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及周边全貌(图片来源:资料图) 穿着一身稍褪色的中山装,戴着一顶深蓝色“干部帽”,陈家滩村文化站管理员靳老汉向记者介绍村民的杰作:橱子形佛龛、门楣木雕、松木翠鸟挂件、挑头砖雕…… 离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不远的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陈家滩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780户,近些年,七成人家重新拾起老辈人传下的藏式银铜器加工、木雕、古建筑手艺。 28岁的郭耀邦用油纸夹着薄如蝉翼的金箔,小心翼翼地贴在一件黄铜打制的龙首上。像郭耀邦一样,鲁沙尔镇银铜器加工蔚然成风,银壶、银碗等器皿,辫饰、耳环等佩饰,供器、转经轮、净水壶等寺院法器,因光亮、轻柔、质朴的特色,被中国官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少时,郭耀邦曾在塔尔寺附近学过三年银匠,后来又去西藏学铜匠,当在塔尔寺旁一家银铜器工艺品厂历练数年后,郭耀邦看准“非遗热”,便将自家的庄廓院改造成一个家庭作坊,创业当老板。 郭耀军现在在当地小有名气,打制的宝瓶、法轮、金顶、佛塔等藏式银铜器,不仅畅销青海本地,还进入了甘肃、四川、西藏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像今年夏天,我请了三十多个工匠,有时候还忙不过来。” 靠着这门非遗手艺,郭耀军年收入眼下能以百万元(人民币,下同)计。他还将银铜器照片发到微信里做宣传,“外地客人看到,也会打电话订货。” 陈家滩木雕分建筑、家具、宗教、观赏等几类,精美细致,兼具汉、藏风格。据说,陈家滩人曾参与塔尔寺大金瓦殿、班禅行宫的修建。如今,在陈家滩,古建筑队多达20余个。其中,掌握木雕和彩绘手艺的靳玉发,与十几位村民搭伙成立的古建筑队,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靳玉发家里,房子的门窗和吊顶用上好木料雕琢,美观别致,当中的一间房,是靳玉发雕琢的一座镂空木质佛龛,里面供奉着一幅唐卡。谈起现在的生活,妻子周慧芳显得很满足,“他一年能挣个二三十万,我在家里操持家务,带好孩子就行。” “人们都怕露富,不愿多说自己的收入,但在附近乡里来算,我们村是个小康村。”69岁的戴洪录指着村口的一排“银铜器加工一条街”说,正是因为塔尔寺的缘故,很多人慕名前来采购佛教用品。“说起陈家滩,人们就知道这里有银铜器和木雕,是我们托了塔尔寺的福了。” 现在,四家从陈家滩发家的手工艺企业,已入驻离陈家滩不远的中小企业创业园。该园区负责人李增玉介绍,仅这四家企业,今年产值估计在3000万元左右。“入园后,企业‘鸟枪换炮’,产业规模不仅增加,政府也给企业提供各种便利。” 郭耀邦计划明年也成立自己的公司,以“仁青工艺”命名。他说,发展老辈人留下的这门手艺,并靠它致富,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 如今,陈家滩村所在的鲁沙尔镇,以塔尔寺酥油花、银铜器加工、皮影、木雕、唐卡为载体,以塔尔寺佛光路和西塔高速为主线,打造的10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廊道已渐具雏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