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崤函古道:横贯东西的“中原锁钥”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清俐 张杰 参加讨论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李世民的《入潼关》一诗形象描绘了当时沟通长安、洛阳两京的崤函古道的景象。崤函古道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两京制而兴起
    崤函古道修筑于何时?据学者考证,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最早可追溯至西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升南表示,西周都城丰镐偏于西北一隅,故兴建东都洛邑,又为满足两京间的交通运输需求,特修建连接两京的“周道”。《诗经》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四牡騑騑,周道倭迟”。而崤函古道是周道中的主干道。秦建都咸阳后,在周道基础上大修驰道,关中与关东地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汉唐时期,崤函古道最为兴盛。
    “崤函古道因两京制而兴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士光向记者表示,崤函古道的通塞安危,关系着王朝的盛衰存亡。作为联结长安、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路段,崤函古道在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对内对外之政治控驭、军事攻防、商贸交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凡建都长安、洛阳的王朝政权,都着力经营两京驿路,特别是崤函古道,在维护安全、修缮路面、增补设施,甚至另建新道等方面倾力为之。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提出,崤函古道连接着我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两大经济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和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平原。两个经济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频繁往来,都受益于崤函古道。
    水陆“双轨”交通体系
    据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杰考证,在我国历史上,横贯东西的陆路干线主要有三条,即晋南豫北通道、豫西通道和商洛南阳通道,其中豫西通道,即崤函古道距离最短,路线几乎笔直。
    崤函古道起自潼关,以陕州为界,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经桃林塞,过稠桑原、出函谷关,渡弘农涧河,经灵宝老城抵陕州,称为“函谷道”;东段自陕州故城向东穿行,至洛阳汉函谷关,称为“崤山段”。崤山段又分成南北两道,崤山北道由陕州故城向东,沿青龙涧河,过交口、硖石,再沿涧河河谷,经渑池、新安东行,出汉函谷关至洛阳;崤山南道从陕州城出发沿青龙涧河东南行,过交口后,溯雁翎关河,越崤山,穿雁翎关,沿永昌河东南行,再循洛河谷地达宜阳,东行至洛阳。崤函古道东西全长约200公里,蜿蜒于豫西山地,穿行于崤山和涧河、洛河河谷之中。
    李健超介绍说,在黄河峡谷区疏凿航道和在黄河岸边开凿供纤夫挽船行走的栈道形成了以三门峡漕运为枢纽的黄河运输。近年来,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足以证实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由陆路交通和水路黄河三门峡漕运共同构成的水陆“双轨”交通体系。据此,学者将崤函古道定义为,古代从长安至洛阳的东西交通大道,以及在河南三门峡及毗邻地区的水、陆路通道的总称。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廊道
    “虽然今日崤函古道已失去了它昔日的地位和功能,但留给我们的是一条文化遗产廊道。”李健超感慨到。据初步统计,仅三门峡市及其所属各县,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约700处,遗址类400余处,其中许多大型遗址在我国考古研究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虢国墓地与上阳城遗址等。近年来,在崤函古道沿线发现了波斯古币、胡人俑等文物,尤其是东汉时期胡人灯俑的大量出土,说明这里曾是汉唐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
    2014年,崤函古道东端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昌远表示,今天我们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必须重视崤函古道,把崤函古道研究提升到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来考察。
    崤函古道地理位置独特,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系紧密。朱士光介绍说,近现代以来,学界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有学者徒步考察,攀登悬崖峭壁,匍匐侧身爬行,寻找碑文题刻、遗物遗迹,为撰写考察报告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例如,当地学者胡德经,在1984—1985年间对古道进行徒步考察,总程约6400华里,获得众多资料,包括古代修路碑记、摩崖题刻、古钱币、石器古陶等,查明上至商周,下至明清11条古道的走向和位置。再如李健超、李久昌等学者曾多次结合文献,徒步考察古道,并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