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心
在印度佛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婆罗门,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随即将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但是,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婆罗门大惑不解,思忖着说道:“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了,请问现在我要放下什么呢?”佛陀说:“我叫你放下的不是你手中的花瓶,而是你在尘世执著的心。”我们常说“放下”,不仅仅是要放下贪婪的欲望、苛刻的自律、无限的憧憬,还要放下你负重的心、执着的心、是非的心。“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要建立净土,首先要净心,心净则国土自净,国土净则佛土亦净。佛家的修行,即是修心。心净,故众生净,心存杂念是佛门所不允许的。
我有一位朋友,担任一家佛学杂志的编辑,我和他是在一个佛学交流论坛中结缘的。他告诉我,准备削发为僧,与青灯古佛相伴。我当时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祝福他,希望他能够认真斟酌,再作打算。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系。再后来,我在网上无意搜索到他的名字并获得他的电子邮件。我赶忙给他发了一封邮件,问他的近况如何。他告诉我说:“我现在已经成了净人(发心出家前在寺院中适应生活的人),还是没能下决心皈依佛门,还是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放不下我的心!”试问,又有几人能放下自己的心呢?
我还有一位朋友,他原来是某市政府市长,权倾一时,威震一方,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用之不完的金钱权势。然而,在某一年的某一天,他忽然觉得当时的生活和人生并不是他最希望和喜欢的。于是,他毅然辞去一身职务,弃官经商,饱受亲友的口水和不解。他说,一旦放下了面子,放下了身份,放下了怀旧,放下了得失,放下了尊严,就能再造新的人生。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放下你的心,不为万物所羁绊。
两位朋友,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体验。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经历过放下自心的历程。一位做不到,一位做到了。一位借助清净环境来减少烦恼,一位通过反省顿悟放下自心,找到了理想的彼岸。显而易见,能够放下自心的人,要经历更多的心理挣扎与砥砺磨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因为有着太多的“放不下”,所以才会感到活得太累,活得太疲惫,活得太沉重,活得了无生趣。因为“放不下”欲望、金钱、权势、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胜败,我们才会贪得无厌、腐化堕落、拍马溜须、变本加厉、丧失自我、求全责备,等等。这一切的“放不下”皆源于我们的自心,不能够释怀,不能够坦然,不能够淡定,如何能轻松自如,笑看风云淡呢?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奉献多少,如何能无私地奉献与付出呢?那就是要我们能放得下,放下你的心。
放下你的心,处世为人,做到不存非份之想,不取不义之财,达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境地,又岂会因金钱物欲而牵肠挂肚呢?放下你的心,心光如日,心音如月,心净如莲,心平如水,心明如镜,才有可能找回迷失的本性,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感受到生命的快乐。放下你的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守住你的本性,减除“贪、嗔、痴、慢、疑”这“五毒”,才能跟大家和光同尘,无拘无束,活在当下,消除烦恼。放下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应之自然”,才能事事无碍,淡定自若,处之泰然,在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精进、般若。只有放下一棵树,才能收获一片森林;只有放下一处烦恼,才能收获一方净土;只有放下一种执著,才能收获一泓清凉;只有放下一种偏见,才能收获一份友谊。
正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把你的心当成一面墙壁,直面它,接受它,不要刻意去改变它,摧毁它,即可。放下你的心,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智慧,办事以尽力为有功。随心随性,随缘随法,足矣!
《廊坊佛教》第1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