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西方则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永恒经典爱情。而在阿拉伯古代,也同样有可歌可泣、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阿拉伯半岛上很早就有诗歌的传统,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的贾西利亚时期(蒙昧时期),最高的文学成就莫过于“七首悬诗”。这些浪漫的诗人们,也为我们带来了古代阿拉伯“三大情侣”的故事。 昂泰拉与阿布莱:“逆袭之路” 昂泰拉·本·舍达德(عنترة بن شداد العبسي)是贾西利亚时期“七首悬诗”的作者之一,他和堂妹阿布莱的故事则可以概括为“一个某丝的逆袭”。 从出身来看,昂泰拉算不得低下。他来自当时阿拉伯半岛中部一个非常强大的贝都因部落——阿布斯,而爸爸舍达德是该部落令人尊敬的酋长。但是他的母亲则是一个阿比西亚(今埃塞俄比亚)的女奴扎比芭,用我们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来衡量,昂泰拉就是一个“通房大丫头生的庶子”。 据说扎比芭原先是阿比西亚的公主,在一次战役中被俘虏成了女奴——后面这个传说是否是为抬高昂泰拉而杜撰已不得而知,但昂泰拉的黑色皮肤,即使在后来改编的电视剧中,也莫名地成了颇具戏谑色彩的“包袱”。 由此也引出了众多相关的情节:比如在所有昂泰拉的形象中,都会特地把他的脸画成黑色的。再比如电视剧中曾有这样的桥段:当舍达德酋长看到生下来的儿子是“黑人”的时候,直接走人,还试图逃避认这个儿子。 就是这只“癞蛤蟆”,却一直想吃“天鹅肉”——他叔叔的女儿阿布莱。就凭他这个“奴隶的儿子”,基本上这辈子也就想想了,但是偏偏有一张“大彩票”砸到了他的身上…… 1961年埃及电影《昂泰拉,黑王子》(阿语名为:昂泰拉·本·舍达德) 《昂泰拉,黑王子》中的昂泰拉形象 当时有其他部落入侵阿布斯部落,此时阿布斯部落需要一个勇猛的战士去迎接。作为“庶出”的酋长儿子,他自然是最佳人选(同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参与和亲的“公主”也大多是宗室女,即使偶有皇上的亲闺女,也不会有皇后所生的“嫡女”。) 而这位昂泰拉,也十分清楚从小并不怎么待见他的老爸此时让他出山的真正目的。据说当时他还拒绝了老爸,直到老爸答应,如果他打赢了就给他自由之身之后,他才答应为此一搏。结果他奋勇杀敌,将入侵者赶走。 恢复自由身之后,他开始实施他的“天鹅肉计划”,决定向自己的堂妹阿布莱展开追求攻势,结果被浇了一盆冷水:他叔叔明确表示自己的女儿“不嫁黑人”,还提了很多看似难以办到的条件,包括寻找一种特别种类的骆驼,还要其中的一千头做彩礼。 为了凑够彩礼,安泰拉真的跑到阿拉伯北部的拉赫姆王国去找这个骆驼,还真的搞来了一千头。他叔叔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让手下的精兵取昂泰拉的性命,但是都没有成功。 波斯语作品中的昂泰拉(左)和阿布莱(中)形象 他俩的故事像很多古老的童话故事一样,“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昂泰拉以阿布莱为题材写的情诗也因文采出众被当时的阿拉伯部落评为“七首悬诗”之一永传后世。 莱拉与“莱拉的疯子”:“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很多男性在追求女友的时候会刻意称对方为“莱拉”。“疯子”(مجنون)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原为粗话,但是在这里不同。其典故便出自于这个故事。 在倭马亚王朝(中国古代叫“白衣大食”)初期,有一个诗人,叫基斯·本·穆拉瓦(قيس بن الملوح),他一直喜欢他的堂妹(传说中并没有提及她的身份,只是有的版本说是同一个部落,但是在现实中是其堂妹)。 他不停地写情诗,所有的情诗都指着同一个对象:莱拉。他不停地写,被部落的男人们称为“莱拉的疯子(مجنون ليلى)”,但是他不以为意,继续不停地写诗表达自己对莱拉炽热的爱。 他的父亲甚至去麦加朝觐去祈求他恢复正常,而当他得知父亲在麦加天房外悬挂了希望自己恢复的愿望之后,他也去麦加,并在天房的外罩上悬挂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让自己更爱莱拉,永远不要忘记她。 黎巴嫩改编的戏剧版《莱拉的疯子》剧照 基斯曾求他的父亲帮他去向莱拉的父亲求婚,但是莱拉的父亲拒绝了他,理由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疯子,这对她的家族来说是一个丑闻。并不久就把莱拉嫁给了塔伊夫(今沙特阿拉伯城市)一个有钱又有身份的商人。 当听到心爱的恋人嫁作她人妇时,基斯悄悄地离开了自己的部落,在周围的荒漠中徘徊,渐渐地他的家人也放弃了他,只是尽可能每天在荒漠中给他留一些食物,第二天从他是否吃掉食物来判断他是否还活着。据说几次他被发现时,都是在荒漠中吟诵自己的诗歌,或者写诗。 1989年突尼斯电影《莱拉,我的理性》(阿语名:莱拉的疯子) 有一个版本说盖斯还曾找过莱拉的丈夫,在冬夜里,他与部落首领坐在火炉边,用诗歌的形式告诉莱拉的丈夫(瓦尔德)自己对莱拉的爱,希望莱拉的丈夫能够如自己一样把莱拉视若珍宝。 瓦尔德说:“只要你肯对我发誓你会多她多好,我也一定对她一样好。”于是盖斯立刻将双手放到火上烤直到晕厥。之后莱拉和她的老公迁到了阿拉伯半岛北部生活,莱拉也老死在那边(传说的版本是莱拉死于心思郁结,即对基斯的思念)。 这位故事的女主角莱拉全名为莱拉·宾特·萨阿德·阿米里(ليلى بنت سعد العامري),同样是一名诗人。对于这场爱情,她也曾留下自己的诗句:“其实我所经历和疯子一样,只是他大声说出来,而我将其珍藏,直到把我自己融化在其中。” 有一天,他的家人发现前几天的食物都没有翻动,便开始寻找他,最终在一堆乱石(有一个版本说是莱拉的墓地边)中找到了已经死去的他。在旁边的石头上,他用削尖的指甲刻下了两行诗: 在这些荒野的乱石中,他死于胸痛心疼。 那是爱情终拥抱他一回,让他为石所爱。
这是阿拉伯世界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后来由波斯文学家尼扎米(Nizami Ganjavi,نظامی گنجوی)写成叙事长诗,传到了阿拉伯以外的世界。波斯语版本还添加了两人在学堂相识、相恋等情节,成为当地民间故事的一部分。 尼扎米作品插图,演绎莱拉与疯子生前最后一次相见的情景,各种野兽围绕着他们让他们不受世俗纷扰。 在传入印度之后,又添加了两人双双私奔隐居在拉贾斯坦邦的情节,至今每年6月14日,很多印度新婚夫妇与情侣特地赶往当地的“莱拉与疯子之墓”祈求爱情和婚姻的永恒。 印度拉贾斯坦邦的“莱拉和疯子墓”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他的长篇叙事诗《异教徒》中,将这个故事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011年土耳其电视剧上演穿越版《莱拉和疯子》 这个故事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言的褒贬。原本在海湾阿拉伯语中,“疯子”是一句旁人最难以忍受的骂人话,但由于这个故事,当今阿拉伯世界很多男性会心甘情愿在女性面前称自己为“疯子”,以显示自己对爱情的炽热。 2015年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一届欧洲运动会开幕式上,出现了莱拉与疯子的形象,作为阿塞拜疆传统文化的展示。 贾米勒与他的“布撒依娜”:“我的杰哈德是爱情” 贾米勒全名贾米勒·本·穆阿米尔(جميل بن معمر),同样是七世纪(倭马亚王朝初期)的著名爱情诗人,他和上述那个“莱拉的疯子”来自同一个部落。 这个部落在“莱拉的疯子”之后,便以情诗闻名于整个希贾兹(又译为汉志,是沙特阿拉伯王国西部沿海地区三个行省:塔布克省、麦地那省和麦加省的合称)。贾米勒是继“莱拉的疯子”之后,这个沙漠部落涌现的又一个爱情诗人。 布撒伊娜是相邻部落(有一版本说是同一个部落)的一个姑娘。当贾米勒第一次看到布撒伊娜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男孩。自那时起,他就写了很多情诗给布撒伊娜,而当时的阿拉伯部落观念中,被男性公开示爱是女性的一种耻辱。因此贾米勒的求婚被她的家人拒绝,并不久就把布撒伊娜嫁给了另一个男性。 但是婚后,贾米勒和布撒伊娜依然悄悄在她住所附近的库拉谷地(位于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北部)见面。夜深人静之时,布撒伊娜离开部落与情人约会。贾米勒将自己“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伤感写成诗念给布撒伊娜听。 1953年埃及电影《布撒伊娜之爱》 布撒伊娜的丈夫和兄弟一开始对贾米勒的行为十分反感,甚至打算杀了贾米勒。后来经过多次“测试”,肯定了贾米勒和布撒伊娜之间只是“纯洁之爱”,才允许他们自由会面。 贾米勒终身未婚,直到临终前依然想念布撒伊娜。当贾米勒的死讯传到布撒伊娜耳中时,布撒伊娜伤心无比地说:“我们同死于生命中的错误和温柔。” 贾米勒最大的特点在于:他提出一个在阿拉伯诗歌中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点,即“为爱而死同样是烈士”,“也是杰哈德的一种”。以至于当有人劝他有这些写诗的功夫应多念古兰经的时候,他以先知穆罕默德的话反驳:“诗歌中便有智慧。”(إِنَّ مِنَ الشِّعْرِ حِكْمَةً)(这句话后来被伊斯兰教圣训学家布哈里的《独有礼节》一书收入,并确信为先知本人所说)。 贾米勒的一生都在写情诗,用一生去践行自己对爱的执着。而他的这一观点为后世的阿拉伯情诗树立了高尚的地位,也为后来阿拉伯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贾米勒和布撒伊娜的故事先后被后世的贾希兹(الجاحظ)和伊本·赫立康(ابن خلكان)收入著作,从此流传下来。他的情诗也被记录,告诉我们那个曾经存在、不可被忘记的“纯洁之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