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民族地区如何推进特色产业扶贫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民族报 郭景福 赵奥 参加讨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提出了“精准扶贫”以及与之相关的“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等扶贫理念,其核心要义是集中各方资源,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改善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民族地区是扶贫攻关的主战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在我国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下,研究和探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的有效机制和路径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应坚持市场化竞争原则
    特色产业是区域内具有资源禀赋和品质优势的产业,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特有的资源环境、地理区位、文化和历史,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加工制造业、民族医药产业、特色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等特色产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生态视角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我国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的最佳选择。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具有市场性、地域性、民族文化以及生态可持续特性。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培育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就是把特色资源、地理区位、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优势转化为经济、市场优势。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具有一般经济和一般产业的属性,其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培育市场竞争力,培育“自生能力”,这样才会具有持续的精准扶贫功能。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供与求”,企业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市场需求。因此,民族地区在选择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凡是能由市场决定的都交给市场”,培育具有“自生能力”的特色产业,即在一个自由、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不需要外力的扶持保护即可预期获得正常利润能力的产业。根据产业竞争力战略分析框架,应关注资源与产业的价值性、稀缺性、难模仿性和组织性四个方面,即民族地区培育发展的特色产业(产品)一定要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同时生产加工工艺要具有难模仿性、企业价值链活动要具有嵌入协调组织性,这样才具有可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
    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大多是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传统企业对农业生产过多关注生产和加工环节,不注重市场调查,不关注市场趋势,没有客户订单就随意种植或养殖,遇到市场滞销就损失惨重。一定要用工业生产的理念来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用工业的思维和设计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应从选种、种植养殖、收获、仓储、加工到品牌提升、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等多个方面将其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互补发展,形成高效完整的产业链,提升特色农牧产业市场经济效益和扶贫的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做细做实精准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一些民族地区建立了特色产业到村镇、到户的精准扶持机制,取得了一定扶贫成效。如,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2016年全旗建档立卡贫困嘎查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396人。该旗旗委、旗政府鼓励引导每个嘎查培育1-2个优势主导产业,帮助和支持每个牧户培育1-2个主导特色产业,扶持建立了“企业+基地+合作社+牧民”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牧户游、民俗游、生态游;2016年初,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有80个贫困村、11219户贫困户、21048名贫困人口,在特色产业扶贫方面,全县2016年共完成78个脱贫攻坚产业化项目的批复,其中种植类项目38个、养殖类项目30个。
    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路径
    (1)新常态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需“提质升级”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疲软,我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要适应经济的新常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市场驱动,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只有可持续的特色产业竞争力才会带来长久的“造血式扶贫”效益。我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要适应“新常态”,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提质升级”,紧跟市场消费转型升级节奏,以“工匠精神”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精品升级版,由资源低端、产品粗放、不可再生型增长,向产业链高端、创新精细、可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比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煤炭、煤化工产业应向清洁低碳型、延伸循环型、集约高效型转型升级;宁夏的清真食品产业应转型升级为低热、低脂、低糖的健康营养型中高端休闲清真食品产业等。
    (2)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要精准到户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扶持弱势是和谐社会的正义之举。正如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John Rawls在其《正义论》中所论述的正义的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它们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
    特色产业发展能否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关键在于产业的市场效益能否让贫困户直接、持续地受益,即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举措。扶贫项目要精准安排贫困人口上岗就业,扶贫资金精准靶向贫困人口的“穷根”,在产业培育、项目扶持、民政帮扶各个方面精准而可持续地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困。
    在特色产业扶贫中,贫困人口不能受益的主要原因是扶贫项目缺乏有效的精准到户的机制。一些产业扶贫项目也往往因为贫困户的技术、能力、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覆盖到贫困户,这就要探索如何将贫困户纳入到现有产业链中。在已有的实践中,不少地方实行产业扶贫的组织模式为“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并且普遍认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更适合当前背景下的特色产业在广大农村的应用,并体现了“产权明晰、自愿平等民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合作经营模式。然而,这种产业组织模式没有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参与,并没有体现“精准扶贫”。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六个精准”的扶贫要求,探讨设计让贫困户“合资入股”、使贫困户彻底“拔穷根”的“精准扶贫式”特色产业组织模式,即“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及贫困户”的特色产业组织模式。政府引导特色产业经营公司与合作社纳入当地若干个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以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扶贫效益为双重目标的利益联结组织结构,从而实现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做到“精准扶贫”。贫困户在公司中占有“扶贫股份”,这种“扶贫股份”由贫困户的劳动力、贫苦户的产业资源(土地、林地、草原等)或政府分配保障扶持资金构成,建立起“政府支持、村委牵头、贫困户参股、保本分红”的“产业扶贫股权”市场组织模式,实现了贫困户的资源变股权、资产变股金、困难群众变股民的重大转变。
    (3)精准扶贫实行“目标管理”和严格的考评制度
    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式,即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与其下级管理人员、员工一起制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并将组织目标具体化,然后层层落实,使下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们明确组织的总目标和部门、个人的目标与职责范围,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实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在全国建成“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小康社会是全党的大目标,是国家的大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大目标,应层层分解落实,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严格执行扶贫开发“一把手”负责制,实行领导、部门层层包保责任制,派驻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落实包保任务,明确包保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不脱贫不脱钩机制;落实“六项百分百责任制”,即百分之百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下派第一书记包重点村、社会力量包重点户的挂钩帮扶制度,严格考核帮扶成效,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