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天下脑洞十斗,我国景区传说与美食异闻录独占八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说起南京满大街的梧桐树,大家应该听过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那年,宋美龄说她喜欢法国梧桐,于是,蒋介石就在整个南京种满了梧桐树。所谓爱一个人,倾一座城,拉上全市人民一起活在梧桐絮飘的恐惧中。
    那年,你说你喜欢海,于是,我就浪到了现在。(整句划掉)
    后来,这个故事经久不衰,在主线不变的情况下丰富了许多细节,一年又一年地出现在微博论坛朋友圈里,养活了一大批当地自媒体——
    
    
    真的是年经博,文案几无改动……
    就在前两年,这个故事还凭借几张航拍图再次洗脑网友,说蒋介石以梧桐树为丝带、美龄宫为宝石,为爱人制造了一条项链,堪称旷世绝恋——
    
    
    
    
    又养活了一批摄影号,文案依旧毫无改动……
    港道理,从这一带的俯瞰视角来看,梧桐树和美龄宫的配搭,真的很像一条宝石项链,蛮漂亮的——
    
    
    你就说感不感人?!浪不浪漫?!羡不羡慕?!
    此情此景,让人按耐不住想给常凯申聚聚打call:
    一百婚一百婚!不嫁不是中国棱!
    但可惜,故事都是假的。
    这段跟法(fà)国梧桐杠上的传奇佳话,在史实方面找不到出处不说,还能通过其他要素反推驳倒,可以说是瞎几把编的了。
    
    
    正经来说:
    1、“丝带”部分其实是中国的第一条中山路,1929年之前为了举行奉安大典、迎接孙中山灵柩回南京,沿路种上法桐。而“吊坠”部分的法桐一直到1934年才种下,两者形成“宝石项链”,纯属巧合。
    2、法国梧桐,既不是梧桐,也不来自法国,其实是“悬铃木”的一种,只因最早种在上海法租界、叶子像梧桐,所以得名。
    3、紫金山原来是秃的,一眼就能看到中山陵。解放后,首任市长刘伯承大规模搞绿化、种法桐,南京现有法桐里,只有2%是民国时种的。
    
    
    就连美龄宫这个建筑本身,也被指出“名不副实”——
    

美龄宫也不是这个建筑真正的名字,最早的名称叫小红山别墅,或者“小红山国民政府主席官邸”。主要的功能是为蒋介石到中山陵时休息、礼拜使用,并不是送给宋美龄的别墅。美龄宫的名字是上世纪40年代才从民间传出来的。(via.北京青年报)


    emmmm……这么多实锤在,应该就不用在意“故事女主经常被搞错”这样的花边消息了吧。
    
    
    这集我看过,后来宋庆龄跟宋美龄撕起来了(误)
    虽然“为宋美龄种法桐”这事儿基本可以认定是虚构的,但能给南京这座城市加个深情滤镜,应该也还是挺不错。
    只是苦了背锅的美龄小姐,在每个暮春时节都要遭遇鼻炎患者的问候
    
    


    


    
    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史实爱故事。
    事实上,这样因美景而流传的民间故事不止南京有,北京也有。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颐和园的“金光穿洞”了。
    
    
    美则美矣,并不完全属实。因为建造颐和园的设计师再怎么精心计算,十七孔桥也不与南回归线的日落点呈垂直状态。
    

原文说“南回归线的日落点”其实是不通的,应该是想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日落点——也就是冬至日的日落点。但即便如此也不垂直。
    事实上,任何时候都不垂直——人家是个几乎东西向的桥呀。(via.果壳网)


    颐和园传说里唬人的垂直一说,应该是抄的“曼哈顿悬日”,但很可惜,抄错了。
    曼哈顿有这个现象是因为街道长而窄,只有那么一点儿角度能纵穿,而十七孔桥的桥洞,太宽了,人尽可夫啊呸,光尽可穿。
    
    
    图源自水印
    当然,回顾咱们脑海中印象深刻的民间故事,好像都不太靠谱,被史实和科学拆穿后,谱写了一卷卷罗曼蒂克消亡史。
    但作为一个地方(包括且不局限于景点),它也是有梦想的!也是想让所有人记住的!也是想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
    翻译为人话——这地方如果不瞎编点儿什么,导游/当地人都没得吹诶。
    
    
    所以,大城市之外,我们在一些小地方也会听闻很多民间故事——大部分从地名就能看出来。
    真假不重要,你信不信也不重要,清奇的脑洞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点。
    
    
    @马伯庸 就曾举过这样的一个栗子。
    在河北衡水附近有三个村子,分别叫做东护驾村、南护驾村、北护驾村。很明显,这里肯定有皇上来过,而且遭遇过危险,一听就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但这三个护驾村的东北边还有一个镇子,叫护驾迟……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故事的结局不太妙啊——
    
    
    三个护驾有功的地方级别还是村子,护驾来迟的反而升级为镇子了,细思恐极啊。
    上网一搜,发现这个“护驾迟镇”还真有故事——
    

听当地人讲起过,据说是当时要出生一位皇帝,而皇帝在出生之前被南方来的人给坏了风水,生来便是瞎子,只做了个唱戏的皇帝。专门辅佐皇帝的奇人异士也相继出生,但由于没得到皇帝的照拂,常人家无法养活这些能人,他们只能相继死去。后人便把这个地方叫护驾迟,也是护驾来迟的意思。


    6不6,一个集合了地域歧视、政治矛盾、民间疾苦、天道轮回,还带有人文关怀的地方传说,可以说是肥肠没有说服力了。
    
    
    照网上流传的这个说法,还不如信下面这位的“外卖说”诶——
    @独眼一点五:传说有皇帝路过此地,饿得要死,就点了个外卖,东南北三方都有送上了饭、菜、汤,西边什么都没送来,后来皇帝给了快递员差评,此地得名护驾迟。
    
    
    你看,光一个不太出名的地方就能产生这么多故事,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景点怕是更让人不解:
    你们的脑洞也有天花板,吹这么大,不怕跟别处撞车吗?
    毕竟在我们深深的脑海里,还有辣么多世界未解之谜——
    王母娘娘是不是脚臭?神州大地到底有多少个她的洗脚盆?
    古代的夫妻生活不和谐吗?究竟有多少女人变成了望夫石?
    天下第一雄关到底在哪里?是山海关,居庸关还是嘉峪关?
    孙悟空大闹天空时打翻了多少炉子,为什么到处都是炉盖?
    
    
    龙生九子最小的是螭吻还是椒图?
    

    天上最美的仙女是嫦娥还是洛神?
    

    还有哪个山洞没有神仙去修行过?
    

    ……
    想到学者李天飞讲的亲身经历,他和一群教授出去游山玩水,一个很慈祥的老奶奶当导游,到了一个景点,老奶奶说:
    你们都是专家,就不给你们讲那些近几年才编出来的典故了。
    
    
    不知道小编唠到这儿,大噶有没有一丝熟悉的赶脚——
    各地争相编典故的样子,像极了那些背后有故事的美食小吃。
    故事的核心就是,主人公越大牌越好,年份越久远越好,能跟有名的历史事件攀上关系,好上加好!
    比如广东的肠粉,乾隆下江南时发现的——
    
    
    头一回见下江南下江南,下到珠江以南的
    比如湖北的锅巴,诸葛亮妻子招待刘备时发明的——
    
    
    “灵机一动”绝对是民间传说里使用率最高的
    比如山东的煎饼,诸葛亮被曹兵追杀时开创的——
    
    
    自带史料修正buff,很严谨了
    同样严谨的还有师出同门的名菜“诸葛烤鱼”,“属川菜或湘菜”,不确定的不说,只是结尾有些跑题——
    
    
    其实厨师姓张,名诸葛,字烤鱼,号三国三结义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简单总结一下,民间饮食故事都是有固定模式的:当穷人/饥肠辘辘时无意间吃了XX,赞不绝口,富贵之后还想吃,遂成名菜。
    而南征的诸葛亮,要饭的朱元璋,下江南的乾隆爷,西逃的慈禧太后,就是中华民间美食界的四大天王。
    P.S.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乾隆和朱元璋两人代言的小吃应该差距蛮大,毕竟一个是游山玩水,一个是穷途末路,性质不一样哇。
    其他卓有贡献的,还有落榜回乡的考生,寒门状元的媳妇儿,以及一直被贬却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苏东坡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饭店会另辟蹊径,不那么追求历史悠久,只要主人公的名头响亮,食客们照样给面子——
    回了趟赤峰老家,去吃对夹,赫然发现菜单上多了一款总理对夹。据说是前几年总理来这里考察,吃过以后赞不绝口,遂得名⋯⋯仿佛看到一个民间美食故事的新星冉冉升起。(@马伯庸)
    
    
    凭什么总理对夹不是最贵的?!
    甚至说不要求主人公一定是中国人,像美国的克林顿总统,对西安的肉夹馍就是一往情深,增加了后者在全球范围的知名度,很给力了——
    
    
    假装没有发现西安写成了西宴
    还有传奇的本·拉登,也趁机跟麻小一起火遍了互联网——
    
    
    权志龙说麻子龙虾没有粉丝,把何老师都气哭了!
    葵葵葵,这样看来,我们小老百姓还挺吃外国友人这一套诶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道重庆名菜——
    
    
    最关键的地方怎么就、、、了?!
    厉害了,咱们也算是看过不少民间美食传说了,胡编乱造的见过不少,态度如此敷衍的……还是第一次!
    虎头蛇尾、毫无重点,不禁让人想起了自己那些年瞎写的论文,本质上也就是这么个烂结构。
    

@趾怪兽:在明朝末期,有一大户人家为自己的小女儿招女婿,小女儿从小娇生惯养,来了很多相亲的人都不能让她满意,管家观察发现小女儿偏爱会乐理的男人,于是他便从乐府挑了许多通识乐器的男子,但小女儿还是不满意,这时小女儿的父亲突然发病卧床,小女儿非常难过,就做了一道菜给父亲,就是今天的黄焖鸡米饭。


    
    民以食为天,这些破洞百出又流传甚广的例子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史实爱(编)故事。脑力值max~!
    而且完全不忍心苛责呀!毕竟能给大家带来欢乐也算是一种价值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