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观点 >

聚焦近代北方经济与社会转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严晨 参加讨论

    9月23—24日,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办的“近代中国北方经济与社会转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日本大阪经济大学、日本群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学者与会。
    深化近代经济转型理解
    近代以前,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政治原因,北方地区经济不仅结构较为单一,而且经济分布泾渭分明。特别是在清军入关后,为了防止蒙、汉民族过密化交往,清政府沿长城一线设置关卡,严格查禁进入蒙古牧区经商和垦殖的内地商民。进入19世纪和20世纪后,中国北部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加剧,清政府开始明令放垦和奖励蒙疆垦殖;随着天津等一系列通商口岸的设立,近代化因素逐渐通过工商业的经济路径渗透到边疆地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樊如森指出,蒙古高原地区原本由单一游牧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清朝中期以降,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加和非牧产业的壮大,内地移民嵌入的农耕经济、山西商人带来的商业经济以及通过进出口贸易间接实现和通过投资设厂直接实现的近代工业经济逐渐渗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强了中国北部边疆同内地的经济联系,顺应了近代以来中国北方经济逐步向市场化工业经济转型的时代潮流。
    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一体化是近代经济的显著特征。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经济被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武强以疏证河南省南召县《蚕坡章程碑》碑文内容为切入点,认为该地区在19世纪中后期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毁坏蚕坡现象,与1825年至1873年的数次资本主义危机有关。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倾销,造成中国棉、蚕丝等原材料生产行业的萧条,这为我们加深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理解提供了思路和视角。
    关注交通与环境因素
    交通的展开是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铁路与沿线社会变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铁路与城镇网络变动之间的关系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学界大多关注铁路沿线典型城市与周边城镇、集镇的关系,或聚焦于铁路沿线城乡经济关系的变动。商品运销是交通运输的重要内容,也是交通网络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熊亚平以1937年前渤海沿岸长芦盐运销为例,认为在长芦盐的生产、加工、存储、转运、销售等环节中,铁路运输的重要性逐渐超过水路,铁路交通网络的形成对京津冀地区城镇经济发展和打破城乡传统地域特性、促进城乡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经济史研究中,对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的考察,是相关经济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莉以光绪三年(1877)至六年新疆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等地的蝗灾及地方政府的救灾活动为切入点,认为在报灾、勘灾、救灾、赈灾等关键环节上,清末荒政体系日趋完善;而救灾过程中政府和军队发挥的主导作用,也进一步加深了新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不断丰富史料来源
    和研究方法
    新资料的发掘与整理为近代经济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发现利用新资料的过程中,学者也不断突破,拓宽资料来源,加深史料理解,最大程度发挥史料的学术价值。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张晓虹以鄂尔多斯地区近代民歌为材料,复原了该区域声音景观变迁的时代特征及其历史地理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为鹏通过对新搜集到的董士账本的个案史料剖析,深化了对民国时期企业管理人员经济生活、文化心态及其行为方式细部的认识。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罗艳春通过对葛沽药王庙碑刻的解读,重新梳理了雍正年间天津政区的调整过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加华通过对南宋、元、清三代耕织图的解读,对其与王朝正统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构,认为这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与治国理念。
    随着研究的推进和深入,经济和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更为细化,对规模信息数据的收集和量化分析,必须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杨伟兵,基于文献和航拍这一新的田野考察手段,对黑河地区的水系水文和古长城城址进行了考察,拓展了历史地理实地调查与环境变迁研究的可行性。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哲以清代南方粮价空间分布和粮食运销网络为例,展示了历史空间经济数据的可视化处理方法,同时根据旧海关统计中的多种粮食贸易源汇数据,在分析其空间属性基础上定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的粮食贸易网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讲师萧凌波以《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和《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为主要信息源,提取其中的饥荒记录和旱涝等级,利用语义差异法对饥荒进行分等定级,建立饥荒指数序列,将其与水旱灾害进行对比,分析其时空关系,以期对历史上自然灾害对区域社会粮食安全影响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深化灾害史的相关领域研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