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释、道、儒三家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开放包容的精神。同时也出现了释、道、儒三家汇合的心性学。造化会元,体现了大自然创造化育世间万物又回归自然的过程。这也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回归到无的过程,正所谓“有无相生,阴阳互转”。老子曾说:“顺应天地之谓道,顺应社会之谓德。”
一,如来佛祖与菩提祖师
孙悟空从灵石中蹦出来是带着神圣使命的,那就是西天取经。而完成这个神圣使命则需要佛菩萨的指引。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的能耐是谁教的?是菩提祖师, 而这位法力无边的神仙在教完孙悟空能耐后,人间消失了,全本小说里再也找不到了。其实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西游记》表面上是东土大唐的人去西天取经,但是实际上是隐射佛法东渡。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但是盛大于中华大地。释迦摩尼佛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震旦有大乘根性之人”。
佛法东渡要有来印度取经的人,而取经的人需要有这颗取经的心,所以先从唐僧的心入手,而孙悟空就是唐僧的心。我们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心思和孙悟空一样,祂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变化多端,速度之快让人很难察觉。那么这颗心是有闯祸的本事的,也有逃跑的本事。大闹天宫之后,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那么如来佛祖为什么要先变化成菩提祖师教会孙悟空闯祸和逃跑的本事,而又变化成佛祖再把他压在五行山下呢?如来佛祖是要找个佛教东渡的“形象代言人”。也就说:佛菩萨要成就一个人时必先让他受苦,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而佛教传入中国则根据中国的情况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古印度的僧人是出去化缘接受众生供养的,而这个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传入中国转变成了僧人自己种地,自食其力。而这一转变则更有利于修行。很多高僧的偈子也与种地有关,比方说:“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若不是在田间地头手拿锄头退后一步锄一下地再退后一步锄一下地的辛苦劳作,怎能悟出“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意境呢?
二,齐天大圣与御弟唐僧
为什么说唐僧的心即是“齐天大圣”也是“美猴王”呢?笔者认为这是吴承恩先生教给我们“内圣外王”的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唐僧则象征着唐僧的身体,而心的本事再大,要身体也达到是不容易的,就像小说中所写唐僧得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西天,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行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学做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三,猪八戒沙僧与白龙马
猪八戒是唐僧的肾,也象征着我们的欲望,而给欲望加上“八戒”这个名字,我们则要体会吴承恩先生的良苦用心。这一安排要说明佛教中的戒律,严守戒律是“熄灭贪嗔痴,增长戒定慧”的基础。
沙僧是唐僧的脾,起到调和心、肾、体之间的关系。小说中的沙僧也起到调和唐僧师徒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道家智慧与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们看到一个人经常发怒,说他脾气不好,那就是说脾脏弱,调节各个脏器的功能下降了。
白龙马是唐僧的意志力,我们修行也是要有深信不疑、毫不动摇的意志力的。不能心血来潮逞一时之勇。很多人在修行中也有“嘴上嚷的呜嚷呜嚷的,脚下摔的吧唧吧唧的”的现象。人是否不摔跤不是嘴上的功夫,而是脚下的功夫。
四,魑魅魍魉是有来头的
有这样一种说法:“有背景的妖怪都被神仙救走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让孙悟空一棍子打死了。”这种说法很幽默,会使人刚听到噗呲一乐,乐玩之后我们也要想到吴承恩先生这样写是要说明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把小说中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当成修行路上的磨难,修行中的磨难、生活中的困境,就是再苦再难也是有办法度过的,就当是佛菩萨在考验我们修行的决心是否坚定,这又何尝又不是一种慈悲呢!何况生活中的不顺也是自己的这颗像猿猴一样的心上蹿下跳,不断的攀缘造成的,当修行的磨难和生活的不顺来临时我们平静的去接受,努力去转变这何尝不是在消以往的业障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