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库曼斯坦的秋天,碧空如洗,云淡风轻。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秋景引闲步,山游不知疲”。久闻尼萨古城盛名,遂动身前去探访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遗址。 尼萨是安息帝国(公元前247年-公元226年奴隶制帝国,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帝国”)第一个首都,为安息帝国开创者阿尔萨息一世所建。古城位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市西北18公里处,科佩特山麓上,距离土伊(朗)边界约30公里。从阿市出发向西北驱车约30分钟,便抵古城保护区。 尼萨古城坐落在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型山丘上,是座土木结构的城堡,曾是安息帝国王室的皇宫。占地14公顷,城墙最高达20米,最宽达8米,墙体为夯筑和土坯砌垒,周围建有43个用来防御外敌的矩形塔台。城内建有南、北两大建筑群,北建筑群是皇室的酒库和珠宝库,南建筑群是国王及贵族的居住区域。 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饱受同波斯、蒙古、沙俄等帝国战乱之苦,遭受1948年阿什哈巴德10级大地震重创,尼萨城体已被严重破坏,只剩残垣断壁。后来土库曼斯坦政府对古城进行过修复,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尼萨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漫步尼萨古城,思绪不禁飞回2000多年前安息帝国那段峥嵘岁月。公元前3世纪,西亚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帕提亚地区(今土库曼斯坦、伊朗等部分地区)处于塞琉古帝国的统治之下。约公元前247年,塞琉古帝国内部发生叛乱,帕尼部落的酋长阿尔萨息趁机率部独立并向外扩张,建立阿尔萨息王朝。中国的汉朝取阿尔萨息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称之为安息帝国。公元前1世纪中叶,安息帝国励精图治,不断强盛,辖内共有大小500余座城市,与汉帝国、罗马帝国、贵霜帝国并称亚欧四大强国。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首都所在地由尼萨迁至今伊拉克境内。公元3世纪,受内部争斗及长期与罗马帝国战争所累,安息帝国日渐衰落,最终于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王朝取代,尼萨古城也随之没落。 尼萨古城内多种文明符号交相辉映,是波斯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巧妙融合。安息帝国统治者早期崇尚希腊文化,使用希腊语言和艺术,但后来随着民族意识增强,开始倡导波斯文化。上世纪,考古学家从尼萨古城挖掘出神殿、陵墓、宫殿等建筑物遗迹,以及来通杯(角状酒杯)、大理石雕像、银制品和石制品等大量工艺品,无不体现着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其中以“尼萨来通杯”最为有名。该角杯由象骨雕成,杯体垂直,杯口为“飞檐形”,杯体雕有希腊神邸图案,其题材是希腊的,但又融入了东方艺术风格,是尼萨古城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代表作。 安息帝国在其存在的400多年间始终与中国的汉朝和睦相处,关系密切。公元前2世纪末张骞出使西域时,曾派副使访问安息,安息国王派兵到边境迎接。之后,安息遣使向汉朝答谢。从此双方往来频繁,东西方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共同促成了古丝绸之路的发展。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安息国宝“阿哈尔捷金马”传入中国,称为“汗血宝马”和“天马”。尼萨古城作为安息帝国的首都,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商业和交通枢纽,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让思绪的翅膀飞回今天。尼萨古城已走过2000多年,但始终充满魅力,历久弥新。它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奇迹,经历了东西方友好往来、互学互鉴的伟大历程,传承着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伟大倡议,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倡议“复兴古丝绸之路”,中土两国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相信在尼萨古城的见证下,中土共建“一带一路”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将丝路精神不断发扬光大。(驻土库曼斯坦使馆 刘雪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