和现代社会游子返乡的情形做了对比。在作者看来,虽然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比古代社会好多了,但是现代人的心中仍然怀有“归来的梦”。通过这样的对比,表现了寻找精神家园是超越了时间局限性的主题。 二 湖北省有着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相对沿海开放省份来说,湖北的农业文明的痕迹更重。有着广袤的湖区、山区、丘陵地带的湖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处于“后发”态势,尽管张之洞督鄂的现代化之光曾领先全国,但毕竟昙花一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湖北的现代化步伐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前行的态势。湖北广袤的农村地区卷入现代化历史漩涡的程度也日益加深。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必然带来各种现代文明病。因此,“回望乡村书写乡愁”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湖北散文的基本主题。而徐鲁2015年发表的散文充分地体现了湖北散文的这一态势。《山村七夕夜》叙写了鄂南山村“七夕夜”的淳朴风俗,表现了山村人的纯正情感。《写了一辈子春联的人》在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比结构中尽情展开乡村与城市价值观的比较,表现了作者对于“城市病”的痛恨。《山里的细妹子》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使是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乡村人的淳朴、坚韧、勤奋仍是难得可贵的品格。《故乡的山泉》《茶山空闻鹧鸪声》分别以消逝的乡村自然物和文化为书写对象,表达了对于现代化掏空乡村物质命脉和精神命脉的思考。“空心化”不正是当今中国乡村面临的最大危机么?因此,这两篇散文代表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忧思。 沈虹光的散文《二棚子记往:贾老头儿》《“不‘昂’没得精神”——民歌之乡竹溪向坝乡采风记》和徐鲁的几篇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两篇散文主要是书写民间文化人的逸闻轶事。这两篇散文表面上是写乡野民间的人和事,却有着针砭都市文明的意蕴在内。“礼失求诸野”是中国古来已久的传统。正是都市盛行功利主义,作者才到民间寻求盎然的野性与生命力。我以为,这才是作者近年频繁去民间采风的最主要原因吧。 三 中国古代有修志传统,留下了大量的地方志。地方志是综合记录一地的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内容的著作,属于历史学范畴。按照行政区划来讲,常见的有府志、县志两种类型。进入1990年代以后,有不少作家借鉴了地方志的体例,创作出了许多优秀小说与散文。凡夫2015年出版的《襄阳名片》可以看做是一部有着地方志特性的长篇散文。《襄阳名片》顾名思义是以襄阳作为书写对象。襄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风光旖旎。历代文人墨客为襄阳留下了不少佳作。仅有唐一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都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诗篇,字字珠玑。古代优秀诗人留下的诗篇成为凡夫笔下的素材。凡夫依据襄阳的风景名胜、名人、名曲,分成“名景篇”“名胜篇”“名人篇”“名曲篇”等几个篇章,介绍襄阳这座城市。每介绍一处风景、一处名胜、一位名人、一首名曲时,凡夫都选取和此景此物此人此曲相关的诗句,用自由灵活的叙述方式,用随笔的写法,娓娓道来诗歌与襄阳的关系。凡夫以与襄阳名胜、名景、名人、名曲相关联的诗歌作为书写对象,为现代都市注入诗意,为现代城市找到一种诗意栖息的生活方式。 2015年陈应松先后发表了《天山之南》《香巴拉的稻城亚丁》《河西走廊行》《大九湖之恋》等散文。这些散文基本上以介绍一地风物、历史、地貌、人情风俗为主。不过,陈应松最为倾心的是,发掘当地的历史掌故。凡此种种历史掌故都成为陈应松书写的重点。从这些书写中我们能鲜明感觉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更能感觉到中国古代人为创造、保护璀璨文明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谢伦的《鄂西人物五记》顾名思义主要记叙的是鄂西五位人物的性格与生活习惯,类似“人物志”。“人物志”为中国古代地方志的重要内容,它充分发挥了中国古代纪传体的特点,写人叙事,以神似为旨归。谢伦吸收了中国古代纪传体的叙事传统,以白描的手法,抓住笔下人物的一点特征敷衍开来,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个性。 2015年湖北散文虽然创作数量庞大,精品却不多。这与作者们的散文观有关吧。从表面上看,散文创作入门门槛相对比较低。但是,它需要作者有比较丰厚的情感底蕴和思想底蕴。真诚希望湖北散文作者能在“内力”上下功夫,创作出更优秀的散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