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也称大夏国或夏国,是以党项族为主体,于1038至1227年存在于中国西部的封建政权。西夏历经十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是在宁夏唯一建都的王朝。 1986年,在对宁夏贺兰山拜寺口双塔进行维修时,于西塔刹座中的密封室发现一张西夏彩绘木座椅。出土时,椅子前有一供桌,椅子上原供有佛像,供桌上放置祭祀贡品。由于宁夏气候干燥,昼夜温差较大,发现时木座椅已出现糟朽、干裂、变形、翘曲、霉变、色变、彩绘剥落等病害。加之微生物和地下水中所含盐碱的侵蚀,使木器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纤维素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根据木座椅损坏的情况,研究人员首先对材料种属做了测试,鉴定结果为硬木松、云杉。这两种树种在宁夏贺兰山均有分布,由此得知,木座椅的用材是就地取材。在做了横纹顺纹抗压、含水率、PH质等其他分析后,研究人员制订了保护修复方案,完成了清理(尘埃、污渍)、消毒、粗修、组装、精修。 木座椅高88cm,宽92cm,由靠背、扶手和底座三部分组成。底座为长方形,由四条板粘合而成,中间一块板上凿有圆洞,塔中心木柱从圆洞穿过,扶手为长方形,用柱杆分为上下两层,表面施以红、黄、黑三种颜料,扶手把头装有云头,表面施以红、黄、黑。靠背用四根木柱杆做成骨架,现存3根,中部装有一块长方形背板,背板上镂雕成桃形,表面呈黑色,周围用黄色;背板中部的长方形边沿有一圈黑色,中间绘一黄色圆圈;背板下部分刻一壶门,门的周围涂成黑色,边沿饰黄色,靠背顶部竹竿两头与扶手一样,装有如意云头状柱头。在西夏文《贤劫千佛名卷》卷首的《西夏译经图》中,国师白智光和两侧各4位助译者所坐的都是靠背扶手椅,搭脑两端为上翘的云头状。木座椅的连接部分完全是榫卯结构——该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出现了。木座椅参照了建筑的结构原理,以枝为柱,以架为梁,枝骨和板架之间通过榫卯来连接,保存了家具构件之间的安全延展。榫卯都是手工凿成,基本是方型。 从木座椅的器形、做工、通体的彩绘来看,它显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西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产力状况,以木质器物居多。这些西夏木制家具及用品在传承中原民族器物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浓厚的本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 此西夏彩绘木座椅形制特殊,做工精细、华丽,为同时期墓葬所未见。这把宽大高靠背扶手椅是禅椅吗?是用来坐的还是抬的?西夏无史料可查,此前也未见过同款,与同时代的宋代高僧常用座椅式样亦不同。这款高靠背弧形搭脑、四出头的西夏扶手椅,底座的榫是突出的,长约五公分,显然下边还有卯的部分,既可能是可以抬起的架子,也可能是固定在底座上的。笔者查阅大量同时代宋、元时期的椅子,均未能找到答案。 西夏地域在宋、辽中间,境内还有汉、吐番、回鹘等民族,形成了具有多民族色彩的西夏文化。西夏流行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其中以佛教信仰最甚。西夏统治者在提倡佛教时,一开始吸收了中原佛教,译经时得到了回鹘僧人的帮助和支持,之后藏传佛教又在西夏中后期迅速传播,由西部向东部蔓延,地位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西夏的佛教形成了多来源、多宗派、多层次的特点。 西夏彩绘木座椅是西夏文化的精粹之一,它不仅反映了西夏时期高超的木工手艺,从中也可窥见西夏时期的宗教文化、日常生活等各方面。木器制作是党项民族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艺,与其地处天然木材十分丰富的地带有关。在贺兰山拜寺口的双塔中,除了出土有彩绘木座椅、描金木供桌、描金木花瓶等木器,宁夏还陆续出土有文武木俑,尤其是党项人形象的木俑。这些保存了大量历史信息的木器,为考古学、历史学、动植物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作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文根据作者今年8月在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六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主会场上的发表内容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