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两道亮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社会安宁,这就是民族团结! 8月9日,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主席王正伟向承办单位代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赠送了象征着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挂毯。 成功举办这次少数民族体育盛会,正是内蒙古社会安宁、民族团结的生动体现。 在内蒙古,社会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各族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在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民族感情进一步升华。 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在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把内蒙古打造成社会安宁的亮丽风景线,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 “火车站突发恐怖事件,10余名暴徒持刀砍杀无辜群众,各部门立即前往处置!”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枕戈待旦的武警、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迅速奔赴现场,展开抓捕、营救、救护等任务。近年来,模拟处置暴恐事件的应急演练,在内蒙古各地频频举行。反恐精英们在展示过硬本领的同时,提高了反应速度和协同配合的默契度,“无预案”的演练更具实战色彩,当场应对各类突发意外。 “草原110”建成以来,内蒙古边防总队几乎所有的大案要案的侦破,都有它的一份功劳。 “有两个骑着摩托车的陌生人往边境方向走了!”去年8月3日13时,正在执勤的陈巴尔虎旗边防大队白音哈达边防派出所民警赛吉拉呼接到牧民官其格的电话后,立即处警,成功制止越境事件的发生。 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以“草原110”为抓手,大力创新边境治安管理工作,因地制宜地推行了“夫妻搭档”、“蒙汉搭配”、“驻矿包点”等多种配警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与草原牧区社会相适应的警务模式,通过开展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攻坚战,集中整治了偷渡、贩枪、贩毒、走私、非法出入境等突出问题,确保了边防辖区的治安稳定。 在呼和浩特市清泉街社区法务室,法务工作者张俊伟每天忙忙碌碌。他“忙着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并始终坚持“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的原则。 在张俊伟化解的矛盾中,既有不少老问题,也有许多新问题,什么邻里纠纷、业主与物业公司矛盾、遗产继承、新增建筑占绿地之类,不一而足。这类纠纷牵扯各方实际利益,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仅靠“讲讲人情,摆摆关系,和和稀泥”的传统办法,已不灵验了。如今的社区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法律知识,还要察言观色,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作为一名法务工作者,要看得了瞪眼,听得进抱怨,有委屈泪水,也有自豪快乐,工作虽琐碎,但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张俊伟说,唇枪舌剑、哭笑谩骂、撕破脸、动手脚,在小区里遇到这样剑拔弩张的情景,人们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对法务工作者来说,却要把浓浓的火药味吹散,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综合组审判长刘洪舫,在工作岗位多年。令她记忆犹新的是,高院每年接待来访群众上千人次,其中不乏重度残疾人和极度贫困的农民工,这些群众有时无法负担上访期间的正常食宿和车票费用。为了敞开大门接访,确保上访群众合法维权,高院探索建立了小额信访救助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群众给予一定数额的救助金,确保当事人上访后能顺利回家。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说:“内蒙古深入实施‘平安内蒙古’建设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在扎实开展‘大接访’行动中,全面排查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信访改革,信访形势平稳向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和各类专项整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风险防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隐患,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事故。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民族团结的模范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上世纪50年代,内蒙古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 上世纪60年代,内蒙古以草原母亲博大的胸怀,收养了3000名上海孤儿。仅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就有800多名孩子找到了家。草原母亲的乳汁哺育他们长大,草原上凛冽的风雪将他们锤炼成地道的内蒙古人,草原牧民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民族大爱。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曾经收到了一封来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的特殊来信,信的内容让很多人为之动容:“40多年前,我们这些嗷嗷待哺、生命垂危的孩子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被送往大草原,来到了蒙古族阿爸阿妈身边。现在我们已经植根于这片绿色的土地,融入了各民族大家庭,并过上幸福、美满、和谐的生活。在电视里看到地震灾区的同胞们遭受着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大家都很痛心……”写这封信的就是当年被送往草原的上海孤儿。在得知地震使很多孩子失去父母后,他们中的很多人四处询问收养孤儿的条件。他们想法质朴而简单:要像蒙古族阿爸阿妈那样,抚养这些孩子健康成长。 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东苏嘎查,96%的村民是蒙古族。在这样一个嘎查,却有一个汉族的荣誉村民,他就是兴安盟科技成果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孙久仁。他依靠科技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并把民族团结工作做到农牧民的心坎上。 2000年,孙久仁被兴安盟科技局派到东苏嘎查搞大米基地建设。孙久仁全身心投入到团结带领全嘎查群众脱贫致富工作中,他从黑龙江、吉林引进水稻品种,推广给村民;他争取到不少项目资金,为嘎查修了路,打了27眼机电井,盖了87栋育秧暖棚;他给村民办技术培训班,手把手地教种养殖技术,还领着他们出去参观,开阔眼界…… 过去东苏嘎查的水稻亩产只有八九百斤,经过孙久仁十几年如一日不懈的努力,现在都在1000斤以上。2000年,嘎查的人均收入只有1600元,目前达到了6700元。 孙久仁把民族团结的工作落实在日常的点点滴滴小事中。村民马小红的妻子脑出血,做手术需要一万元,他自己拿不出来,就找到了孙久仁。孙久仁二话没说,当时就借给他8000元,还一再嘱咐:“够不够?不够了你尽管说!”村民恩和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日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却苦于费用太高。孙久仁知道后,主动送去一万元进行资助…… 乌拉特后旗地处祖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随着乌拉特后旗前几年围封转移、撤乡并镇政策的实施,边境群众大量内迁,边境地区的人口减至900多户2600多人。边境地区的商店内迁或者关张,仅存了12家个体小卖部,边民群众购物难的问题凸显。 当边境牧民遇到困难时,乌拉特后旗边防大队充分发挥自身民警担任村官和走访优势,安排官兵开展了了解牧民生产生活存在困难的调查活动。 “作为公民,为边境地区维稳和管控做贡献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我们犯愁的是购物太不方便了,一忙起来,连点蔬菜都吃不上,这就不要说了,关键是遇到家里人生病,想送到医院太困难了。”牧民巴特尔心事重重。 乌拉特后旗党委、政府和边防大队很快达成共识:开通爱民固边直通车,为边境地区牧民解决购物难、就医难的问题! “您好,这里是巴音前达门边防派出所,请问您有什么需要?”4月27日,巴音前达门苏木牧民巴雅尔给边防派出所打电话时,干警问道。 “我家没菜了,想请边防派出所帮忙买一下。”巴雅尔说。 “您说,需要什么,我记录一下。”姜兴超说。“就要点蔬菜,山药、黄瓜、茄子什么的,都稀罕了,看着买吧,每样要个三五斤。”巴雅尔说。 “好,我都记下了,一定给您买新鲜的!”第三天,巴雅尔家收到了新鲜的蔬菜。 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全区各地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87个集体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从1983年到现在,内蒙古共召开8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1580个集体被自治区政府表彰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192人被自治区政府表彰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