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凡人置身这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每当感觉迷惑、郁闷,甚至妄念纷飞的情绪袭来时,我就喜欢到附近的寺院小住几天,听听晨钟暮鼓,经声佛乐,让自己纷乱燥热的心沉静、澄明下来……失意乎?遁世乎?否!朋友,如有机会,你不妨也来这丛林一隅,看看这静寂里的大道至简,听听这星夜下的万籁齐鸣,问天,问地,问灵魂,重新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一.喧嚣中更需佛智静心
现代是大工业与信息时代,在流水线上劳作着的产业工人,单一重复,缺乏乐趣。而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加之精神的高度紧张会令人身心疲惫、很不舒服。但这些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谁都无法避免的遭受到深深浅浅的影响。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度的调剂。
我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是跟枯燥乏味的数字打交道。这种谋生手段无法回避,那么好,在生活中就培养看书写文章之类的兴趣来调剂,使得生活达到平衡。作为年轻人,固然应有一定的事业心,但切莫过度执着。正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从小受到的教育教我们执着,而这些都是“半句教育”。比方说引用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要知道全话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若无百分之一的灵感,全世界的汗水加起来也只是汗水”。我不知道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把后半句删除?再比如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在他死后由他的儿子捐献给科学院作科学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的确跟普通人的大脑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天生就是当科学家的天才,所以他朝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汗水才有意义。而这一点被“爱因斯坦执着制做第三只小板凳”的故事所覆盖,真是断章取义。
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环境不同,能到达的高度自然不同,比如社会地位、金钱的多少等等这一切都不是此生能够如何如何的,而这些跟幸福和生活的舒服确实没有太多的联系。生活的舒服我看心思安静干净才是根本。也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要胡思乱想。人生的痛苦来自“贪嗔痴慢疑”, 根源在于思想过于复杂。时常让自己的心灵放空是很好的调节办法。在公园散步,偶尔在安静的小寺院小住等等会使心灵得到放松和飞翔。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先以利诱,后入佛智也就是以利止利是佛陀的良苦用心。任何一个历经千年而在今天依然屹立不倒充满活力的宗教与思想都是以善做为根本,以开启智慧为目的的。 比如佛教《金刚经》、《心经》等;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道教的《道德经》;儒教的《论语》、《中庸》等。而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则更需要这些智慧的指引才能生活的更有意义而非无谓的拼搏。
我曾看过一个记录片,讲述的是一只刚出生的小老虎被母虎抛弃,工作人员找到了一只刚生产的母狗作为小老虎的新母亲,小老虎和小狗共同吸吮母狗的乳汁,而当小虎和小狗都长大后,老虎处处都忍让小狗从而和睦相处。 这与为了利益而兄弟相残的人们来说是不是值得反思呢?历代的王朝更替无一例外的是血腥的残杀,人类为何对自己的同胞,对自己同一物种的生灵如此的残忍和排斥呢?
俗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看惯了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戏,比如《甄嬛传》的大行其道,现代的人们是否需要多看一看,听一听佛经智慧的指引呢?
二.信仰里寻求人生真意
佛教就其实质而言并非宗教,而是教育。佛者觉也,教者教诲,佛教就是觉悟者教诲众生觉悟。现代的教育包括大学等高等教育注重能力教育,也就是教会人能做什么,而文化教育则是对人性善的方面做启迪,或者是告诉人不能做什么。
如果对一个人只有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道德教育那是很危险的,这样的人培养出来技能越高对社会危害越大。其实所有的人都应补上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佛陀教育。
信佛是欢喜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为信佛就是信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向往、开心和高兴,人性最本真的善良。然而现在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有很多信佛人是有所求的。比如有的人求官再大一点,有的人求钱再多一点,有的人求名气再大一点,有的人做了坏事求不要受到惩罚……。如果求这些那劝你还是别拜佛了,你把佛想成什么了?如果佛帮人实现贪心、实现诡计、实现私心、实现恶念那还是真佛吗?还是不要玷污佛了。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天地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信佛不要想太多,因为“多思转多私”, 从最初的是非判断到后来的利害考虑,就是说想的多了必然就有了私心。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其他的就别想了。只要开心就好,别有太多的所求,佛陀最讨厌多求的人,最喜欢开心高兴的人。
其实人生很奇妙,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遇到不好的遭遇也别抱怨,因为从今生今世看可能不是自己的原因,但是从三世因果看则就是自己的原因。佛前忏悔则是最好的办法。
狗咬骨头直到把牙咬出血,好像是尝到一些滋味,实际上是它自己血的味道。再看忙碌的人们,终日奔波为谁忙?人要活得潇洒就要放下,其实放下比提起与追逐更需要智慧和勇气。人不能被学校教育所禁锢,不能被已知的知识所禁锢,不能被自己的过去所禁锢。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飞。人不可自己禁锢自己,人要有人性的空灵。
有人问,既然人性本次就是善良的,那还用教育吗?那就用儒家《大学》里的一句话来回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明德”是善良,而前面的那个“明”则是启迪。用孟子的话就是:养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每个人都有,然而请注意“养”。回归自己的清净自性,正所谓:行住坐卧皆修行,清净自性就是佛。
信佛能给人带来希望。美好的生活应该建立在希望和信心上。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辉煌或痛苦上。即使是现在的辉煌也将成为过去,现在的痛苦也必然成为过去。放下一切的一切,让心灵回归“空”的本位,让生活更加的美满幸福。
三.“包浆”随议
现在收藏很热,CCTV-1的《寻宝》、CCTV-2的《一锤定音》、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等都是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话讲盛世收藏嘛,生活条件好了玩点高大上的也很正常。看一件东西是否有年头看的是包浆,不论是玉器、瓷器、木器还是青铜器。包浆是器物经历很长的岁月与空气接触加上人的把玩自然形成的,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但是也有人为做旧的,也就是造假的。王刚有句话:“不怕买贵就怕买错,什么最贵,赝品最贵”。当然造假者也是为了在这个不易的世上讨生活,在这里不做道德上的评判,只是说造假出来的包浆很不自然。
人一样有包浆,思想有包浆,写出来的文字有包浆,做的事情也有包浆。每个人上学时的作文和上班之后的文章不一样吧,小的时候思维和大了以后也不一样吧,这就是思想上的包浆。当然新老并没有高下只是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而已,所以不必模仿,装是装不像的,装出来的就像人为做旧的包浆,很不自然。
经历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内心平静了,见到怪事也见怪不怪了,听到稀奇的也不觉得奇特了。柴米油盐寻常事,衣食住行百姓情,活得平淡了。这就是自然包浆,也就活到了愈到高处顶愈平的人生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