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高考中,新高考改革改革试点地区浙江、上海出现选考物理考生人数锐减的问题引起媒体广泛关注。2014年9月新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浙江、上海成为首批试点。与历史上的主要修改考试科目不同,此次高考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改革,涉及从考试到录取的全过程,也必然遇到更多更艰巨的挑战。物理科目遇冷,就是此次改革遇到的一个问题。目前社会担忧很多,有必要理清。一是找出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办法,二是可以消除不必要的担忧。
在考试的改革上,此次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高考科目进行了大幅度修正。考试科目修改为3+3,从形式上看,与过去的3+1(综合)变化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完全不同。以往的高考科目实际上仅剩下语数外三门,不分文理科,后面的三门虽然也是高考录取的分数依据,考虑到对中小学教学的引导,考试性质已经从选拔性考试,转向学业水平测试为主。 同时,增加考生的选择权,后三门由考生自选。这个思路与美国SAT考试颇为相似。其积极意义就在于给了考生更大的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科目,以体现个性,而不是必须考什么。 这自选的三门考试虽然定位是学业水平测试,但同时混合了两种性质的考试。即学业水平测试与一小部分选拔性考试。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理论上是应该完成高中的所有科目的学习,也就需要参加所有科目考试,只是这部分分值只有70分。但参加选考的考生,增加30分,这是一个增加区分度的部分,满分为70+30=100分。 这样,浙江高考科目就变成这样的:语150+数150+外150+自选三门100+100+100,总分仍为750分。浙江和全国不同的是,全国其他地方是6选3,浙江是7选3,即在生物、化学、物理、政治,地理,历史之外,有一门地方特色科目:技术。 但学生的选择权不是绝对的。在这个制度设计下,高校也必须要有自己的选择权,你不能选考史地政,而报考计算机专业。因此,高校会根据专业不同,对后三门选考科目提出自己的要求。比如报考数学专业,在选考的三门中,往往要求考生选考物理。
在浙江招生的1400余所高校,在高考改革启动之初,就针对总共2.3万多个专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般强势的学校与专业,会提出苛刻的要求,比如必考科目中必须有某一科。非强势的学校与专业,则往往要求宽泛,让考生二选一,或者三选一,以保障有足够的考生报考,录取。比如北大数学大类要求必考物理,但某师范大学数学系,则是物理、化学、历史三选一。什么意思?即想上数学系,你选考史地政也可以。原因也极其简单,学校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只能委屈一下了。 在选课科目中,显然物理是受多数高校与专业青睐的。按当初高校给出的方案,如果选考了物理,则91%的高校专业不受报考限制,依次为化学、技术、生物、历史、地理、政治。 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在正式开考之前,相关部门针对5000名中学生“7选3”的抽样调查中,物理已经掉到了第二位,化学占据第一位。 ►浙江相关部门在正式开考前抽样调查的选考数据 到了实际考试选择中,物理开始迅速滑落,一次不如一次。以杭州为例,2016年10月的学考中,选考物理的人数在所有科目中排倒数第三,远远落后于其他科目。 根据最后的全部统计,在浙江省2017年总数29.13万的高考考生中(实际统考生只有25.01万),在后3门的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 前三名依次为: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其次为历史10.88万(43%);政治10万(40%),物理8.95万(35.78%),最后一名为技术7.2万(占比为29.2%)。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原因比较复杂,大家诟病最多的是赋分法有误导,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给学生的选择权,遭遇了功利文化的算计。 后三门是类似学业水平测试,按等级考试进行,但因为是高考录取的两个依据分数之一(另外一个就是前面的3科),需要还原为百分制。为保障公平,浙江在后3门的分数计算上,并没有采取原始分或是绝对等级分、标准分,而是采取了等级赋分法,起点40分,共21个等级,级差3分。 这种等级赋分法,无论实际成绩如何,前1%的考生将获得这个科目的满分,并以此类推。这种做法本来出发点是为了保证不同科目之间的分数可比,在计入高考录取时,确保其公平。比如科目选考人数多的,获得最高分的考生自然就应该多,选考人数少的,自然就应该少。但是也造成了选考人数少的科目不容易取得高分,物理的情况就是这样。 但物理科目的难度,恰恰是所有科目中最高的,物理学的好的孩子,多数天资较好,学习成绩也普遍比较好。由于在赋分法下,难以在物理学科上获得更好分数。于是一些考生就放弃物理,而去选考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等。因为这样更容易战胜其他人,获得更高分数如100分,或者97分的可能性会远远高于选考物理。在分分必较的高考中,显然有其现实意义。因此,选考物理的人数出现大幅度下降。物理科目从理论上的最佳选择,变成了实际中的倒数第二选择。 原来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希望考生擅长哪门而去考哪门,充分展现个性特点,结果变成了哪门分数可以拿到最高分数,就选哪门。这是我们很多改革政策制定者难以预料的结果。
从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变成倒数第二,这样的结果很快就引起了中学老师与物理科研工作者的担忧,首先就是对物理学科以及关联人才培养的担忧。 首先,我觉得不必太过紧张。事实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都坚持物理为必选,因此,很多学生顾忌拿不到最好分数而放弃物理的同时,浙江省还是有近9万人选择了物理,占35%,而这一部分学生,也基本都是比较优秀的考生。在某种程度上,选考物理,已经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试金石。 从高校个体层面来看,物理更是顶尖高校的必要条件。如在2017年浙江普通类(提前批录取和平行录取)招生中,浙江大学(不含医学院)2071个招生计划中有921个招生计划的选科要求仅限物理,占比也达到了45%。西安交通大学127个招生计划中有103个招生计划的选科要求仅限物理,占比高达81%。东南大学133个招生计划中有91个招生计划的选科要求仅限物理,占比高达68%。而上海交通大学(不含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普通类(平行录取)招生计划的选科要求全部仅限物理。 很多人担忧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不选考学生就不学了,物理教师就要失业了。其实这个担忧从理论上没有必要。不选考,也不等于不学,也必须学,因为你如果想拿到高中毕业证,必须参加学业考试,即那个70分的题还是要考的,只是考试难度较低而已。 和担忧选择物理学科人少相比,我认为更应该担忧的是这种考试模式导致的包括物理在内的教学水平的下降。 首先,作为学业水平测试,70+30这种混合测试结构,必然大幅度降低考试难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考多少学多少,应试教育短期难以化解,这将必然导致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消减。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我们的数学与科学(以物理为核心,包括生物、化学等)知识水平在全世界还是领先的,如果普遍推行区别度只有30分的考试,必然导致我们日常教学跟着简单化、低水平化,这才是最应该担心的。 其次,田忌赛马的策略导致的不只是物理的下降。2016年浙江考生文理科比例是37%:63%,也就是说63%的学生需要考物理、化学、生物。但目前来看,即便是选考最多的生物、化学,也最多只有50%,少了13个百分点。 那么,怎么办? 仅是批评功利文化显然无法短期解决,从技术角度看最有效的是调整计分办法,修改赋分法。这种调整起来也不简单,因为还需要兼顾不同科目的公平性。简单的原始分以及标准分计分方法等都不够完美,需要再完善。如果调整计分办法,加上高校在招生时更重视物理,要求物理必考,应该可以改善物理选考遭遇的尴尬,但这些,可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新高考对以物理为代表的传统理科科目的削弱。 部分人认为,把学业考试与选拔考试彻底分开是一个根本的办法,让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回归选拔,不要让一个考试承担太多功能,就可以完全规避这种现象与问题。也就是修改70+30这种考试模式,把发放高中毕业证的学业水平测试与选拔性考试剥离。这种办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系统性地修正调整原来考试中可能使我们相关教学水平下降的担忧,对物理的选考影响也降到了最低。但反对者认为这种调整,实际上改变了当初的设计,回到了传统的3+1(综合)。 高考改革的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并没有最好,最完美的方案,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出现各种问题都很正常,需要的是及时的修正与调整。日前,浙江考试院公开征集对目前高考改革中学考的一些具体意见,显然是准备在一个周期结束后进行调整,其中就包括关于物理选考人数减少的看法与建议,此外还有大家反映强烈的对考试次数的意见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既需要给予时间去解决,当然也需要舆论的质疑甚至批判。 物理选科的问题,本质上是给考生选择权后,我们录取最后还要回到分数这个依据上,从而导致的功利文化的算计。我认为在我们对此质疑的同时,需要回答一个问题:给考生选择权,在高考改革上是否必要?方向对了还是错了?如果错了,就彻底修改;如果方向是对的,可能就需要坚持,不断修正,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这本就是改革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