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真的是中国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它并与《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以至于很多人因此而认为七夕节是伴随着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而产生的节日,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认识七夕
“七夕”的本源绝非爱情,它本是一个时间概念,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所以,在传统社会里,除开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所谓乞巧,即是女子们向上天乞求让自己变得心灵手巧,故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至于牛郎织女,则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国传统社会里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
一、元宵节
元宵之夜华灯初上,花好月圆,相对七夕而言,更加浪漫。你若不信,有词为证: 生查子·元夕
二、上巳节 农历的三月三,是上巳节,这天同样也比七夕更适合成为情人节。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看,三月属于春天,这时春心萌动,万物发春,象征着青春期的蠢蠢欲动,情窦初开。反观七夕,七月流火,秋风萧瑟、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在时间上就与中华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的思想相悖。谈恋爱当然得在春天,所以在三月三这一天,年轻男女们出外郊游踏青,到水边沐浴,在与春天有个约会的同时男女之间也有个约会(合法自由恋爱),这一幕被记载了下来: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这首诗,描绘的是三月三日这一天男女约会的场景,从写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思无邪”的爱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在拥有着大自然春天的同时还拥有着生命的春天,如是这般,上巳节岂非比七夕节更适合成为中国情人节?
那古时七夕到底都有哪些习俗?
七夕习俗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月初七,还是魁星诞辰,因而有庆贺魁星生日的习俗,“魁”有“首”之意,古代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就叫做“夺魁”、“抡魁”。旧时文人认为北斗七星为文昌府邸,其第一颗星叫“魁星”。在盛行星象崇拜的古代,人们相信某星主某事,便把魁星当作主科考的神灵予以祭祀。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值得一说的是,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存在着七夕节。但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却没有被商家炒作成情人节,反而保留着原有的文化习俗。在这一点上,就很值得国人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