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大多是以银子、铜钱为主,也存在部分的纸钞。关于银子的价值,现今的人大多没有什么概念,以至于在电视剧中古人动辄使用几两银子毛酒吃肉的剧情。 银子的价值究竟几何?其在各朝各代价值是不一样的。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到明清时期,由于丝绸和瓷器贸易,才有大量银子流入中国。白银成为货币是在晚唐时期开始的,到北宋时期成为了通用的定价参照物,但流通也极少,主要被用于帝王赏赐、政府开支、百姓课税。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英宗时期市场需要大量的货币,而铜钱和宝钞都无法满足需求。从此,白银成了市场上的主币,铜钱、纸币降为辅币。由于各个时期白银价值都不尽相同,因此比较时只能进行等价对比,等价对比时通常是以米价为中介。 宋朝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朝代,一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到8石大米,以每石60公斤计算,一两银子购买力相当于1920~3840元。 明朝由于银子大量流入,其价值有所降低,一两银子大约能够买3石大米,合约一两银子值96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