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西平侯沐英镇守云南。公元139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相继去世而悲伤过度,突发中风而在云南任所内去世,年仅48岁。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子孙世守云南。沐英死后立下遗嘱:“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沐英的遗训体现了苗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良好家风,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苗族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良好家风 尽忠报国 勤慎小心 谦和为本 一、沐英的不凡身世 沐英(公元1344—1392年),字文英,苗族,湖南城步扶城人(《苗族通史》等文献认定其为城步苗族,并为其立传),明朝开国功臣。原本姓李,沐为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姓。朱元璋义子。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南方少数民族纷纷组织义军北上。战乱中,沐英之祖父李十一携家眷漂流至安徽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元至正壬辰年(公元1352年),李家毁于兵乱,其父去世,母亲顾氏被迫带着沐英四处避兵。不久,母亲又在颠沛流漓中病逝,沐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当时,正在郭子兴麾下供职的朱元璋见年仅8岁的沐英孤苦无依,深表同情,于是收为义子,改从朱姓,嘱咐马夫人精心扶养。从此,他在军营中与朱元璋朝夕相处,深受战争的考验和洗礼,开始军旅生涯。1362年,十八岁的沐英因战功显赫,被提拔为帐前都尉,驻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不久又被提升为指挥使,驻守江西重镇广信(今江西上饶市)。接着跟随大军远征福建,攻破江西福建分水关,拿下崇安,攻克闵溪十八寨,活捉陈友定部将冯谷保,立下了赫赫战功。朱夫人马皇后建议恢复沐英原姓,朱元璋爱怜不舍,说:“无从尔姓,亦无从我朱,取朱之下李之上”。于是折中赐姓木,后因功封西平侯,受命世守云南,又加水为“沐”姓,是为沐姓。 明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明洪武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在位11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1392年,沐英在云南任上病逝,年仅48岁。 二、沐英良好家风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号啕大哭而咳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沐英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突发中风,顿时两脚瘫痪不能行走,于太子死后的两个月,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至今南京将军山仍有沐英和沐氏家族墓,后人曾在沐英第十世孙沐睿墓中出土一块金牌,金牌上正中写着“黔宁王遗记”五个空心大字,背面阴刻:“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这就是沐英留给后人的“金牌遗嘱”,也就是沐氏的家规家训。 (一)“尽忠报国” 沐英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忠于明廷,献身明廷,为明朝政府一统天下,维护祖国团结统一而付出了最大贡献,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尤其是战争结束后,他受命“率兵数万镇守云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王”。但他不居功自傲,而是代表明朝政府认真治理云南,开拓边疆。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沐英上疏朱元璋:“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的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了吃粮问题又稳固驻守。沐英还下令家属随军,其部下不少为湖广籍苗兵,这些家属纷纷从城步等苗族地区迁往云南落户。他们就成为现今云南苗族的“始祖”。据《明史·傅友德传》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廷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方式,从湖广宝庆府武冈州(当时城步隶属武冈州)等地征调参加傅友德、蓝玉、沐英所统帅的征滇大军,由宝庆卫指挥胡大海统领,总数达九万之众,屯军落籍戍守。云南平定后,大批家属奉命从湖广赴云南随军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猛增。沐英主滇十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沐英还组织民众疏浚河道,扩广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整修道路,保护粮运;增设府、州、县学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也就是现在的免费入学,提供餐宿,封闭教育,统发校服政策。这些政策,使云南得到了稳定发展。 沐氏一族对明廷政府的忠诚,除沐英以身殉职外,其最后一世黔国公沐天波对明的忠诚达到高潮。明末清初,云南开远土司叛乱,沐天波被迫出逃,沐府亲人被屠戮一空。此时,南明王朝气数已尽,吴三桂率清军进逼桂林,沐天波保护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后双双被缅兵杀身殉国。沐氏满门忠烈随明而终。沐氏镇守云南,共十二世一十六任,自1381年至1651年,历时270余年,此乃历史的奇迹。 沐英家风“尽忠报国”,使沐英一族近三个世纪都忠诚于明廷政府这种“大忠”,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是罕见的,绝无仅有的。另外,沐氏的忠诚还表现在其子孙对其先祖和朋友的态度上。据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也就是沐英死后的第二年,沐英的城步同乡、战友,同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凉国公蓝玉被锦衣卫诬告,遭朱元璋杀害,灭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是为“蓝狱”。在这阴云密布、不见天日的年代,沐英的长子黔国公沐春为保存蓝玉的遗脉,冒死将怀有身孕的蓝玉侍妾藏于沐府,得遗腹子蓝昌建。七十多年后的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蓝狱”案已废驰解禁,蓝昌建子孙繁盛,黔国武僖公沐踪命蓝昌建回原籍城步替沐府“世守王坟”,使城步蓝氏得以传宗接代,繁衍至今。沐英后人冒死保护蓝玉遗脉的“忠诚”精神,可见一斑。至于沐英后人不忘根本,守护“王坟”的孝祖行为,同样在《宝庆府志》和《城步县志》中得以记载。康熙《城步县志》载曰:“初昭靖之追封黔宁王也,其祖妣之合葬于扶城者,以孙贵追封王,妣封夫人,世谓之王坟。成化初,黔武僖公琮,始遗其乡人蓝昌建归原籍扶城,世守王坟。隆庆三年,黔国公朝弼百户齐显动至城步扶城石羊寨之寅,修砌王坟,注立‘黔国先茔’碑”。沐氏一族,或封公,或封王,或封侯伯,“终有明之世,受皇封恩至渥也”,但他们始终不忘其祖先在城步扶城峒,特派遣同乡、世交蓝昌建回原籍扶城“垦田六百三十亩”世守王坟,遣百户齐显动亲至城步扶城,下发公函至城步县府,城步知县照章办理,“王坟”修砌完毕,立好“黔国先茔”墓碑,安排专人进行看护。一切办理完毕,城步知县特向黔国公朝弼进行了专题汇报。道光《宝庆府志》载:“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黔国公朝弼牌曰:‘先祖克平云南昭封黔宁昭靖王,世受黔国公,镇守云南,远在万里。先王之坟虽未经相修,而先镇亦曾责有管看据……为此,牌卯本县,当该官吏照牌事理。即便拘集本户人等及地人丁,查看前茔’。……城步知县胡采采回报曰:‘依奉查看,勘得寅王祖二坟。坐西向东,西山卯向,周围一里,并无军民侵损,作践。及拘年输八十以上知音户老吐称,前葬此约二百余年。始因树木丛生,户从虑及年月不利,未经修理。土推卸落,人丁于清明令节,着蓝昌里等修砌完固。买办猪羊祭需等物,会同本县千户刘相,委官齐显动,亲诣喷所,以时祭奠,永远看管……” 上述沐英祖妣“黔国先茔”碑,至今已作为城步县级重点文物,连同沐英、蓝玉、常遇春等人塑像一起存放在该县丹口镇太平村“蓝氏宗祠”内,受到永远保存。忠于皇上,忠于朝廷(政府),忠于祖先,忠于朋友,这就是沐氏的“尽忠报国”家风。 (二)“事上勤慎小心”。 封建时代皇权就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忠于皇上就是忠于政党忠于国家,也就是我们当今大力倡导的“忠诚”品德。沐英一生忠于明廷政府,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明皇下达的东征西讨任务,尤其是平定西南,功莫大焉。作为朱元璋的养子,他对哺养他长大的朱元璋和马皇后极尽孝顺,视之如亲生父母,以致于义母马皇后病逝,沐英悲痛到“哭至呕血”程度。就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沐英也以亲兄弟视之,皇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至极,号啕大哭”,以致“遭受打击而患病”。沐英“事上勤慎小心”的程度可见一斑。正是由于沐英对朱元璋和明廷的“绝对忠诚”和“勤慎小心”,使他得到了朱家王朝的“绝对信任”。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8年)冬,沐英自云南入京汇报工作,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临别回云南时,朱元璋亲临送别,亲切地拍着沐英的肩膀说:“叫我南方高忱无忧的人,就是沐英你啊!”沐英英年早逝且“死于任所”,也就是“因公殉职”后,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昭靖王,侑享太庙,这可是明廷270年唯一赐封的一个“异姓王”啊!朱元璋“义子”二十人,也只有沐英能享受到“封王且侑享太庙”的至高待遇。 沐英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沐氏世代子孙。沐英死后,朱元璋令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永沐皇恩”,历经一十二世一十六任,二百七十余年,“与明朝相始终”,直至最后一代“云南王”沐天波1651年伴南明皇朱由榔在缅甸遇害,为“事上勤慎小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处同僚谦和为本”。 沐英沉毅少言,好贤礼士,善待部下,不妄杀士卒。他经常手不释卷,礼请儒生讲说经史。在镇守云南的10余年间,沐英留心处理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执行“顺而抚之”、“抚而治之”、“招怀番首,先礼后兵”的政策,团结西南各民族人民,使西南地区出现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正如史学家邵廷采所评价的那样:“黔宁守在荒徼,世有师命,纾天子南顾忧……黔宁在镇,招徕携贰,辨方正俗,使人知朝廷,垦军田一百一万二千亩,使人知所以有生恩泽远矣。死之日,蛮部君长,号哭深山,及定远继之,历年滋久,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虽夷裔于法,不忍加诛。将吏非犯大恶,未尝轻戮一人。又何其宽大长也”。沐英宽大为怀,谦和为本,与人为善的家风,直接影响了沐氏子孙后代,使之得以世代镇守云南,与明廷相始终。正如史学家蔡东藩所评价的那样:“明得云南,全出沐英力,而云南人民,亦戴德不忘,终明世二百七十余年,沐氏子孙守云南,罕闻乱事,黔宁之功,固不在中山开平下也”。《明史》给予沐英以崇高评价:“黔宁以英年应腹心之寄。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旂常炳耀,洵无愧矣,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 三、沐氏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精华的体现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灿烂绚丽多彩的文化精华。沐英留给后世的“尽忠报国、勤慎小心、谦和为本”三条遗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也包括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尽忠报国”精神是中华美德和信仰的一种体现。汉族先人苏武、文天祥、岳飞、李大钊等等是精忠报国的典范;苗族先人沐英、杨再兴等等是苗族人杰中精忠报国的楷模。城步“杨家将”以精忠报国为传统家风,教育杨家后人世代忠君爱国,服务人民,为民族大义奉献全部精力乃至宝贵生命,他们跨越唐、宋、元、明、清千年历史,精忠报国,顽强不屈,满门忠烈,世代留芳,达到了“忠义惟凭一点心,疆场誓死万人钦”的人生境界。北宋抗金名将岳飞部下编制杨再兴是湖南城步苗族,是“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的后裔,是城步杨家将的典型代表。据《宋史·杨再兴传》载:“杨再兴,贼曹成将也……成败再兴走,跃入涧,张宪欲杀之,再兴曰:愿执我见岳公乎?遂受缚。”岳飞见他相貌不凡,命部下释放,说:“我不杀你,你当忠义报国。”果然,杨再兴领兵攻打西京长水县,歼敌500人,杀了孙都统和统制满,俘获将吏100余人。接着进军孙洪涧,歼敌2000余人,缴获粮食2万石,马匹万余匹,全部收复西京要地,因军功晋升军统制。随后,杨再兴随岳飞参加了郾城大战,大败金兵,金兵元帅金兀术大怒,纠集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和韩常的部队联合进攻岳飞部,岳飞命其子岳云抗击金兵,激战数十回合,金兵败退。杨再思单骑闯入敌营擒拿金兀术,没有成功,亲手杀敌数百人还营。金兀术大怒,在临颖聚兵12万围攻杨再兴,杨再兴带300精骑迎敌于河南小商桥,与金兵展开浴血奋战,斩杀金兵2000余人及万户撒人李堇、千户百余人。因杨再兴兵马被困入河水中,金兵万箭齐发,杨部全部阵亡。杨阵亡后,其尸被焚化,取出箭镞两升之多,就近葬在小商河,至今仍被当地人供奉。 (二)“勤慎小心”家风即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勤政廉政精神。作为封建朝代的封疆大吏,沐英严正地告诉后人,要勤奋工作,要心中有戒,不要愧对明廷政府的厚望,枉食了云南百姓的俸禄。果然,沐氏后人一十二代一十六任“云南王”,遵从祖上遗训,拓疆守土,勤政务实,清廉敬业,将云南治理得富庶平安,百姓安居乐业,二百七十年“罕闻乱事”,出现了长时期的太平盛世,使明朝政府无“南方之忧”。“云南王府”二百多年未滋生出“老虎”“苍蝇”,可见“勤慎小心”的家训威力之大。沐氏“勤慎小心”的家风也是苗族“禁忌文化”的集中体现。苗族先民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崇拜天地万物,反对胆大妄为,在为人处世和生产生活中提出了诸多“禁忌”,小心谨慎,尊重自然,按科学规律办事。“禁忌文化”为苗族社会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2015年1月12日,习总书记在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对县委书记提出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四个要求。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要求,正是对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要坚持“勤慎小心”作风的最好诠释。 (三)“歉和为本”家风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沐氏一族正是凭着“歉和为本”的家训,团结沐府一班人马,上下一心,精诚合作,带领云南各族人民开疆拓土,艰苦奋斗,建设美丽富饶的西南边陲,赢得了两个半世纪的和平稳定发展,也赢得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敬重。明代的封建官吏尚能坚持10多代200多年做到“歉和为本”为人做官准则,社会主义时代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永恒的真理。今年6月30日上午,习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要做政治的明白人,要做发展的开路人,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做班子的带头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依法办事,廉洁自律,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作者简介: 雷学业,1962年4月出生,男,苗族,中共党员,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兰蓉乡人,大学文化,现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苗族古代文字。主要著作有《城步苗族简史》、《湮灭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难解的城步古苗文之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苗族人民的政治生命》、《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对于湘桂黔边区苗族习俗的调查与思考》等等,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获湖南省社科联2015年年会论文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道光《宝庆府志》; 2、康熙《城步县志》; 3、《蓝氏墨谱》; 4、《苗族通史》(吴荣臻主编); 5、《城步苗族简史》(刘志阶、雷学业主编); 6、《城步苗族自治县文物普查总汇》(1987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