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铜仁市召开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誓师大会,确定了作战图,立下了军令状,吹响了总号角,在黔东大地上发起脱贫攻坚大会战。“要以贫困不除愧对组织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这是铜仁市做出的庄严承诺。 破釜沉舟决战贫困白墙黛瓦的民居沿江铺展,停车场、休闲广场一应俱全,碧江区漾头镇的九龙村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新景象。3年前,这个背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洞、前临锦江的村子,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面对贫困一筹莫展。近年来,该村依托毗邻九龙洞景区的独特优势,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精准扶贫,通过抓产业促发展,抓旅游促增收,短短3年时间,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长到8000多元,499人脱贫致富。像九龙村这样通过精准扶贫走上致富路的村寨,在铜仁市还有许多。2015年,铜仁市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9.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49%。然而,贫困依然是铜仁市发展最大的“短板”,目前。该市仍有89万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山高谷深的农村,没有资源优势,没有产业支撑,脱贫难度大。“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意味着铜仁在“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要减少17.8万贫困人口。形势紧迫,任务艰巨。要让深居大山的数十万群众摆脱贫困,需要有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念,更要有明确的思路、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说,只要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持抓脱贫攻坚就是抓发展的清醒头脑,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必胜姿态和坚定决心,坚持“干”字当头,一天一天干下去,锲而不舍抓下去,就一定能够撕掉贫困标签,就一定能够如期决战决胜贫困,就一定能够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症下药精准扶贫家住江口县黑岩村的罗桥林,今年4月举家搬迁到了位于县城凯德街道的生态移民小区,他在小区做起了保安,每月有1000多元工资。“以前住在山上,各方面都极不方便,种地是一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罗桥林笑着说,现在搬到了移民小区,水电有保障,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是铜仁市部分农村的现状。对此,铜仁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通过实施农村集中建房、生态移民等,“十二五”期间,共有2.8万户12万人搬出大山,改善了生活环境。补齐贫困“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找准脱贫的路径和措施。易地扶贫搬迁便是一条捷径。“十三五”期间,该市明确提高贫困户搬迁比例和搬迁补助标准,确保全面完成30万人搬迁任务。该市坚持把“五个一批”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路径,突出抓好“两有户、两因户、两无户、两缺户、两困户”脱贫攻坚,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主抓手,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此外,该市还创新扶贫方式,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铜仁市把产业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抓手,作为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针对贫困人口贷款难问题,开发了“三权贷”、“精扶贷”等金融产品。该市还深入实施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战术支撑。 军令如山“干”字当头贫困的实质就是不发展或慢发展,抓扶贫就是抓发展。铜仁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要用心、用情、用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该市坚持把“扶贫云”建设作为精准脱贫的第一基础,抓好“脱贫云”、脱贫大数据建设,做到把脱贫对象搞精准、把原因搞清楚、把管理搞规范,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紧紧扭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这五个关键,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扶贫开发推进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该市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市、县、乡三级分别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军令状”,层层落实责任。铜仁市提出,要做到“十三五”规划围绕脱贫编、资源围绕脱贫聚、项目围绕脱贫建、干部围绕脱贫“干”,力争“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突破一万亿元,为脱贫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夏庆丰表示,要把提高脱贫成效、群众认账作为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第一标准,通过扶贫攻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让全市群众享受到不含水分、不折不扣的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的第一路径“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扶贫途径:教育;旅游;电商;医疗;金融 万山区中华山村产业引领贫困户动起来 本报记者成嘉廷杨聪 深冬的中华山村,静谧中透着蓬勃生机。一座座大棚,一排排菌棒,孕育着脱贫致富的希望。 “我们培育的50万棒黑木耳总产量达50吨,每吨市场价5.6万元,年产值达28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及成本,纯利润约100万元左右,172户扶贫户户均将实现分红3000元以上。”村委委员杨幸福算了笔账。 村支“两委”引路,用好扶贫资金,成立合作社发展食用菌产业,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并入股分红,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的脱贫之路走得铿锵有力。 脱贫先识贫。该村进行扶贫对象识别建档立卡,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最终审批确定了扶贫对象户172户464人。“ 以前,扶贫资金都是分到贫困户手中,那点钱什么都做不成,钱一用完又贫困了。”为了让扶贫资金发挥更大作用,让贫困户真正脱贫,该村支书毛照新带着村干部到浙江省取经,决定带领村民发展黑木耳产业。 在乡党委、政府的协调和鼓励下,村支“两委”贷款60万余元,整合精准扶贫“先行先试”示范村项目资金100万元,村集体资金30万元,建大棚、建厂房,发展黑木耳产业。 脱贫难,路子对了就不难。按照“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村委会带头组建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将全村172户贫困户吸纳为社员。 172户贫困户通过享受的扶贫资金入股,并纳入分红范围,原始的扶贫资金不纳入分配,用于下年脱贫发展,产业见效后参与分红。 贫困户直接参与到合作社产业规划、日常管理、生产和监管等,做到自主实施和决策项目,从原先的政府主导变为农户主体,从被动扶贫变为主动参与脱贫。 中华山村创新推行了精准扶贫“622”分配机制,纯利润的60%用于贫困对象分红,20%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运行成本和管理人员的奖励。“ 村支两委用扶贫资金发展产业,紧紧绑定贫困户,产业做起来了,我们贫困户除了有务工收入还可以分到红利,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没有想过。”一位村民说。 贫困户舒兴芬家有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丈夫9年前因车祸去世,家里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以前没有产业时,只能到周边打散工。现在好了,每天就在家门前上班,既能照顾老人,照看孩子,在基地里务工收入还有保障。” 目前,中华山食用菌基地达1200多亩,建成食用菌简易大棚26座1960平方米,食用菌栽培面积80余亩,已建立了2家公司6家合作社。 该村还由合作社生产菌种、菌袋,发放给贫困户进行生产,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这种生产模式,两头在合作社,农户在中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贫困户的生产风险。 江口县打“组合拳”群策群力拔“穷根” 葡萄产“三金”:土地入股红金;流转土地租金;基地打工薪金 本报记者成嘉廷杨聪 遍山石旮旯,“生”出许多水泥柱子,一根根粗壮的葡萄树扎根石缝,顺着架子生长、攀延。远远望去,好似给石山披上了一层“绿毯子”。 江口县凯德街道黑岩村,曾经石漠化严重,极度缺水,庄稼三年两不收,很多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 变化,得益于精准扶贫。该村精准定位扶贫对象,对贫困户和低保对象分类建立了信息档案,探索实施“双线合一”,摸清了贫困户类别、致贫原因及数量分布,实行分类管理。 扶贫,离不开产业支撑。黑岩村引进大户在石旮旯里试种葡萄,短短几年,小葡萄成了扶贫大产业。目前,全村有8户大户种植葡萄,总面积1800亩。还带动周边的凯市、双岑等村,发展葡萄大户18户,种植葡萄1300多亩。 村支书罗鹏介绍,村民增收有多种方式。一是土地入股有红金,大约涉及12户,到葡萄收成时按2:8比例参与分成;二是流转土地得租金,每亩土300元、田400元的标准,每隔5年每亩加100元;三是在基地打工得薪金,仅葡萄种植大户黄新的基地最多时用工就达80多人。 以产业化扶贫为抓手,主导产业保脱贫、辅助产业帮脱贫、长效机制推脱贫,黑岩村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去年减贫人口13户48人,今年计划减贫人口50户208人。 黑岩村只是江口县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江口地处梵净山下,虽然自然条件较好,但大多数贫困村和黑岩村一样,位于高山和半高山区。目前,该县仍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80个,占了一半;有精准扶贫对象14478户4.7万人,贫困发生率22.11%。 该县坚持打“组合拳”,精准发力,分类扶持,努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一步,精准识别机制,让扶贫对象精准。第二步,精准帮扶机制,让帮扶主体精准,包村联户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第三步,组合帮扶机制,让帮扶措施精准,促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该县探索把涉农资金、扶贫资金转化为贫困群众的股金,与群众的土地一并入股到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按入股比例分红给贫困户。在黑岩村,村里与种植大户签订合同,建立800亩精准扶贫示范基地,由扶贫资金予以扶持。基地见效后,将分到的红利中的两成作为基地内农户的土地租金收入,剩余部分红利分给贫困户,另外一部分作为村级集体经济。 在“三步走”基础上,该县进一步升级,实现精准识别逐步实现由卡到簿的完善,精准扶贫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的拓展,扶贫资金效益发挥逐步实现由单一向多赢转变。 眼下,江口县正在积极探索“飞地扶贫”。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一些不具备搬迁、不愿意搬迁,又不适合发展产业的地方,将其扶贫项目及资金,以股金的方式异地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发展效益较好的地方和企业,让优势发展区域带动相对落后地方。目前,主要围绕养鱼和养猪两个产业开展试点。 玉屏自治县精准施策2万余人实现精准脱贫 玉屏自治县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大攻坚,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进村入户访民情问民意,助力精准脱贫。图为朱家场镇干部在木弄村走访。通讯员洪敏摄 玉屏自治县启动以“突出产业发展,抓精准致富;依托民情系统,抓精准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抓精准落实;推进电子商务,抓精准提质”的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截至11月中旬,全县完成3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522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贫困人口发生率较2014年下降11.93%。 玉屏自治县是“中国油茶之乡”,利用这一品牌优势,该县抓油茶园区建设,成功打造了以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茶花泉景区,带动了景区周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16家,月均销售收入达5万元以上;并带动了景区周边休闲垂钓、农业观光、林下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 同时,该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引进了广东温氏集团到该县发展畜牧养殖产业,采取“自己出一点、村里支持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畜牧养殖产业,以“公司+家庭牧场”的订单养殖一体化模式,发展了一体化生猪代养户或家庭牧场307户,投苗4万余头,已出栏商品猪7980头,每个养殖户实现纯收入10万元左右。 县里成立贵州农特安生态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和贫困户建立合作协议,引导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水果种植、大米加工等,建成了农产品生产基地20余个,由公司进行统一包装对外销售,带动了贫困户实现共同富裕。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50个,解决了村民“买难卖难”的问题。 该县建立健全扶贫工作民情电子信息系统,详细登记农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意愿,切实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等。自今年8月启动精准扶贫走访贫困户工作以来,先后有3000余名干部深入到农村开展扶贫走访慰问,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 此外,该县还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治理,实现了农村100%通自来水;实现100%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工作,村村通公交车;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农村数字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100%,成为全省创新基层文化服务体系试点县。(通讯员刘敏俊) 今年,武陵山贫困母亲创业扶助项目在印江自治县实施,图为峨岭村的贫困母亲田翠容忙着在林子里喂鸡。通讯员左禹华摄 印江自治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帮扶助脱贫 走访慰问困难群众、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到省直部门协调项目……今年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接过帮扶印江的接力棒后,帮扶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促膝谈心、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 今年年初,帮扶队冒着严寒前往朗溪、合水、木黄等乡镇了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等情况,与干部群众促膝交谈,深入交流,并详细记录每家每户生活生产状况、发展意愿。 帮扶队领着村镇干部为道路硬化、机耕道选址、供水管道铺设等丈量距离、测绘线路,与技术人员、村支“两委”协商、比对建设方案,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在实施木腊村小昔场至三角庄机耕道时,为减少挖掘机来回加油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在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帮扶队干部与群众通过肩挑背扛,将挖掘机所需柴油、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一点点运到施工现场。 如今,小昔场至三角庄组6.8公里的机耕道已初见雏形,公路两侧近千亩荒地因公路连通吸引了不少种植大户,其中不少合作社已着手与村委会、群众洽谈土地流转租金问题。 一年来,帮扶队为群众生活用水、农田灌溉、道路建设、路灯亮化等项目来回奔波。为争取兴旺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工作队往返于镇、村之间,更是多次自费到市、赴省跟踪对接。 通过帮扶队对接、沟通,成功将板溪镇凯塘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兴旺村民族文化传统村落发展等项目挤进规划盘子。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牵线搭桥下,联系企业为合水镇新旺小学捐赠资金6.27万元及部分文体用品。局党组动员干部爱心捐款9400元,局党组及局下属3个党支部党员干部与11户困难群众家庭孩子结成帮扶对子。 截至目前,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帮扶队帮扶合水镇木腊、兴旺两村,协调并成功组织实施通组道路硬化2.1公里,建成机耕道9.2公里,完成村寨路灯安装130盏,协调资金30余万元完成木腊村村委会、兴旺村小学校舍维修等。通过引导雁归人员回乡创业,已在木腊、兴旺两村发展林园、果园养鸡场200亩,建成猪羊牛圈舍2000平方米,养殖香猪300余头及其它家禽万余只。 帮扶队共帮助印江协调项目20余项,涉及资金1285.4万元,争取到位资金1010万元,募集社会爱心资金9.96万元,发放慰问金3.24万元,走访慰问群众237户548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