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县城新貌。 蓝色黄河美丽永靖 兰永沿黄河快速通道穿越黄河三峡景区。 陇上江南太极岛 永靖县黄河水电博览园。 永靖县委书记 尹宝山 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自贤 永靖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西临青海省民和县,东北连兰州市和临洮县,南与临夏、东乡、积石山县隔黄河相望。全县辖17个乡镇、152个村(居),总人口20.8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7万人,占总人口的13.78%。全县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总耕地35万亩(计税面积),年平均气温9.9℃,年降雨量260毫米,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 交通条件便利。境内公路、水路、铁路齐全,国道309线、213线、109线穿境而过,兰永沿黄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县城刘家峡距省城兰州市只有1小时车程,距青海省西宁市2.5小时车程,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主要通道,处在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兰州都市1小时经济圈核心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快捷,发展潜力巨大,区位优势突出。 水电资源充沛。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建有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4座大中型水电站和白川、福川、英东3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万千瓦,年发电103亿度,占全省水力发电量的近30%;水域面积32万多亩,总库容60多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储量的20.9%,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西北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人文底蕴深厚。县内驻有刘家峡水电厂、刘化集团公司、水工机械厂等10多家中省企业,聚集着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工农文明融合,南北思想交汇,对外包容性强。县城刘家峡闻名国内外,邓小平、胡耀邦、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先后视察指导,胡锦涛同志曾亲手参与修建了刘家峡、八盘峡两座水电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7年时间。 文化遗产众多。永靖是中华民族黄河古文化早期的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也是黄河古文化积淀最集中的地区,有丰富多彩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辛甸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迹,被列为“中国傩文化保护基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歌考察采录基地”,被誉为恐龙之乡、彩陶之乡、傩文化之乡。 成就展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永靖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永靖大地呈现出了一派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而今,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新永靖正屹立在陇原大地。 自治州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56年,全县农业合作社在互助组基础上向高级合作社转变,个体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1957年至1976年,实行计划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召开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永靖县跟全国一样,工作重心全面转入经济建设,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生产热情,永靖县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79年至2012年的30多年时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45.39万元增至450971万元,年均增幅为30.73%;工业总产值由345万元增至676749万元,年均增幅为28.75%;农业总产值由4170.53万元增至82282.19万元,年均增幅为10.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25万元增至42363万元,年均增幅为11.72%;粮食总产量由41198.7吨增至110030.4吨,年均增幅为3.33%;人均口粮由172公斤增至679公斤,年均增幅为4.6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9元增至3161元,年均增幅为9.31%;财政收入由250.6万元增至50793万元,年均增幅为19.39%。 30多年来,永靖县突出项目拉动、产业带动、政策促动发展战略,实施了一大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项目,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农业发展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脱毒马铃薯为重点的旱作农业技术在东西山区得到大面积推广,至2012年底,全县旱作农业推广面积达到2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达到8万亩,经济林面积达18.8万亩,百合留床面积3.1万亩,农业合作组织达到53家,农业实现了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粮、经、草、畜多元化发展的转变,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基地化、商品化生产的转变,由低产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升。 二是生态建设规模空前。以梯田建设和库区绿化为重点,大搞生态建设,全县造林绿化面积达53.4万亩,种草面积达到10.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5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2.8%,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是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先后建成并改造升级兰刘公路、刘白环县公路、折达二级公路,提升改造村社道路,全县公路总里程达889.7公里,17个乡镇全部通了等级油路(水泥路),川塬区75%的村、山区61%的村通了等级公路,农村通达能力和通行条件有效改善。 四是电力通讯成绩斐然。随着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炳灵峡4座大型水电站和城乡电网建设工程的实施,全县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99.6%,实现了农民用电“村村通”和城乡“同网同价”的目标。通信干线覆盖全县17个乡镇、140个村,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信体系。 五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力推进古城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编制完成了县城第一轮、二轮总体规划,先后对县城主干道进行了拓宽、改造、铺油,新建了黄河大桥和太极吊桥,开通了南北滨河路,建成了黄河文化广场,开通了环城公交车和乡际线路车;配套建设了新区文体中心、水景公园、如意公园、生态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了县城居民天然气入户工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至2012年底,全县城区面积增加到6.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4.95%,县城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刘家峡已发展成为兰州近郊的新型旅游城镇。同时,大力推进农村集镇改扩建,8个乡实现了撤乡建镇,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六是旅游龙头带动作用逐渐显现。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做旅游开发文章。“十五”以来,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拓宽、改造、新修了通往各旅游景点的道路,开发建设了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丹霞地貌、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三峡湿地太极岛、水电站现代工业、高峡平湖、枣园新村等精品景点和鸿瑞假日大酒店等10家旅游宾馆。大力发展以湿地观光、田园采摘、休闲渔业、农家餐饮为主的生态旅游,引进投放了一批水上游乐项目,黄河三峡对外吸引力逐步增强。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全国龙舟拉力赛、中华龙舟大赛、黄河三峡旅游文化艺术节等10多次大型旅游宣传促销节会,每年坚持举办草莓采摘节、红枣采摘节、垂钓比赛、游泳比赛、吧咪山登山节、冬季观鸟节等特色节会,使黄河三峡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入境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2011年全县游客接待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8.8万人次。 十八大以来发展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总体发展思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谋加工利、挣劳务钱、往好处搬”的扶贫开发路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5.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2.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7.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4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2元。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内通外联、进出分离、便捷高效的路网结构初步形成,兰永沿黄一级公路、折达二级公路、县城至三塬二级公路、岘塬至转导国防路等10条重点道路工程建成通车,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374公里,全县92%的通村道路、川塬区90%、山区70%的村社巷道实现水泥硬化;安全人饮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农业保灌区面积不断扩大,节水灌溉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县城建设扩容提质,滨河美丽小城展露新姿,古城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并举,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县城城区面积由6.2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品位和中心带动能力大幅提升,全县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38.92%提高到46.5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加强,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实施了县城南山、尕塬后山、黄河水电博览园面山绿化和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等一批生态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25万亩,新修梯田15.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脱毒马铃薯、无公害蔬菜、经济林、百合、草食畜牧业等特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川塬区大力发展高效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面积达6万亩;西部山区大面积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脱毒马铃薯为重点的旱作农业,东部山区百合种植面积达到4.4万亩;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黄河水电博览园建成投入使用,向阳码头至炳灵峡口旅游公路建成通车,炳灵寺石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炳灵石林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三峡入围全省20个大景区,成为首批重点打造的八大景区之一,黄河三峡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分别以25%的速度递增。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两高”企业关停并转,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先后筹资10亿元实施了川南小学、太极幼儿园、移民小学、太极初级中学、永靖中学迁建等一批重点教育项目,新建和改建中小学43所、幼儿园12所,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明显好转。加快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完成10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医疗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建成城镇廉租房3832套、19.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305套、1.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旧房、残困户危房改造1.7万户。推进文化惠民工程,86个村建成了较高标准的文化广场、体育场和文化活动室,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旅游产业发展迅猛。黄河三峡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总面积214平方公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十大石窟之一的炳灵寺石窟,亚洲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刘家峡恐龙地质公园和炳灵丹霞地貌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有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座高峡平湖,有黄河中上游最大的人工湿地太极岛等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县上以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全面加快以刘家峡、盐锅峡库区为重点的景区建设。黄河水电博览园、恐龙博物馆等重点旅游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动工建设了黄河明珠、福门开元等一批星级酒店,道路、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初步改善,为黄河三峡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动力,黄河三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2015年,接待游客323.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3亿元,占到全县GDP的39.98%,已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农特产品优势明显。永靖县是全国农业生态示范县和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初步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百合、洋芋、花椒、果品、红枣、优质牧草、水产养殖等八大特色产业基地,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达到8万亩,西(甜)瓜、番茄、黄瓜、番瓜、茄子、大白菜、辣椒、草莓、花椒、马铃薯、百合、苹果、红枣和甘蓝14个农产品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年生产各类商品蔬菜15万吨。水产养殖5528亩,年产水产品2811吨,规模养殖户179户,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日益显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 永靖县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级领导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项目重招商”的思想,围绕黄河三峡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和互惠互利的对外开放政策,以生态旅游、宾馆商场购物、水电开发、房地产开发、天然气输送、优势农业、矿产开采、工业产品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为重点,坚持上争、外引、内聚并重,全力争取国家项目,扩大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金,全方位开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参加兰洽会、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等各类节会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论证一批、储备一批、推介一批、洽谈引进一批、落实建设一批的目标。同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放宽非公经济准入条件,提高审批和办证效率,对重点项目的审批实行现场办公、“一站式”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十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7个,总投资11.4亿元,落实资金5.79亿元,资金到位率达50.8%,新建了炳灵酒厂、英东水电站、刘家峡明联水电站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效应大的骨干民营企业,投资17.54亿元的炳灵水电站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引进实施千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84个,总投资64.72亿元,完成投资32.2亿元,其中实施福门酒店、白川、福川水电站等上亿元项目20个,总投资51.1亿元,完成投资23.29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招商项目65个,总投资158.27亿元。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三五”展望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揽,坚持发展当先、教育优先、旅游领先、生态率先、清廉首先、创新争先,抓主抓重,勇于担当,奋力而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与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五年后达到57.36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五年后达到1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保持在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以上。通过五年的努力,城乡基础瓶颈制约基本消除,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公共治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努力把永靖建成有机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健康养生养老服务基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旅游名县。 临夏州成立以来的60年,是20万永靖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60年,是不断探索和发展的60年,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60年。而今,永靖县已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和谐永靖、共建小康社会已成为全县人民共同的心声,建设和谐、富庶、文明新永靖的号角更加催人奋进,鼓舞人心。 本版摄影 史有东 侯奇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