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有意思的疯子
“他那么丑陋,足以吓到我,生活也没有让他更有魅力。但他是个可怜人,我温柔和善地对他。他就是个有意思的疯子。”
卢梭一生中真正爱过的唯一女性在她的暮年如此描述卢梭。
这些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单纯的疯子,为知识分子确立了批判社会的权利和责任,而这种批判权正来自于他这疯子一般的真诚。
在他临终前不久的著作《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他更进一步表达了对自己坦诚天性的自信,并将其作为对抗上层社会的武器。但他显然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暴露癖”背后的变态,尝试达到自我和解的平静。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02.被迫害幻想症患者
教科书版的卢梭头像
卢梭对落魄命运的描述容易令人误解。他虽然做过秘书、乐师、乐谱抄写员等工作,却在偶然参加的科学院的征文比赛中声名鹊起。
此后他不仅得以出入巴黎最高端的沙龙,并且得到了英国的赞助,但他却摆出一副被迫害的形象。
他认定到处都是敌人。他确实面临不少批评,很多批评声就来自启蒙运动内部,例如伏尔泰,但是只有生活在他身边的人才了解他的被害妄想。
人们所熟知的只是卢梭书中所表现出的那个形象——一个真诚的、情感化的、率直的人,一个人间的先知。恰恰是这后一种人格形象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尊敬,他的骨灰得以存入先贤祠。
先贤祠中的卢梭墓
03.向左还是向右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格上的分裂决定了卢梭哲学的与众不同,那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偏执。
在当时,教会将人类社会的种种错误归咎于原罪,而世俗社会则乐观地相信理性和科学的发展,将使人们更健康更幸福。
教俗纷争是现代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卢梭在两个阵线中都有争议。他的著作,既受到日内瓦教宗及巴黎毁禁,又受到伏尔泰门徒的声讨。
事实上,卢梭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他把克服这些二元对立视为自己的义务:人——公民;自然——公民社会;古代——现代;偏好——责任。
我们所阅读的许多其他作家和哲学家,统统都是卢梭的子孙。
卢梭哲学的自相矛盾常常令人诟病
04.科学艺术败坏道德
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这篇令卢梭声名鹊起的论文中,卢梭指出了物质进步所伴随的道德衰退。
更进一步,卢梭认为文明、礼仪、科学、启蒙的出现一定会带来到的衰退。在被文明潜移默化塑造之前,“我们的风尚是粗犷的,然而却是自然的;从举止的不同,一眼就可以看出性格的不同”。
卢梭并不认为欠缺文明的状态更好,他认为那更真,在实质和表象之间没有多少矛盾。对他而言,社会就会个假象与造作的世界。
卢梭将沉思和哲学的生活看做是无用的公民所干的事,“他们鄙夷地嘲笑着祖国、宗教这些古老的字眼,并且把他们的才智和哲学都用之于毁灭和玷污人间一切神圣的事物”。
他盛赞古代斯巴达以其军事优势和宗教价值观念确保了德行的繁盛,并不断力劝当时的人去思考古代纯朴的生活,由美德而非智识引领的政治与社会生活。
05.共同体和个人自由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卢梭广为人知的著作,在书中他试图解释人类社会如何存在不平等,如何从自然状态的纯洁堕落到社会状态的邪恶。
在他所谓的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游荡的个体,除了自我生存之外别无其他考虑,而人们之所以能免于行恶,是由于其内在的怜悯心,一种先于理性的本能。
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一去不返,人们最终进入了公民社会,尽管这是非正义而败坏的,但从中能看到实现人类正义的可能性。
在公民社会中,人交出了只能以个人身体力量来维护的自然自由,换来的是由公意所保护的公民自由。
在公民状态,人类可能达到道德自由,因为人们参与公意、服从公意,他们就能服从于他们所定好的法律。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甚至提出了公民宗教的概念。可以看出,他对人的理性、功利以及任何形式的人为算计都不抱什么希望,这些无法维系一个能让人既自由又道德且好于自然状态的政府。
卢梭既崇尚公民道德,又推崇浪漫主义式的个人自由
卢梭的思想为后来世间集体主义的乌托邦政治思想提供了很多种子。人们也见证了公民宗教的一个又一个的版本,但是卢梭的许多思想比他的徒子徒孙们所宣扬的都要精细得多。他是完全诚实的,他的伟大模范是斯巴达和罗马的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