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白水村两委依托该村山清水秀、风景旖旎的自然优势及民族工艺优势,大力推进农文旅产业发展,让群众吃上“旅游饭”,为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了新的路子。 一条“断头路” 牵动万人心 白水村与玉屏自治县田坪镇田冲村相邻,白水至田冲,是水尾镇白水、于河等5个村的群众到湖南新晃县、铜仁市的必经之路,否则要迂回50公里。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交通发展,修通了水尾镇至于河小学15公里的旅游路,“铜(仁)—大(龙)高速”田坪镇出站口也修通了至龙鳌河的连接路。但白水村与田冲村之间,虽只有1100米,公路却没有修通,成了“路梗阻”,被老百姓戏称为“断头路”,既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又给龙鳌河旅游带来不便。因此,修建这条路成了白水村两委的当务之急。 2013年底,农民工李元进回乡投资300余万元在龙鳌河畔建起岑巩县沁园饮用水厂,但由于公路连接问题,加大了水厂的运输成本。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和水厂的交通问题,村两委积极协调 沁园水厂负责人李元进出资50万元,组织群众集资10余万元,共同修建“连接路”。 “修通了公路,以后我到湖南卖牛再也不会多绕50公里的路程了。”看着新建的8米宽的旅游公路,白水村流洞一组的养牛大户黄文军高兴地说。如今这条路车水马龙,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 一门老手艺 带富一村人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由于古代中原战乱,一些中原造纸艺人纷纷逃避到白水村,以造纸业为生。 明代末期,侗人黄姓由湖南靖县迁入白水村,引进四川舀纸工具帘子和竹麻造纸工艺,开窑舀纸,至今已传承了21世人,四百余年。历史上这里就有以火纸为市的街坊,一直沿袭至今,每逢五逢十开场贸易。这里生产的“绵纸”用于办公、教学、印刷、包装和民间抄写文书等。据统计,目前仅岑巩就发现地契、税契、家谱、傩戏唱本等“思州文书”达2万余件。 “工序七十二道半,还有打烧不能算。”这是当地人的造纸秘诀,生产工艺简单的“火纸”,如今主要用于民间祭祀、祭祖和节庆等,使火纸技艺得到空前传承与发展,产品远销湖南、广西等地,供不应求。不仅成为当地农民创收技艺,还是乡村游的一大特色。 目前,白水村有300余家农户专门从事古法造纸业,户均增收4万元左右。 一套村班子 激活旅游业 “从白水村到于河村这段河道,我们准备搞漂流,在河岸边设计成游泳池,古法造纸景点,百亩荷花观赏区……”在白水村两委的墙壁上,一张旅游规划图跃然眼前。 “感谢村里带领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把农田改造成荷塘,不仅旅游业带来增收,而且荷塘养鱼、莲藕也有很好的市场。”来到白水村百亩荷塘,游客络绎不绝,白水村岩山角组贫困农户黄贵堂高兴地说。 为推进旅游扶贫,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前做好工作,围绕旅游产业做文章,发动岩山角、黄土榜等近70农户的耕地进行流转,实行综合“捆绑”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由村干带头,规划建设古法造纸观赏景点,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2015年,该县投入1000余万元修建了上下码头,投入200万元打造的两艘游船已下水迎客,让龙鳌河旅游得到篷勃发展。 “我养殖场的鲤鱼市场很好,每斤25元。”如今,白水村引导贫困农户发展水产养殖,年创收10万元的水产养殖户刘高文高兴地说,目前,全村发展水产养殖户近10户,预计创收60万元。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村民黄贵彪投入10万元在白水村建成“农家乐”沁水鱼馆,不仅让游客品尝龙鳌鱼的佳肴美味,而且还带动10余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