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新平:那一抹华彩斑斓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云南日报 李悦春 参加讨论

    新平是中国花腰傣之乡,作为古滇皇族的后裔,是一个勤劳、朴实、灵秀的民族,其服饰华贵艳丽、精美绝伦,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新平民间工艺有着独特而非凡的魅力,民族服饰、刺绣、竹编、土陶,华彩斑斓,别具一格。
    截至2015年6月,新平县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上的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和经营户共有27家,经营收入近800万元。为了助推新平民族手工艺产业的发展,今年9月下旬,由新平县文产办主办的新平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论坛在新平县举办,来自云南省工艺美术界、大专院校、对外贸易公司、电商平台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考察新平民族手工艺产业,就发展与未来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民间工艺一枝独秀
    在飘着柿香的戛洒镇平寨村手工艺开发协会庭院里,几位年过半百的妇女围坐在一起,五彩线在她们手中飞舞,一针一线相互交错间,牡丹吐艳、莲花招展、小鱼跳跃……各种绣品绚丽绽放,不愧是“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的写照。
    年轻的协会副会长刀向梅介绍说,平寨村是花腰傣刺绣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子,137户村民中共有妇女274名,有233人是纺织和刺绣能手。“以前我在家织布、刺绣,都是做成自用的传统衣服、鞋袜,很少拿来卖钱。现在在一条价值20多元的围巾上绣上一小块绣片能卖50多元,一块绣了图案的背篼能卖300元到500元,没想到这代代传下来的东西也能变成钱。”一位中年傣族妇女笑眯眯地告诉我。
    “花腰傣妇女善于刺绣,灵感都是来自劳作时,有20多种刺绣图案世代相传,多为四叶菜、八角、荷花、鱼尾、蜂翅等等,寓意有奔丧的、辟邪的、结婚的。这些刺绣除了有着古滇国的遗风,更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展现的是花腰傣人崇尚自然的独特审美能力。”刀向梅说。
    在过去,所有农妇在农闲时都会织布、刺绣,但一直都是自绣自用。自从2008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民委扶持在平寨建立了新平县花腰傣手工艺品开发协会后,在省、市、县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花腰傣刺绣除了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外,也成为另一条增收新途径。
    “如今,协会会员已有368人,除了平寨村,还涉及镇上6个村委会的妇女,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到1500元左右。我们卖价最高的刺绣是一套11件的床上用品,卖到了8000元。”刀向梅说。2011年平寨村被省文产办确定为云南省首批30个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之一。从2011年开始,市、县文产办免费开办了两期花腰傣民族手工刺绣培训班,培训学员300余人次,培育刺绣能手12人。
    目前,协会已经注册了“俏花腰”商标,有了专门的生产车间,形成了展示室、技艺传承室,形成了统一的管理、标准、质量、包装、商标、 销售的经营模式。产品也拓宽到各式手提包、电脑包、女性时尚饰品、绣花鞋、抱枕、挂画、项链、挂件、挎包、玩具、家居饰品等不同种类的上百种民族特色产品。
    在戛洒土锅寨,这里是新平土陶的发源地。早在元朝以来,当地百姓就开始制作土锅等陶器,已有500年的历史。
    土锅寨现有8家人还在从事土陶制作,都是家庭式作坊,村里资格最高、被玉溪市授予“玉溪市土陶艺人”称号的白应珍现已去世,年青一代制陶人正在崛起。当地的土陶制作不用窑烧,用当地的好泥土,经过舂、筛,做成陶泥,手工泥塑,然后再用稻草、谷壳等烧制成土锅、蒸子、茶壶、水壶、碗、杯子等10多种生活用品。用土锅烹煮的食物,味道特别鲜美;盛装食品可以长久不变质,尽管对现代人来说这种制陶方法已经很原始,但土锅寨艺人依旧不紧不慢地在泥巴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
    我们来到一户“土陶工艺坊”里,主人叫刀正富,2013年获得“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称号。他正在用泥巴制作陶器,各种半成品:烟灰缸、茶壶、杯子、土锅摆在展示台上,造型颇具民族特色,他的作品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产品创意银奖”;云南省第二届农民工文化节“美术工艺类二等奖”。他的作坊今年8月才挂出牌子,他除了做土锅、茶壶等日常用品外,还开发一些艺术陶。“两年前还接过昆明一家酒店8000多元的订单,帮他们订制了一批灯罩。”
    在箩卡叠傣族服饰有限公司里,我们欣赏到身着各色花腰傣服饰的芭比娃娃,负责人普翠萍指着一对精美的花腰傣芭比娃娃说,这套“箩卡叠——花腰霓裳”在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九届“工美杯”精品评选中被评为金奖。
    “箩卡叠是花腰傣语中‘吉祥娃’的意思,最初想到给娃娃穿上花腰傣服装的是我的公公婆婆。”普翠萍说,作为刺绣缝纫技能高超的花腰傣女人,随手帮孩子玩具缝制的花腰傣服装无意间让普翠萍打开了一条思路。何不把花腰傣的服饰穿在玩具娃娃的身上,换种方式向世界传播花腰傣文化呢?
    于是,普翠萍从网上订购了模特娃娃,让漠沙镇的妇女利用手工缝制的方法制作出一套套绚丽多姿的花腰傣服饰给模特娃娃穿上,变身成了一件件旅游工艺品。“目前分为‘傣雅’、‘傣洒’、‘傣卡’三个支系,12个款式,价格从30元到上千元都有。”普翠萍拿起一个箩卡叠给我展示,一顶鸡土从帽要把竹篾削得又薄又细才能编成,一天最多做两顶,其精细程度不言而喻。
    “最大的难点就是成本高,销路难打开。”普翠萍坦言,虽然很多人喜欢,但由于购买模特娃娃的运输费用、手工缝制的费用都比较高,所以定价也没办法降下来。“目前有客户有意向在机场设点售卖,希望到时候能打开销路。”
    挑战与机遇并存
    据新平县文产办主任杨永岚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新平民间手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从艺人员青黄不接,传统技艺面临失传。许多民间手工艺“因人而存”,目前,支撑新平县民间手工艺生产的中坚力量,年龄大多都在60岁左右,年轻人中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一部分技艺将面临失传。二是缺乏抢救措施,民间手工艺资源大量流失消亡。由于对民间手工艺精品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一些商贩和个人纷纷收集购买民间艺术制品或制作秘方,致使民间手工艺资源大量流失。三是缺少展示、销售平台。由于缺少必要的宣传窗口、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新平县众多的优秀民间手工艺品目前最真实的写照。
    “继承与创新、市场与保护、产业与集群的问题,是目前新平民间手工艺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化忠表示,新平一些民间手工艺品,由于缺乏市场而逐渐萎缩,如果没有创新的东西很难可持续发展,也难吸引年轻人加入,而缺少年轻人就很难有好的创新思维。如果没有艺术品位的东西,离市场会很远,但是,作为新平本民族的传统工艺,我们有责任保护与传承。因此,要坚持做下去,要做精品带动产品,做产品支撑精品。还要有大师的支撑,通过大师带动,点亮一盏灯, 染红一片天。企业要做大并走出去,要跨行业融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与当地举办的各种活动相结合,才能健康发展。
    “电子商务是商业中不可逆转的形式,区别只是早晚。”中国电信“天虎云商”云南区域总监周晟坦言,他们这次给了新平县50个商户名额,文化商户可以在专业培训师的带领下,就电子商务运营、农村电商、跨境电商运营管理等进行理论培训、现场观摩和实操训练。希望新平的传承者们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商海中遨游,学会对市场、产品、消费者的把握。
    目前,新平县确立以花腰傣文化、哀牢山茶马古道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品牌,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加快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
    为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手工技艺,新平县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发挥协会作用,提升手工艺整体水平。通过成立花腰傣手工艺品协会和花腰傣服饰协会,加强管理和市场衔接,产品销售相互补充,抱团发展。二是出台保护政策,强化保护措施。制定出台《新平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新平县成功申报74名传承人和7名民族民间工艺师。三是制定扶持奖励办法,推进人才培养。2008年,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项目储备重点围绕哀牢山、红河谷自然资源和花腰傣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2012年以来共扶持奖励民间艺人和工艺师71人,扶持奖励资金34万元。四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和艺人参展。出台了相关的参展补贴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调动了大家的参展积极性。如今,以“花腰傣”文化品牌为代表的手工艺品荣获国家、省级多项大奖。在第五届泛亚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傣雅纯银女装”获金奖;在首届全国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上,“花腰傣手工桌布”获金奖、“傣雅纯银女装”获银奖;“花腰傣土锅”获银奖。
    自2011年以来,新平县两个投资规模总额达15亿元的“彝族文化园区”和“花腰傣文化园区”相继开工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夯实基础、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丰富产品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平文化产业发展焕发了新的气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