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顾的修养 对品德的培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你想要坦荡正大地活于世间,就离不开他人的尊重和肯定。没有高尚的品德,你的生命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有一个人接到了自己一个朋友的电话,朋友说他今天发了脾气,骂人了,因为有一件事使他再也忍不下去了。接电话的这个人就问自己的朋友,后不后悔。朋友说要学着不再后悔,还说,当人们不小心摔碎了一个茶杯时,总想着要把茶杯粘起来,这说明人们很后悔,而他则不希望自己还有这种后悔。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单纯和宽厚的灵魂总在丧失,人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锐利,已经习惯了伤害他人,并且从不会感到后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内外兼顾的修善,最讲究克己恕人,一则以此体现仁德,二则希望能感人向善,力图用自己的言行改变世间风貌,创造出一个和美融洽,好让不争的理想社会。克己,不仅仅是严责己过,努力改正,还要懂得谦虚内敛,自己的优点要有保留地展露。只有能克制自己的原始的不理智的表现欲,才能避免让自己的行为流于肤浅,才能在对外物外人的仔细观察中学会深沉和涵养,使自己变得有深度。恕人就是对别人的缺点不轻易指责,更不要在第三人面前轻易披露。揭人伤疤,暴人之短,是浅薄寡刻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别人讨厌自己,也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浑浊而混乱。 有一次,我的一个记者朋友去参加一个公司的新闻发布会,他和别的记者一样,也受到了很好的款待,公司方面自然很希望这位记者对这次新闻发布会做一些报道。不过由于很多原因,报道迟迟没有出来,后来,这家公司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又再次见到了这个记者,其实,他很有理由责问我的这个记者朋友,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当这个记者向他解释和道歉的时候,他说:“没关系,我想你也有你的难处,做好一件事情确实很不容易,虽然没能报道出来,但我们还是很感谢你。因为时间都已经过去很久了,你还惦记着这事情,说明你是关心我们的,对此我们不甚感激,希望以后你能常来我们公司坐坐,谢谢你的支持了!”一席话把我的这位记者朋友说得心服口服,不禁感叹这位负责人真是优秀。 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感情,把这种克制变成“一项决心,一项判断,一项允诺”,其实也等于把自己对他人的对抗,变成具有影响力的“爱”。有人说:“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则我爱所有的人,我爱全世界,我爱生命。如果我能够对一个人说‘我爱你’,则我必能够说‘在你之中我爱一切人,通过你,我爱全世界,在你生命中我也爱我自己’。” 有的人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而并不在意自己的外表是怎样的,但不修边幅也是有底线的,如果太过分,不仅使人反感,自己也难以在生活中立足。过度的反价值和反传统,自然会遭致别人对自己的反对,生存会变得艰难而没有意义。而如果你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身上的“随意”,于己于人都是有益的。 有个年轻作家,作品是很不错的,但人们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原因就是他的个人习惯太差,不仅个人卫生一塌糊涂,礼节方面也很糟糕,经常不打招呼就跑到人家家里去了,看见什么吃的就毫不客气拿起来往嘴里塞,平时说话又老是说别人的不是,好象全天下就只有他最了不起,偶尔有热心肠的人说他几句,他还跟人过不去,甚至要骂别人几句,总之,他是一点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心的修善。所以时间一长,谁都怕他,这一来他就更嚣张了,还以为别人真的觉得他了不起。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说,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修善,更别说内外兼顾的修养了。而就目前的时代而言,内外兼顾的修善才是最好的修善。 心底真正的平安来自一种内在的约束,源于自己,更为他人。这正是我一直追寻的。 很多时候,泛滥如海般的欲望和渴望让我们体验着兴奋,感受着所谓的快乐,结果却是苦涩的。为什么?只不过刹那繁华,换回的却是万劫的悔,所谓的幸福快乐也因此不再幸福不再快乐。于是,我们由爱生恨,因情而仇,或者亦爱亦恨,亦痴亦狂。这种你无法自觉也不愿去想更无力与之抗争的中间状态常常使我们的心坠入黑暗的深渊。我们快乐过,但更加痛苦,我们痛苦着,却又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从所谓的快乐到痛苦,再由深切的痛苦到真正的快乐,吃尽苦头的我们终于学会了未雨绸缪,学会了居安思危。虽然这个过程艰辛也漫长,更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作为一个完满的人、真正的人,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处于历练之中,他自身也无时无刻不受着这种历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无法也不可能逃避,我们只能不断地磨练智慧,更加自觉的经营内心。 如果你有兴趣认真研究一下感受,仔细观察它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在人的思维意识中发生作用,也许你会找到更大的乐趣。感受无处不在,它充斥着我们的内心,畅游在意识的海洋里。可以这么说,人内心的各种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都与感受息息相关。无论你的内心是快乐还是悲伤,无论你暴跳如雷亦或平静安详,你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我们觉得快乐时,内心随之而动,我们痛苦时,若不能及时找到排解的途径,忧愁与烦恼必然由此而生,即使是痛并快乐着的中间状态,我们也不可能高枕无忧。这也正是你不愿理会更无法排除这种中间感觉的原因。逃避现实,欺骗自己,这必然使我们的内心局限在一个囚笼之中,也就无法历练内心,磨练智慧以达完满和真知。 不同的感受会诱发出一些单纯的心理表征,比如有的人为一己私利,毫无顾忌,为所欲为;有的人因一时义气用事,做出了悔恨终生的憾事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只是在消极的心念活动作用下导致的行为差错,事实上,这些看似单纯的心理状态仍然会继续引起一些消极的或错误的认识,它们胶合混杂,周而复始,在人的意识活动中辗转回旋,一旦碰到有利的时机,这些心念就会发挥作用,耗尽我们的心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快乐,有时悲伤;很多时候我们信心百倍,更多的时候我们却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或者对一切都毫无兴趣,宁愿随波逐流。这些内心的感受都源于错误的分别心。正是因为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歪曲的,不切实际的,我们才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任何事物都能导致感觉的产生,而任何一种感觉的出现,它都包括两个互相冲突的矛盾双方,即主体和客体。客体可以是一切客观事物,主体因为各个客观事物而产生各种感受。主客体有时似乎各自为政、互不相干。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喜欢某个人,这只是你的感觉罢了,你不喜欢的那个人并非真正存在。也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你,因为对客体即那个你不喜欢的人产生了错误的分别心,因此导致了“恨”这种感觉的出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悲伤,之所以不快乐,都是其他人造成的,但当我们决意要抓住真凶,报仇雪恨的时候却又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原来,从始至终我们都在欺骗自己。也许你会说,我不是那样的人,也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如果你真是用这种思维来观察事物,处理问题也用如此简单的方法的话,你将永远找不到生活的真谛。因此,如果你想真正的进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最有效的历练,你就必须认真分析自己观察客观事物的心态,摈弃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思维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层面,仅仅依靠虚浮的幻象来解释各种现象。其实,不需要罗列任何事实,也不用追根纠底查出真相,只要我们扪心自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错误倾向原来无处不在。在这种错误倾向的指导下,一个除自己之外的另一个“我”的形象出现了,这个“我”与自己相对存在。在认真检查这个“我”的形象之后,我们再问自己:“我真是这样一个人吗?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我都是这样说,也都是这样做的吗?”请你诚实也勇敢地像这样自我检查一下,你一定会得出让自己惊讶的结论:那个与自己相对而言的“我”的形象,并非真有其人。推而广之,宇宙大化中的一切其他现象,也是虚幻不实,转瞬即逝的,它们只不过是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些幻象左右我们的感官,驾驭我们的思想,控制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正是因为这些幻象的存在,人总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之中,于是,得失聚散、生死轮回皆辗转反复于芸芸众生之间、宇宙大化之地,殊不知,一切皆虚无。 如前所言,如果我们能够时刻坦诚地自我检查,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问题不是来自外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亦或养育我们的父母,恰恰相反,问题源于我们自己。因此,认识自己,审视自我是十分必要的。 我有一天晚上出门,看见一位平时到我这里听讲经的人,在我门口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就问他:“这位修行人,你在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烦恼?你什么时候出家的?修行有多久了?” 这位修行人说:“我出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虽然有二十多年,但是由于心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调适,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所以感觉很惭愧。可否请问师父,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使我的心平静下来?” 我就跟他说,我们之所以要修炼,就是因为以前我们妄想太重,想东想西,患得患失,没有抓住修行的方向,所以心里很烦、很空虚。修炼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上来修炼,时时刻刻要把我们的六根控制住,情绪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了。” 审视自我是一个颇为繁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制定计划,遵循每个步骤以期循序渐进,首先,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教化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外部力量对于个体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起的作用。 自我审查是一种积极的且十分有益的内心历练。我们必须认识到,因物而生的种种感觉不仅仅表现在生理上,它也反映在我们的心理和情绪上。为了走出阴影,脱离悲伤,看清脚下的路,为了获得慧识,我们需要低下头,看着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在那个繁杂的过程中寻找。 我们曾经反复强调,分别会引发一切问题,因此对其不必理会。但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存在着矛盾的双方,都具有两面性,“分别”也不例外。错误的分别因烦恼而生,毫无益处,正确的分别则是排解疑惑、明晰事理的法宝,它能引领我们的心走到慧识的殿堂,看清万物真相。即使是对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这种正确的分别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一日三餐,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把本不能一起煮的东西全放进锅里,也不考虑合理的营养搭配和正确的饮食习惯,把不能一块儿吃的东西也混囵吞枣、一扫而光,那么你的身体一定是不健康的。 是否只要静于思考,不为物动,我们的心就不会产生分别呢?其实,你只要明白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正确的信念,偏离正确的方向。不论是在对理论的钻研学习中,还是在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实践过程中,静于历练与坚定正念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常常把心力耗费在漫无边际的私欲俗务之中。有人驾车行使于拥挤的街道,在骄阳烈日的考验下等待下一个出口;有人徜徉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犹豫与不决在手指间起起落落,她们的心也跟着浮移不定。试问,烈烈日光下静静等待着的心真就那么平静吗?那些踌躇满志的手恐怕也牵着沉沉的累吧。再问,如若让你借一夜青灯,揽半卷诗书,和着那淋淋沥沥的风雨声,习得一生睿智,享受一世福乐,你愿意吗?冥冥之中有人应。是的,这就是智慧,这才是幸福。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中寻找到的恒久的快乐,是大无限的,它们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因此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样,我们也只有勤于内心的历练,才能守住这份睿智,永享恒久福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